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也谈曹操在赤壁大战中的失误

2022-05-19

说起三国,多数话题都提到赤壁之战曹操在赤壁的惨败,从此再无力跨过长江天堑,也只能望江兴叹。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究竟失败在那里,是很多文章的话题。在此,愚以浅见,也从一个角度,试谈一下曹操的赤壁之败。

建安是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下荆州,九月刘琮不战而降,胜利来得太快了,他想一鼓作气,消灭刘备残余,进而威慑孙权投降。他给孙权信中,“进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就是明证。当然,八十万是诈言,为恫吓孙权,实际上,按《江表传》记载,周瑜分析是约二十四万左右,这一数字多被一些著作所采用。

陶醉在胜利中的曹操,拒绝了贾诩的建议,奖励荆州吏士,安抚百姓,不战而得江东的怀柔政策。当时,曹操为了不给对方喘息时间,大军以绝对优势沿江东下,这一战略正如裴松之所评,“魏武东下非失算也。”曹操乘胜席卷的战略没有错!对孙、刘关系,曹操也不能不想到各种可能,如《三国志·程昱传》中,当时多数认为,“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或者如程昱所料,“权必资之以御我。”在曹操看来,刘备已是惊弓之鸟,孙权与自己相比,还算是个孩子,即时他们联合,能有多少兵力,(后来孙、刘联军,孙权三万人;刘备两千人)所以,不管孙、刘动向如何,这些都无关重要,在曹操看来,一种自负的趋使,已是胜券在握,所以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大军压境速战速决。

再看《三国志·周瑜传》中,所说曹操此来,所犯的兵家之忌,马超、韩遂在后方为患;舍鞍马、仗舟楫,非中国之长;寒冷季节,马无干草;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还有《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有类似说法,曹操远征,已尽疲惫;北方军士,不习水战;荆州民众,畏于兵势,人心未服。将这些因素综合分析,马超等众在西方,虽是敌对势力,但有钟繇镇守长安,此人智勇足备,一时不会有变;马无干草,属给养一个因素,不致于想不出一点办法,以致影响全局;水土不服,易生疾病,事实上军至巴丘,(今湖南岳阳南)疾疫已经发生,虽然不利作战,但占绝对优势的曹军,不至于影响整体战斗力,要不他为什么直下75公里外的赤壁,至到与周瑜接战,才停了下来。至于荆州民众未服,曹营中的荆州兵,存在迫于形势的无奈,也必竟不能左右大局。

曹操的主导思想是速战速决,这些因素属于隐患,一时还不成是紧要之急。也正是速战速决,在诸多因素中,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是个急迫难题,从刚一交战,曹军败退的事实,说明曹军(包括原荆州水军)的水战实力,远不如江东水军,也许是这一事实,触动了曹操,他为了解决士兵尽早适应水战,采用了铁锁连舟的办法。至于此法缘何而起,三国志没有记载,(《三国演义》说,是庞统献的连环计,教他如此,是作者影射曹操的愚蠢,一处贬曹的体现。)但连舟必竟是他同意下的实施,责任在于曹操,他以为小舟连成大船,就可以减少水上颠簸,施展如陆战的威力,而由此引出的弊病,曹操却没有想到,大船行动迟缓,在交战中,极易成为攻击目标,倘若对方施放火箭(弓箭上带火种),也难逃厄运,曹操一厢情愿地顾此失彼,是他战术上严重失误,也正是这一破绽,被黄盖发现,成为破曹的突破口,为江东速战方针提供了依据。

