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曹魏首次伐蜀及魏延西征细节辨析

2022-05-19

公元230年(魏太和四年,蜀汉建兴八年)秋七月,对蜀汉的屡次进犯已经不胜其扰的魏帝曹睿,命令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伐蜀。这也是自十年之前,魏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夏侯尚击破蜀将刘封、占领上庸地区三郡九县以来,曹魏第一次对蜀汉采取攻势。

进攻计划是由曹真提出来的。以“鸷勇”著称、战功显赫的曹真怎么能忍受半路出家的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太岁头上动土呢?从经济上来说,蜀人连年来犯,边民无法安心生产;从军事上来说,军队屡次集结,大耗粮草,蜀人却不与决战,只是避实击虚,弄得强大的魏军反被斩将夺城,士气也逐渐低落。再说,兵法上也说过: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偶也不知道哪部兵法上说过)嘛。打,打他丫的!

军人是很讲究雷厉风行的,曹真立刻上了表章,建议利用曹魏在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分兵数路进攻蜀汉,自己带主力走218年曹操进攻汉中的老路,从斜谷进军。但这个计划一递上去,就遭到了司空、录尚书事陈群的反对。陈群以曹操进攻张鲁之战作为例证,提出在补给上,曹魏目前没有力量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斜谷险阻,难以进退,转运必见钞截,多留兵守要哦,则损战士”(《三国志·陈群传》)。陈群是魏文帝指定的三大托孤辅臣(另外两个就是曹真和司马懿)之一,又事实上承担丞相一职,为百官之首,年轻的曹睿对他还是十分敬重的。而且人家说得确实有道理,补给困难,粮道容易被蜀人截断,如果在补给线路上安排重兵防备,那前线兵力又不够了,确实是两难哪。这蜀人是可恨,是该打,可什么时候出兵,再议,再议吧。

曹睿还在犹豫,曹真可忍不住了,他借着到洛阳受封大司马的机会,当面向曹睿灌输了“数道并入,可大克也”的必胜信念,把小皇帝鼓动得热血沸腾。为应对陈群在补给上提出的责难,他也对自己的计划做了修改,把主力进军路线改到了子午谷。这地方想必知道魏延的读者都知道,当初魏延就看中这条谷道的出口离长安近,反过来说,魏军从这进军,补给要比斜谷方便得多。

陈群一看这架势,知道自己拦不住了,他是贤相,可从来不是诤臣。于是乎,先对子午谷进军计划仍批判了一番:“陈其不便”,然后话锋一转,讲起了如果进军的话,该怎么怎么搞军事后勤工作。曹睿挺不耐烦,你赞成就行了,那个什么什么,技术方面的问题,你直接跟大司马商量去吧。

经过紧张的准备,粮草、衣甲、军械俱已齐备,这时已经是八月了。曹睿亲自在洛阳搞了个誓师大会,曹真率领关中军团的主力从长安出发,走子午谷南下,另一路主力则以荆州军团为主,由司马懿率领,沿汉水而上,从上庸地区的西城进攻,两路军马约好在汉中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南郑县会合。另有两路牵制性的偏师,一路仍走斜谷道,另有一路进攻武都(三国志记为武威,明显错误,武威在凉州呢,倒是武都郡有武都和建威两个地名,都在天水郡以南,都比较靠谱)。

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按照《三国志·后主传》,曹真走的是斜谷,由子午进军的是张合。这有可能是蜀汉情报不够详细,出现了失误,因为《三国志·曹真传》明确说的是曹真从子午进军,既然是魏军进军路线,当以魏书为准。

诸葛亮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因此从229年冬开始,就在南郑的西、东两个方向修筑了两个军事要塞:汉城和乐城,看样子是准备凭险固守。可实际上诸葛亮和曹真一样,都坚信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因此在得到魏军进攻的消息之后,诸葛亮就准备西征,你打我的汉中,我就打你的陇西。不是有首老歌这么唱的嘛:“到敌人后方去……让敌人顾西不顾东,让敌人兵力不集中!”当然那时候诸葛亮还没那么高觉悟,不过“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的道理诸葛亮还是明白的。可最关键的是,蜀汉的军队实在是少,要防御都很困难,又怎么进攻呢?盘算来盘算去。诸葛亮就打上了李严的主意了。(《三国志·诸葛亮传》)

驻防江州(今重庆)的前将军李严正过着舒坦的日子,可以说在整个四川东部地区他最大,除了永安都督陈到刘备的老部下,他动不了之外。基本上他可以说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就整个蜀汉来说,他手上有占全国军队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兵力,真称的上举足轻重。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就让李严带兵到汉中镇守,李严哪肯离开自己的地盘,不但不来,还要求诸葛亮把四川东部的五个郡划为巴州,由他自己来当刺史。这种带有军阀割据性质的要求,当然遭到诸葛亮的反对,而李严当然也就托故不来汉中。

