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嘘成乾隆十全武功的清缅战争
十全武功的由来:1792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再次侵入西藏。满清政府命福康安率兵入藏,败廓尔喀。满清乾隆帝因此回忆即位后在边疆所立十大武功,作《十全记》:“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今越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乾隆故自称“十全老人”。
这十场战争,有胜有负,都打得艰苦卓绝。其中多场战斗,如平安南和廓尔喀,都远非胜利。要么是对手入满清境内袭扰,有所收获就主动撤走;要么就是清军越境却没有达到预定作战目的,趁损失不大主动撤回。清军并没有什么压倒性胜利。满清与这些对手在战场上的交锋甚至是负多胜少。不过在那时对手们多并非只与清军作战,多是两面作战,便常利用满清只为保面子的心理,暂时与满清停火,将精力转向他处。比较典型的例子的就是清缅战争。背景18世纪末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凭着其军力,一方面向南消灭暹罗(泰国),雄霸整个中南半岛。另一方面又迅速压服云南省南部的中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开始派出小股部队配合这些亲缅土司,向亲满清的土司强制征收“花马礼”贡赋。这些亲清土司有些屈服于缅甸,有些并不屈服,还派人到云南巡抚那请求军事支援。但当时乾隆忙于平定新疆,无暇南顾,因此云南对此事一直奉行绥靖政策。而当乾隆平定新疆后,好大喜功的他再也不能容忍缅甸方面的这种侵犯。导火线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冬,缅甸木邦土司率领自己亲兵以及贡榜王朝正规军2000人侵入中国满清的云南孟定和耿马两土司处,劫持孟定土司,烧耿马土司衙门和民居。
当时满清在云南军队有三种:一为云南地方官府绿营兵,二为各地土司自己的土练,三为边境矿场为防身建立的场练。
耿马土司逃出,立即率土练、场练击败缅军,斩杀200人。但为息事宁人,耿马土司随后还是通过木邦土司向缅甸缴纳了“花马礼”。事后云南地方官府仍偏向绥靖不想多事。例子是在第二年一矿长过江擒杀缅军时,认定其“杀良冒功”而处死了他。
可缅甸方面却没有收敛的意思。从那时到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缅甸孟艮土司连年骚扰车里土司。特别是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年),骚扰规模骤然升级,缅军进入车里土司多处地方勒索钱粮、掳掠民众。原因在于,当时缅甸正和死敌暹罗(泰国)交战,制定了沿南掌(老挝)清迈、万象进攻暹罗的方针,而车里处于其进军路线旁侧,缅甸要钱粮和劳力为进军做后勤保障。清军第一次出击新任云贵总督刘藻明白乾隆皇帝对云南边事不愿再绥靖,于是急派兵追剿,但毫无战果。到了七月份,缅军掠夺后自动撤退。刘藻竟以“缅人望风遁走,我大捷”上奏邀功。可缅军丝毫不给刘藻面子,于十月份再次入侵车里,其兵锋深入思茅,发文于云南各城,宣布车里(西双版纳)为缅甸领土。当地土练纷纷崩溃,刘藻急命绿营兵围剿,缅军打游击战,大约600人的清军在援救猛阿途中陷入缅军埋伏,被击溃,死伤百余人。乾隆闻奏大怒,将刘藻革职。
曾当过翰林的刘藻因谎报军情降为湖北巡抚,心理压力过大,自刎身亡。清军第二次出击
清军第一次出击失败,乾隆派他器重的边疆大吏杨应琚(汉军八旗出身)到达云南。此时,清军趁缅军撤退,出边攻入缅甸。到四月,缅甸整欠和孟艮两土司均被清军占领。但由于缅军一路坚壁清野,清军并无多大战果。最后,清军任命些掸族(缅甸少数民族,即我国傣族)土官治理所获缅甸土地,留下800清军驻防后退回。
满清云南诸多地方官被表面的军事胜利蒙蔽,主战热情高涨,鼓动杨应琚继续对缅作战。在杨应琚支持下,主战派发布檄文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开始对缅甸大举进军,并要缅甸投降谢罪。
六月时乾隆还想把在缅甸驻扎的军队召回,不想对缅大举用兵。但因为杨应琚坚持,同时据说乾隆还翻阅了《明史·云南土司传》,对缅甸产生蔑视,所以到了七月,乾隆态度转变,正式表态:“缅甸明(朝)时尚在中夏,非不可服之地”,开始主战。
对于缅甸当时的内部局势和兵力情况,满清朝野一无所知,纯粹瞎打
七月,缅甸蛮暮土司去缅都阿瓦(今曼德勒)面见国王,他的家人接受满清招抚而归降。腾越副将赵宏榜率兵500出铁壁关,取蛮暮土司重镇新街(今缅甸八莫)。而蛮暮土司自缅都阿瓦回来,也向清军投降,木邦土司不久也降。九月,杨应琚调集约14000清兵向缅甸进攻。