赤壁之战,按《三国志·周瑜传》记述,大致经过是,初一交战,曹军败退,退至江北乌林,周瑜在南岸赤壁。黄盖看到,曹营船舰首尾连接,建议周瑜用火攻,于是,黄盖向曹操诈降,同时,准备蒙冲斗舰数十艘,置干草浇膏油于其中,外裹惟幕树起牙旗,事先致书与曹操,“今日归命,是其实计……”交战之日,斗舰后备小船,黄盖当先,船至江心扬起风帆,而此时曹营没有一点防备,多人还出营观望,船至曹营二里许,各船同时引火,正值东南风急,(《三国演义》说,东风是诸葛亮借的,他有神鬼莫测之机,是作者的造神之笔)风助火势,直逼曹营水寨,接着又漫延至岸上诸营,于是曹军大乱。(《三国演义》将这段史实,增添了不少虚构情节,书中的生花妙笔,令人叹为观止,也是艺术成功之处。)

[page]

从这里又看出另一问题,黄盖来降,只身前来是一回事,交战之际,为前部率船来降,又是另一回事,曹操明知是后者,且信以为真!船上真若是至要给养,与曹营何增与江东何损!战场上兵不厌诈,倘若是诈降,即使不是火船,就是数十艘无风而来的兵船,就像后来甘宁劫营的敢死队,只要接近曹营,施放密集的火箭,再有后续部队冲杀,就足以构成赤壁之战的又一版本,曹操如此掉以轻心,是他再次失误。

奇怪是,这两处被曹操忽略了,而众多军机谋士,也没有人事先提醒,真是咄咄怪事!难怪后来曹操追念郭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也从另一面反衬,曹操的疏漏,郭嘉一定会提醒。赤壁一战实质就是,先是孙、刘联合,才形成赤壁对歭,后是曹操疏忽,终于遇火而败。在戎马崆愡之际,双方只想战胜对方,胜负就在一念之差。战前,尽管曹操战略正确,占有绝对优势,但战术上一些失误,阴差阳错地走向其反,终于是功亏一篑,这就是赤壁之战。

战后,形成新格局。对于曹操,首先,是他的南下实力严重受挫,退回了北方,全国为之震动,打破了曹操据有天险,不可战胜的神话。后来曹操给孙权的信中,曾自我辩解,“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赤壁之败他是掩饰不了的,疾病前已说过,不是主要因素,烧船也是迫于兵败,为阻挡追兵,或不给江东留下战利品等原因,属被动下所为。曹操的遮掩,正是他心中创伤的表露。其次,是他一直提防备的刘备,现已成劲敌。曹操早年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军与操耳。”当他得知孙权将荆州部分,借与刘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可见他心中的紧张程度!(《三国演义》描写,曹操认为刘备得荆州,是困龙入海,写得很形象。)

对于孙权,在大兵压境下,顶住了来自内部的投降论调,“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尤其像德高望重的张昭,也曾动摇,可见其严重程度!孙权采纳了鲁肃建议,联刘抗曹,可见他在非常时期的英明决策,力挽狂澜保住了江东。同时也展示了,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成为江东的主流。赤壁之战不久,孙权将战线推行至江淮间,建安十四年(209年)三月,围攻合肥,这次虽然是无功而返,在其后数年中,孙权攻防间兼用,使曹操由衷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从中可见,后起之秀的孙权,将是一支不可小覩的实力。

对于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最大受益者,战前,刘备一路败退,被曹操追杀几乎无立足之地,苟延于夏口,形势十分危急。战后,乘曹操退回北方,刘备以得胜之威,一举夺得江南四郡,荆州吏民,又纷纷归向,人口增加与兵势壮大,又从孙权那里,借得荆州南郡江南土地,成为重心要地,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地盘,翻掌之间突兀而起,同时也为今后向益州发展,占据有利地形。又因是诸葛亮的出现,实现了联孙抑曹,隆中决策的第一步,已经形成,这支新兴势力,已是与孙、曹并立的政治实体。

如果说,曹操重整大军,再下江南,实力虽然存在,但是形势已今非昔比,他将面临就不是弱势下的孙、刘联合,而是孙、刘率领江南的全力,对付自己,而曹操的西方尚有马超,西南还有刘璋张鲁等,一旦与孙、刘再战,倘若出现内外夹攻,结果将不知其可?所以赤壁一败,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