[page]

现在曹魏大兵压境,诸葛亮再次召李严到汉中救援。李严回了封信,绝口不提打仗的事,却提了几句“听说司马懿和阿猫阿狗什么的都开府了啊”。这什么意思呢,开府从意思上来讲,指的是某一级官员成立府署,自选僚属,汉制仅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这明显是伸手要官啊。诸葛亮是谁,人中之精(简称人精),他对李严肚子里那点小算盘清清楚楚。三公和大将军这么崇高的职位是不能给的,低一级吧,晋升李严为骠骑将军(相当于元帅),这是仅次于大将军的武官了,金印紫绶,位同三公,基本上满足了李严的条件。同时还让李严的儿子李丰当了江州都督督军,在李严不在的时候代理一切军政事务。

李严这下子心满意足了,自己已经是一人之下(这个一人明显是诸葛亮,后主还没亲政呢),万人之上了,地盘也有儿子管着,他也就不再讨价还价,带着二万江州军前往汉中增援,加上汉中军团的五六万人,蜀汉的兵力已经相当雄厚,诸葛亮率军列阵于南郑以东的城固、赤阪,这两个地方都靠着沔水,交通便利,不管魏军从子午来,还是从西城来,都必经此二城。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大战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战争的火焰终于燃烧起来了。魏军前锋抵达了赤阪以北的兴势,这里有蜀汉设置的军寨,是汉中的第一道防线。笔者一直很奇怪魏军怎么会跑到那去,因为兴势正对着骆谷的南口,可史书上并没有魏军从骆谷进军的记载。不管是因为迷路还是其他什么理由,魏军确实进军到了兴势,而且大概是太疲倦了,他们没有立即进攻,而是在敌寨前方的山谷中安营休息。这支魏军的统领是偏将军(相当于少将)夏侯霸,他的父亲就是曹魏名将夏侯渊,十几年前葬身于汉中定军山下,因此夏侯霸对这次伐蜀战争感到很兴奋,他觉得为父报仇的机会到了。(《魏略》)

事实上,兴势的蜀汉守将比夏侯霸还要兴奋。史书上很吝啬的没有留下这位守将的名字,但他的进攻欲望无疑非常强烈:既然魏人不来进攻我们,那么我们就去进攻他们!实际上这次进攻完全出乎魏军的意料,这个,进攻的一方好象是咱们吧?!可惜战争之神从来不会只站在兵力上强大的一方,要不然血腥残酷的战争就不会那么有趣了。魏军措手不及,在军官的呵斥下,他们慌乱地抓起兵器,去与那些人数远不及他们,却气势汹汹地敌人搏杀。

夏侯霸的心情糟透了。眼前的画面非常象那次导致父亲身死的战斗,历史不会重演的!夏侯霸咆哮着,冲到第一线的鹿角处,把一个又一个企图突破防线的蜀军砍倒,鲜血染了满身,但仿佛杀不尽的蜀人在黑夜的掩护下,仍然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

“援军来了!”喊杀声惊动了后续的魏军,他们沿着狭窄的谷道陆续来援,蜀汉军知机地撤退了,夏侯霸终于松了一口气。

兴势之战只是一次小战斗,但却基本体现了曹真所部魏军在这次伐蜀战争中所遭遇的情况。关中军团无法突破蜀汉军的外围防线,在坡陡路险的谷道中作战,魏军根本无法发挥出他们的兵力优势,攻势被迫停滞下来。司马懿率领的魏军遭遇也基本相同,虽然《晋书》极尽吹捧之能事,说司马懿打到了朐(音渠)肕,但这也未免太夸张了。所谓的朐肕,就是巴东郡朐忍县,在今天的重庆市云阳县西部,司马懿要真的穿越大巴山,到了朐忍,那不是跟他的进军路线相反了吗?《晋书》里另外提到的一个被司马懿攻占的地名是新丰县,蜀汉也没有这个县,巴东郡倒是有个汉丰县,可前面说过他根本不可能去巴东啊。莫非是个亭?带着几万大军打了一个多月,才攻占一个亭,有啥好吹的?既然没什么可吹的,而史书上又一本正经地吹嘘了一番,那只能说明司马懿也没什么真正的收获。

战争很快持续到了九月,中华大地的西部地区普遍连降大雨,关中的伊水、洛水、河水(黄河),汉中的汉水都泛滥成灾,栈道被冲毁了多处,本来就困难的补给线愈发难以维持了。曹真进退两难,只好在汉中苦撑,魏帝曹睿却在忙着“治宫室”,平时没事泡泡美女,打打猎什么的,浑没将十余万大军的生死放在心上。