[page]缅军主力虽然在暹罗(泰国)陷入泥潭,但在清军发动攻势后,留守阿瓦的缅王孟驳并未惊慌失措,一面严令征暹缅军继续围攻暹罗国都大城,一面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缅军数千,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与清军对抗,并令落卓土司攻击木邦土司。九月初木邦土司抵挡不住,退往新街,此地成为双方必争之地。九月二十四日,数千缅军乘船抵达新街,随即对清军发动攻击。清军坚持两日一夜而不支,赵宏榜率残军由小道突围,退入铁壁关。
杨应琚紧急调集各镇绿营兵赴援,命东路永顺镇总兵乌尔登额(蒙古人)带兵至宛顶(今云南畹町),西路永北镇总兵朱仑进驻铁壁关,打算收复新街。缅军部署却出乎意料,缅军在新街分兵两路,主力沿东北方进入中国境内,在铁壁关外楞木驻扎。另一路二千余人沿伊落瓦底江北上,抵达戛鸠后东向攻入中国境内,再南下截断铁壁关清兵后路。
清军对此丝毫不知,十一月十六日朱仑率4000兵出铁壁关,十七日,抵达楞木,在高处扎营。十八日,缅军主动发动攻势。缅兵部分装备燧发枪(购买自英国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射速、火力、对环境的适应都胜过清军鸟枪。双方交战四日,清军战况不利,缅军逼近清军大营。二十三日起,清军坚壁不出,双方休战。楞木的缅军全数不到六千,朱仑却以杀敌六千的“大捷”上报。
十一月二十日,缅军北路军二千余,由万仞关、巨石关间攻入云南腾越,仅仅十天间,先后攻占盏达、铜壁关,清军死伤惨重,游击班第(满族)战死,严重威胁铁壁关后路。得知缅军由万仞关攻入后,清军手忙脚乱。提督李时升命游击马成龙带兵900名由户撒前进,又令驻南甸的临沅镇总兵刘德成率所部2100兵自后夹击。但刘德成到达木崖后,迁延不前。马成龙率部渡江时,水深及腰,火药皆湿。缅军伏兵突起,马成龙阵亡,八百余兵死伤殆尽。
缅军虽然屡战屡胜,但也很清楚缅甸本国军队的主力和精锐都远在暹罗作战和驻守,无法长期与满清抗衡。所以,其作战目标就是以战逼和。于是,在楞木前线,缅将莽聂渺遮请求议和,但清军要求缅甸投降称臣,谈判破裂。不久,铁壁关清军因后路被断,狼狈撤至陇川。缅军主力进攻陇川。在陇川,两军再次大战,清军战线崩溃,一路溃逃而回。清军力不从心,无法组织反攻,杨应琚胆战心惊,派人到陇川命令朱仑与缅军议和。十二月二十六日,朱仑接受对方条件,双方停战,蛮暮、新街等地归属缅甸。
杨应琚私自议和,一味奏报大捷,吹牛前后杀敌至万人。乾隆不是傻子,查看地图,发现交战地几乎都在内地,乾隆大怒:“若天(清)兵屡胜,岂容缅夷深入?回想平定新疆时,大小百余战,杀敌亦未万人,云南区区数战,竟杀敌万人?绝无可能!”乾隆派往云南的侍卫福灵安回来报告事实,乾隆震怒,二月将李时升、朱仑逮进京处死,三月又将杨应琚赐死。
四月,木邦清军后勤断绝,战力崩溃,撤回内地。乾隆狠下决心,派满族新秀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而这时缅军得知暹罗(泰国)国都大城已攻下,遂也准备离开中国回国了。清缅第三次战事清军在木邦溃败后,乾隆及新任云贵总督明瑞,仍对缅甸抱轻视态度,他们认为只需调二、三万生力军就可征服缅甸。乾隆还早早考虑征服缅甸后如何统治,同时发文暹罗(泰国),说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暹罗务必尽力追擒,到现在满清竟还不知暹罗已被缅甸所灭。乾隆还自大的说根本不用与暹罗合兵攻缅(他不知道暹罗已灭亡),说灭缅甸轻而易举,如请藩属帮忙,即使打胜也会被属国蔑视。
满人明瑞为皇亲国戚,在平定新疆中立过军功,是员悍将。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在盲目乐观的情绪下,乾隆调满洲兵三千,四川绿旗兵八千,贵州绿旗兵一万,外加云南绿旗兵五千,合计二万五千兵,分两路进军。明瑞亲率一万七千为南路军,由木邦直捣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蒙古人)率八千为北路军,出铁壁关经新街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合击缅都阿瓦。
十一月二日,明瑞率南路军进入缅境,十日,占领木邦城。缅军坚壁清野,不与清军交战。明瑞率一万二千精兵继续前进。
北路兵额尔景额十一月十六日抵达老官屯,与早已在此夹江树栅防守的数千缅军对峙。清兵连日攻击,伤亡甚重。十二月,额尔景额得病身亡。
明瑞出木邦后,侦知有九千缅军屯驻蛮结,便于十一月二十九日率部直逼蛮结。第二日下午,缅军出兵攻击,明瑞中路出兵迎敌,缅军败退,被杀二百余。缅军兵器以火器和镖子为主,无甲胄、弓矢,平原决战不是清军骑兵对手。缅军受挫,坚守不出。
