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为了反抗蒋介石的围剿
2022-05-19
长征,是人类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真实记录,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生死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部英雄史诗。然而,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从根本上说,是党内“左”倾错误和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国革命的镇压所致。在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国民党蒋介石却依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病测底摧毁苏区,发动了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此时业发展到高峰,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既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于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不仅为蒋介石反动派向党和红军提供了借口,而且由于把中间派别认为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分散了反蒋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左”倾路线又是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因而使红军完全处于被动。最后又实行了逃跑主义,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中共苏区大部丧失。党内的“左”倾错误给党和工农红军带来的最严重的的危害,就是党在1933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惨败。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