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历史上有许多被权臣拥立的傀儡皇帝,为什么汉文帝能摆脱操控,他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2022-05-19

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统治阶层的顶端可谓是位高权重,但是有许多被权臣拥立的皇帝却手无重权被当成傀儡一般,然而这其中也有例外,汉文帝就是典型的逆袭者,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历史上有许多被权臣拥立的傀儡皇帝,为何汉文帝能摆脱操控,他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哪些著名的傀儡皇帝。

孝静帝:元善见

公元528年,北魏枭雄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杀尽北魏2000多名王公大臣,招致天怒人怨。被他拥立的傀儡皇帝孝庄帝不甘受摆布,联络一些皇族近臣在明光殿诛杀了尔朱荣。尔朱荣的弟弟尔朱兆见哥哥惨死,立即起兵杀入京城,把孝庄帝大卸八块,又立了个小皇帝,朝廷变得更加乌烟瘴气。

这时候,尔朱荣的家将高欢趁乱出手,依靠地方豪族的支持,把尔朱氏灭了九族,挫骨扬灰,解了很多人的恨。随即高欢就把持了朝政大权,立元修为孝武帝。孝武帝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傀儡。他为了摆脱高欢的控制,偷偷跑到长安投奔了高欢的对头宇文泰。没想到才出狼窝,又入虎穴,这宇文泰也不是好人,最后把孝武帝给毒死了。至此北魏实质上已经灭亡了。高欢在邺城立元善见为帝,历史上叫东魏;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帝,历史上称作西魏。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家孝文帝的重孙,长得仪表堂堂,风流潇洒,而且文武全才,史称“力能挟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尝御猎时驰逐如飞,又喜好文学,每逢嘉辰宴会,多命郡臣赋诗,颇得朝望”。

孝静帝虽然有貌有才有德,但可惜生不逢时,在权臣高欢的欺压下,每天是如坐针毡,敢怒不敢言。但孝静帝很聪明,也知道隐忍,为了拉近与高欢的距离,他死缠硬磨,终于成为高欢的二女婿,高欢就成了国丈。有翁婿之间这层关系,孝静帝多少能轻松喘口气。

公元547年,高欢去世了,他的儿子高澄继承了他的权位,继续把持着东魏朝政,而且随着立下战功,权势是一天比一天大。孝静帝被迫封高澄“为相国,封齐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有了功劳,有了高位,高澄的篡位之心更加膨胀,对孝静帝的欺辱也变得肆无忌惮。他发怒的时候经常骂孝静帝是“痴人”、“狗脚”;孝静帝骑马快了,要受到高澄的警告;敬酒不吃,就要挨骂遭打。孝静帝对此已经忍无可忍,就与比较可靠的大臣荀济、元瑾、刘思逸等人商量,如何对付高澄。

由于朝中都是高澄的耳目,他们便选择了“地道战术”,在皇宫日夜挖掘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打算逃出皇宫后,组织天下兵马,与高澄决一死战。可是,当地道挖到城门附近时,守门军官听到地下有响声,便上报了高澄,事情败露,荀济等人被抓。

此时,高澄篡位的步伐已经不可阻挡。三天后,高澄把孝静帝关在含章堂,在闹市支起大锅把荀济等人给煮死了。就在准备杀孝静帝时,没想到一个厨子兰京却抢先下手把高澄给刺死了,把孝静帝高兴得不行,准备重新掌权。没想到高澄的弟弟高洋又杀出来了,而且比他哥哥更凶残。

公元550年五月,在十万精兵的逼迫下,孝静帝被迫禅位给了高洋,东魏灭亡,北齐建立。高洋出于政治考虑,没有马上对孝静帝下杀手,而是封他为中山王,吃喝管够。但等到北齐政权稳固后,高洋就设计毒死了孝静帝,还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杀了。

孝静帝十一岁即位,二十七岁禅位,二十八岁被杀,可以说是在羞辱和悲愤中走完一生。生前被人当众警告,当众臭骂,当众殴打,甚至被人当众指责“谋反”。这些遭遇与汉献帝刘协、周静帝宇文阐、清朝光绪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傀儡皇帝相比,恐怕也是更惨了些,东魏孝静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傀儡皇帝。

汉惠帝:刘盈

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即汉惠帝,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汉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 但其性格仁弱,大权被吕后掌握,致使后世 司马迁 作《 史记 》时甚至不设 惠帝 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汉惠帝去世,时年二十三岁,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那么同样是被权臣拥立的汉文帝是如何逆袭的呢?

