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王平为什么坐看马谡兵败
《三国志·王平传》记载: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王平堪大任。曹军攻汉中,王平力排众议,率军抵抗,最后得胜立功。
其中有:“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曹军“步骑十馀万”,分军攻击黄金城至少得万人以上,王平要仅以“千人下自临之”,则需抗敌十余倍,王平的智谋和勇气,在此显露无疑。“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再看诸葛亮第一次出兵时,《三国志·王平传》记载: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蜀国中期,蜀中有大将,王平无大任。蜀军攻魏境,王平无力排众议,率军不抵抗,最后竟立功。
王平无论抵抗不抵抗都堪立功乎?
其中有:“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
此论是张颌告诉王平“疑其伏兵”的吗?当然不是,显然是王平自忖。自忖得有道理吗?
张颌有军五万,下属侦侯当在百人以上。张颌到街亭数日,若“张郃疑其伏兵”,必将王平“所领千人”周围几十里魏境范围侦察数遍,伏兵在哪儿?岂有疑神疑鬼而不察?
好,就算名将张颌“疑神疑鬼而不察”,当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黄袭率军冲击张颌包围圈时,何不率“疑兵”及“所领千人”冲上前去接应,而要“鸣鼓自持”?据说马谡部队“缺水”,王平也“缺水”,口干舌燥腿发软?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黄袭等人无需王平增援都能冲出张颌包围圈,再加上“疑兵”及“所领千人”的接应,岂不损失大大减少吗?怎地,张颌又不“疑其伏兵”了,摆出要“揍”王平的架势了吗?这张颌,一会儿“疑其伏兵”,一会儿又不“疑其伏兵”,名将张颌任王平的自忖来回摆弄,这算什么“名将”啊?
王平不是后来要仅以“千人下自临之”,抗敌十余倍,智谋和勇气显露无疑吗?怎地,马谡不值得以“千人下自临之”?
是因为王平没有解救马谡部队的职责?
还是王平此时的智谋和勇气,还没有达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注意,点主题,还是因为:“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这是《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的当时人们对王平的负面评价。
“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的原因,或是:“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所以“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而使人们有所不满,更“嫉妒”王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据说,诸葛亮在马谡冲击张颌时已赶到街亭。据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袁子》记载:
“曰:何以知其勇而能斗也?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
王平自忖:我“连规谏谡,谡不能用”,虽然马谡是我领导,但连丞相都“不救”,我只“所领千人”,也“鸣鼓自持”吧。至于为什么“不救”而“鸣鼓自持”,事后告诉丞相,“名将”张颌疑神疑鬼而不察:“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这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