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公孙瓒最后的反抗——龙凑之战

2022-05-19

在界桥之战不久后,公孙瓒又卷土重来发兵攻击龙凑,袁绍迎击,公孙瓒败退。以上就是关于龙凑之战的全部记叙。但如果联系其他一些史料来看,这一战恐怕并没有字面上这样简单。

《魏志》中记载,袁绍在某年的三月三日上巳节在薄落津大宴宾客,席间突有探马来报魏郡有叛军勾结黑山军的于毒造反,攻陷了邺城,席间宾客闻此大变都惊慌失措,唯有袁绍神态自若、指挥若定。《英雄记》中则记载这件事情发生于袁绍破公孙瓒之后。

这件事究竟发生于哪一年呢?《水经注》里面在介绍薄落津的时候明确说到,袁绍从易京返还的时候,曾经和宾客在那里聚会。如果将《英雄记》中的袁绍破公孙瓒理解为袁绍剿灭公孙瓒的话,那么和袁绍从易京返回的说法是吻合的。不过这样一来,这件事至少是199年以后才发生的,而黑山军的于毒早在193年6月就被袁绍在鹿肠山剿灭了。所以《水经注》里面所记载的那次聚会和《魏志》《英雄记》中所记载的并不是同一件事,而《英雄记》中的袁绍破公孙瓒也只能理解为袁绍击败公孙瓒。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判断,袁绍于三月在薄落津宴请宾客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193年以前,某次战胜公孙瓒的战争以后。

自从192年冬公孙瓒进驻磐河开始,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发生过三次战争,第一是界桥之战,第二是龙凑之战,这两次都是公孙瓒主动出击,被袁绍迎击击败。第三次则是巨马水之战,袁绍这边的崔巨业率军万余攻击固安不利,在退兵途中于巨马水遭公孙瓒三万大军追击,几乎全灭。这样,满足条件的只有界桥之战,或是龙凑之战了。也就是说,在界桥之战、或是在龙凑之战以后,袁绍得知了魏郡勾结黑山军造反,自己的重点据点邺城被攻陷的消息。也就是说在袁绍与公孙瓒正面交锋的同时,黑山军正在袁绍背后搞破坏。

黑山军和公孙瓒可是串通一气的,黑山军的首领张燕曾派出部将杜长直接帮助公孙瓒与袁绍争夺冀州,在后来公孙瓒退保易京的时候张燕也曾设法率众救援,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联盟一直是比较可靠的。那么公孙瓒的正面进攻与黑山军的背后破坏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联系呢?如果带着这样的观点来重新看待界桥之战与龙凑之战,那么这两场平平无奇的战争就变得十分有趣了。

[page]

在界桥之战与龙凑之战,都是以公孙瓒的草草撤退收场,给人的感觉是公孙瓒的军队特别不擅长打硬仗。确实,从后来被袁绍逐步吞并时的表现来看,公孙瓒的军队确实斗志不高,但那是在公孙瓒修建易京要塞,逐渐丧失英雄志向之后的事情了。对被围困的部下不派援军,找一群大嗓门的妇女传达自己的各项指令,逐渐疏远了幕僚、将校,公孙瓒的这些倒行逆施都一点点瓦解了麾下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在初平年间,公孙瓒军中并未存在这些问题,决不至于一触即溃。

而如果公孙瓒是正面佯攻,吸引袁绍全军北上,以便让黑山军能够更好地在袁绍背后活动呢?从《魏志》、《英雄记》的记载来看,后方据点失陷对袁绍军士气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公孙瓒能够在此时抓住机会集中兵力给与袁绍致命一击,很可能就能够一举奠定北方霸权了——黑山军的背后破坏说到底也只是小打小闹,真正能够彻底消灭袁绍的还是要靠公孙瓒的强大武力的。如果事实真相果真如此,那么公孙瓒和张燕此举也可算是了不起的奇谋了。

不论真相如何,最终公孙瓒与张燕都失败了,无论是在界桥之战还是龙凑之战,公孙瓒都没能战胜袁绍,甚至没能坚持到袁绍军得知后方陷落消息的那个时候,而黑山军虽然趁乱夺取了邺城,却也因为得不到公孙瓒的支援而抵挡不住袁绍的反扑。最终公孙瓒与袁绍在两年左右的征战中耗尽了兵粮,在朝廷的斡旋下他们终于彼此休兵。而双方的争斗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们分别派出田楷和朱灵去插手徐州的事情,不过这对公孙瓒与袁绍都没什么好处,只是便宜了刘备曹操罢了。

从公孙瓒与袁绍的战略环境来看,袁绍虽然处于强敌环绕当中,但这也意味着可供他选择的发展方向也比较多,只要四周强敌不是联合一心,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各个击破。而且袁绍的外交策略是远交近攻,他结交的刘虞、乌丸可以牵制公孙瓒,张杨可以牵制黑山军。而公孙瓒如果想要入主中原,只有经过冀州或青州南下,挡路的袁绍和青徐黄巾都不是易与之辈,而且青州已经破败,战略价值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想要生存,就只有不停地与袁绍打消耗战,拖慢袁绍的发展、扩张步伐,同时改善与刘虞、乌丸的关系,保证自己后方稳固。

但公孙瓒最终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外交状况,反而还放弃了南下的念头,坐待袁绍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当一统三州的袁绍军摧枯拉朽一般攻破公孙瓒苦心经营多年的易京要塞时,这位曾经纵马塞北的白马英雄竟然恐惧地称呼对方为“鬼神”。联系一下前因后果,这也并不算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