明瑞屡次挑战不成后,下决心直接攻营。十二月二日晨,一万清军冲击缅军营寨,攻下两寨。缅军连续反击至晚上,见反攻无望而撤退。此战清军杀敌二千余,俘三十四名,乾隆大喜,封明瑞一等公。
[page]蛮结之战后,明瑞更加轻敌,继续率兵深入,前锋十八日至象孔(今缅甸辛古),距离国都阿瓦仅70里。但在缅甸的坚壁清野下,清军粮尽、马疲、人乏,已无力攻城。十九日,明瑞无奈,只得下令退兵到孟笼(今缅甸孟隆)。缅军侦知清军撤兵,大举反击,到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正月初二,缅军先后将蛮结等处的清军台站攻占,清军损失八百余。明瑞军后勤、军情线路被断绝。正月初八,缅军包围木邦,清军坚守十日后不支,兵溃,清军大部分逃回云南。
缅军攻占木邦后,几乎全部主力都赶去追缴明瑞军,数万缅军于二月初七,将万余明瑞军围困在小孟育,明瑞军在此休息三日,于十日夜,沿小路突围,明瑞率数百满洲兵殿后,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明瑞身受重伤,走二十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於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清军突围中共有千余官兵战死。
乾隆听闻明瑞身亡,大哭,明瑞的灵柩归京,乾隆亲临吊唁,赐谥号果烈。清缅第四次战事乾隆欲必雪耻辱,又开始调集精兵强将,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他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除明瑞剩军外,又调13000满洲兵以及9000贵州兵入滇。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傅恒率军出征。临行时乾隆把自己甲胄赠给傅恒,以示对他的信任。
四月,傅恒到达永昌,决定进攻方向选定中缅边界北段,即一路从伊落瓦底江上游戛鸠至孟养(缅甸密支那),另一路由蛮暮至孟密,全军水陆并进、夹大金沙江而下,直取阿瓦。
八月初二,傅恒率八千兵渡大金沙江至孟养土司地带,缅军并未在此设防,因为气候道路原因,傅恒迟迟未到蛮暮附近。
清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传来,十月初十,双方在新街发生激战,缅军不利,退守数十里外的老官屯。
十月二十日,清军进至老官屯。双方都没有大的战果,只是以火炮互轰。
十月二十二日,清军斥候误判断营中敌兵甚少。清军于是发动大规模进攻,缅军营寨外有深壕、木栅,加上枪炮火力猛,清军一日内多次攻势都被击退,同日,两军水师在江上交锋。十一月初一,西岸有大股缅军来援,击退西岸攻营清军,清军被迫后撤,陷入战局僵持的局面。
至此,双方已经打得精疲力尽,初九日,缅军来信要求停战,初十日傅恒回信同意停战。缅统帅诺尔塔明白缅甸无力支撑与满清长期战争。因此,双方前线将领都在未取得各自君主同意下,自行决定停战。几经交涉后,双方于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议和。
和约内容没有保留下来,双方战后交涉还因此拖延二十年。傅恒对乾隆说缅甸愿进贡、永不犯边境、将所有满清战俘释放。诺尔塔向缅王孟驳说满清愿商道重开贸易、战俘一律释放、每隔十年两国君主使节致送书信礼物。结局和影响此战18年后,公元1788年,缅甸新王孟云为对抗复国的暹罗的压力,改善对华关系,重新向满清表面上称臣纳贡。
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马上要灭暹罗,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三千兵力驻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满清。暹罗得以击退缅军,重建暹罗。当然满清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这事。
清缅战争是一场双方以争夺地区霸权为目的的战争,两个国家都没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满清损失了大量兵员、白银,缅甸也因此元气大伤,对泰国的吞并也因为满清压力化为泡影。对缅战争没能为满清自身带来直接利益,可却给东南亚地区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这颇值得历史学家们仔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