皇帝不急,总有人会着急的(注意,不是指太监)。管理皇帝私房钱的少府杨阜终于忍不住了,上疏提出“年凶民饥”、“军用不足”(《三国志·杨阜传》),提醒皇帝要立刻撤军,顺便还劝皇帝节约一点,当然这后半部分自动被喜欢享受的皇帝过滤掉了。早就反对出军的陈群乘机也上表建议撤军。

在淋了三十多天的秋雨之后,曹真终于接到了皇帝命令撤军的诏书。虽然是来得晚了一些,但总算可以撤了。一声令下,各路大军原路返回,蜀汉军遥望相送,这正是:情深深,雨朦朦,不堪回首望汉中。

战争就这么完了?当然没有。前面咱们不是说过诸葛亮要以攻对攻搞西征吗?镇北将军(相当于中将)魏延和讨逆将军(相当于少将)吴壹在两军相持之际,率领一支蜀汉军,西入羌中,准备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搅个天翻地覆。

[page]

说了半天,这个羌中在哪呢?其实,我也不知道。羌族分布很广,几乎遍及整个中国西部,羌中无非就是说魏延、吴壹去的是羌族聚居区,这等于没说。〈晋书·北狄传〉有言:“西北诸郡,皆为戎居”。这可是一片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您说,我怎么可能知道在哪?好在杨戏写的〈季汉辅臣传〉里还是给了我们宝贵的线索。“建兴八年,(吴壹)与魏延入南安界”。这就说明了,蜀汉的这支敌后军团,并没有跑多远,而是直接进入了陇右南安郡。

那么,南安郡有羌族聚居区么?当然是有的。史书上多次提到过,东汉王朝在征服羌族部落后,就把他们安置到西北各郡,其中陇西郡是一个重要的羌族聚居区,三次东汉羌族大起义,都跟陇西密切相关。而南安郡就是汉灵帝的时候,从陇西郡分出来的一部分。

蜀人居然到了南安!这个消息让雍州刺史郭淮万分震惊,大军正在进攻汉中,怎么蜀人还有力量进攻?虽然没搞清楚蜀汉军队是怎么过来的,但他还是迅速做出了反应:出兵!求援!

曹真手下的大将费曜一直率部镇守陇右,防备羌胡。他得到郭淮的报警后,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率部来援,与郭部合兵一处。论军衔,费曜是后将军(上将),比郭淮的建威将军(少将)高;论山头,费曜是关中军团,是主力部队,而郭淮的雍州军只能算地方部队。所以,这支临时联合部队理所当然以资历老而能力不足的费曜为首。

费、郭二人经过一番分析,都认为应该尽快出兵把这支蜀军赶走,如果让他们待长了,本来就不怎么安分的陇西羌胡肯定会闹腾起来。到时候,他们两个别说乌纱帽,连脑袋能不能保住都成问题。况且,蜀军能绕过伐蜀大军团,深入南安腹地,说明兵力也不多,否则难以隐蔽行藏。

费曜久经沙场,郭淮智勇双全。而且魏军在兵力上、对地形的熟悉程度上都是占据优势的,反之蜀汉军则是无后方作战,可以说魏军胜算是比较大的。可惜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是蜀汉硕果仅存的开国名将魏延,后者已经精心安排了一个他们意想不到的战场和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阳溪!想起这个名字,郭淮觉得心头仿佛在滴血。那么多勇敢的将士,就死在这个连地图上都没有标出的小山谷里!蜀汉一直缺乏骑兵,挺进敌后的部队虽然是精兵,但也是步兵为主的。如果是野战的话,恐怕难以抵挡曹魏铁骑的冲击,所以魏延选择了阳溪,这是南安羌族聚居区内的一个山谷,骑兵在这里发挥不出优势,蜀汉步兵的连弩却可以很好地展现破甲摧锋的威力。“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魏延知地形而善用,所以他胜了。魏军被打得大败,费曜和郭淮狼狈地逃了回去,这一战使魏延名声大震,一连串的荣誉加于其身,蜀汉朝廷专门为他设置了征西大将军这一职位,并假节(假以符节,可以不请示上级直接杀掉违反军令的人),封南郑县侯。这一战同时也宣告了战争的正式结束,面对陆续从汉中撤退的曹魏大军,魏延率部悄悄地潜回了蜀汉。

这次战争对曹魏国力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连一直隐居不问政事的东阿王曹植也在次年忍不住上疏抱怨:“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而蜀汉经过大半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在前几次作战中消耗的元气,更大规模的杀戮,就要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