汉文帝即位之初的形势对他是非常不利的:

1、汉文帝在朝中缺乏根基。他的母亲薄太后在“一幸生男”后“希见高祖”。而他最初被刘邦所封的代国不仅远离国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而且是抵御匈奴的前线。由此可见薄太后与代王刘恒都不受汉高祖刘邦的宠幸,他们在朝中自然缺乏有力的支持者。

2、当时的汉朝乃是功臣派的天下。齐王刘襄等人在平定“诸吕之乱”中立下大功,并且在刘氏诸侯王中有很高的威望,可谓是最佳皇位继承人。但是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派却以“齐王母家驷钧,恶人也”的理由轻易将刘襄排出,反而拥立了未曾参与平定诸吕的“仁孝宽厚”的代王刘恒。由此可见当时功臣派的权势之大。

由此可知,平定诸吕的功臣派拥立刘恒的出发点就是因为他在朝中缺乏根基而且不像刘襄一样强势,相比之下,他更容易受制于人。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汉文帝在即位之后不仅没有成为功臣派的傀儡,反而将皇权加强,主要是因为他在以下三个方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第一步、夺取京城兵权

从《史记·吕太后本纪》的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掌握京城军权的重要性:

1、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吕氏权由此起。

2、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吕太后诫产、禄曰:“……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吕太后很清楚,谁掌握南北两军,谁就能控制整个京城,从而掌握大汉的最高统治权。而吕太后驾崩之后,周勃和陈平用计迫使郦寄说服吕禄交出了北军的军权(吕禄信然其计,欲归将印,以兵属太尉),随后,朱虚侯刘章与周勃共同诛杀吕产等人,收复了南军的军权。如此一来,吕氏在京城中的势力全部被周勃等功臣派所把持,他们也因此而有另立新帝的话语权。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仁孝宽厚”的代王刘恒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他入主未央宫的当晚,就下令任命从代国追随自己入京的中尉宋昌接管京城南北军(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掌握京城的兵权,正是汉文帝在京城立下根基,摆脱成为傀儡的命运的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扶植代国势力并打击功臣派

汉文帝即位之后自然要先稳定当时的局势,所以他“益封太尉(周)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硃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等等,但是与此同时,汉文帝也开始扶植自己的势力,除了掌握京城兵权的宋昌(被封为壮武侯),掌握宫城兵权的张武之外,还封自己的舅舅将军薄昭为轵侯,另有“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在代国功臣安置妥当之后,汉文帝随即下诏“令列侯之国”,但是他的这个诏令并没有得到功臣派的支持——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富贵温柔乡而前往偏远的封地呢?更重要的是,功臣派只有抱成团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一旦被打散了就失去了他们在都城中的势力,很容易被各个击破了,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汉文帝当然清楚他们的想法,于是他对当时的丞相周勃说:“前日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意思就是:我堂堂皇帝说话好像没人听啊,周丞相你勉为其难,给大家做个表率吧!汉文帝随即罢免了周勃的丞相职位,而已经被汉文帝的威严所震慑的周勃最终听令之国,以至于“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不久之后,“有上书告勃欲反”,忙于保命的周勃没有了“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的威风,彻底成为汉文帝的臣子。

功臣派领袖人物周勃尚且如此,其他功臣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汉文帝在与功臣派的较量中胜出,天下大权终于被牢牢把握在皇帝手中。

第三步、震慑和削弱诸侯王

在之前文章小编提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施行的是“郡国制”,即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制度,在汉朝建立之初,皇帝直辖的只有区区15个郡,另外四十余郡都掌握在各路诸侯手中。王权因而成为皇权的一个重大威胁,正如贾谊在《治安策》中所说:“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因而他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并没有启用贾谊、晁错等人以削藩,但他仍然采取行动震慑以及削弱诸侯王:

1、对诸侯国的震慑。汉初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力,为了避免再次引起国内动荡,汉文帝对诸侯王一般采取怀柔政策,比如吴王刘濞“诈病不朝”,他便“赐以几杖”。但是济北王刘兴居曾经趁着汉文帝准备御驾亲征之际“发兵欲袭荥阳”,汉文帝便命柴武率军十万平叛,最终刘兴居自杀。淮南王刘长企图谋反,汉文帝发觉之后将他废黜,淮南王随即自杀。这都说明汉文帝对诸侯王并不是无限度地隐忍——他善于抓住几乎给诸侯以震慑。

2、削弱诸侯势力。汉文帝在位期间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幽王长子刘遂为赵王,幼子刘辟彊为河间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将齐国一分为六(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之子六人为王),如此一来,诸侯国势力被削弱,汉文帝的这种措施为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提供了先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汉文帝即位之前在京城并没有稳固的势力,甚至处处受平定诸吕的功臣派掣肘,险些成为他们的傀儡。但是他即位之后先是掌握了军权,随后又致力于削弱功臣和诸侯王的势力,最终将皇权一步步加强,为汉朝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