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2022-05-19
分裂时代中国历史的统一,往往延续着固定的剧本:北方统一南方。从战国至今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历次的国家统一,仅仅有两次是通过南方统一了北方,一次 是明朝朱元璋驱逐元廷,一次恐怕就是辛亥革命后的“南北共和”。但就这仅有的两次,后者还是依靠政治手段实现了“和平统一”,南方政权纯粹以军事手段横扫 北方,一统华夏的事迹,在煌煌史册中,俨然成了“不可复制”的奇迹。
如果仅看南北朝最后的结局,由南到北统一全国的“奇迹”,确实未 曾发生,在世人的眼里,南北朝时代的军事格局,大多数时候都是以南弱北强为主。后来北朝陷入分裂,分为东西两部,相互内耗不断的时代里,南方政权也一直处 于守势,北朝政权一直处于攻势,北朝的政权,在相互之间战斗的间隙,还时不时南下打劫,这成为南北朝军事格局的一个固定剧本。从南北朝发展的脉络看,南朝 政权,曾经不止一次地面临着统一全国的大好机会,甚至许多次只差一点点,就会把这个机会付诸实现。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政权中,“偏安”、“积弱”的外 表下,也不止一次地涌现出将北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的名将们,他们的赫赫战功,打出了一次次统一华夏的大好形势,可惜的是,无一例外地都被南朝政权自己所葬 送。
这其中最杰出的名将,就属留下“自毁长城”一语的檀道济。
檀道济,生年不详,大约生于东晋晚期,祖籍山东高平,属于北方沦陷时代南逃的难民之后,他成名于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夺权开朝的时代,在宋武帝、宋文帝两代,凭其杰出战功奠定了“南朝第一名将”的地位。终其一生,他都是北魏鲜卑骑兵眼中最难对付的人。
檀道济出生在江苏镇江,和许多名将一样,他也是一个苦孩子,出生没多久就父母双亡,他的上面还有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按理说他应该属于“被呵护”的对 象,但檀道济少年老成,很早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他操持家务,主持家事,精心侍奉兄长和姐姐,这段早期的经历,说明他自幼就是一个敢担责任的人,就像他后来 敢于在沙场上站出来,一次次承担责任一样。
以檀道济的家庭出身,在那个按照门第决定身份的时代里,想出头貌似是格外难的。在当时的中 国,门阀贵族世袭高位,此时虽然旧有的门阀贵族已经开始瓦解,但是想要在正常情况下得到提拔,最起码也要是个庶族地主,像檀道济这样的家庭身世,和平年代 恐怕一辈子都没戏。但檀道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别不和平的时代,北方政权时时南下侵扰自不必说,东晋王朝的晚期,作为“正统”的司马家族早已经被架空, 寒门出身的军阀外加士族出身的枭雄纷纷窃取了大权,相互之间争斗不断,更兼多年来的统治危机。各地都发生了农民暴动,乱世出英雄,这个年头,让檀道济赶上 了。
檀道济的军旅生涯,起于公元 404 年,他的事业起点,可以说是“赶得巧”。首先他投奔了后来开创刘宋的南朝寒门枭雄刘裕,算 是跟对了人,其次他投奔刘裕的时机,正是刘裕人生里最关键的时候,当时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起兵叛乱,凭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逼迫东晋安帝“禅让”,自 己在建康建立了“楚”政权。此举一下子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此时身为彭城内史的刘裕从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檀道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投奔了刘裕。 当时的局面下,桓玄身为权贵之后,手握重兵,改朝换代已经“木已成舟”,刘裕身为寒门之后,起初只是北府军的一个小军官,无论身份、地位、兵力、看上去远 远没有胜算的可能。所以当时即使是刘裕自己的一些部将,也选择了叛离,檀道济兄弟三人的到来,正好是雪中送炭。当时的檀道济,并非镇江一般人物,长期以来 他孝顺兄嫂,在当地颇有善名,可称是“道德模范”,对于刘裕来说,他的到来,正好可以帮自己笼络人心,集中力量。于是,刘宋的开国皇帝,与刘宋最杰出的名 将,就这样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从此走到了一起。
檀道济初投刘裕的时候,虽然很得刘裕重视,但并不晓得檀道济才华的刘裕,只是 把他当做一般人物。他开始引起刘裕重视,是在刘裕讨伐桓玄战争爆发后。当时从镇江到建康之间,桓玄已经布置好了防御,他的兵力本身就比刘裕多,而且他属于 “改朝换代”,既定事实已经造成了。所以当时刘裕的大部分部将,都劝说刘裕火速进兵,绕开桓玄的防御,直抵建康城下。那时候的檀道济,只是刘裕身边的“参 谋军事”,也就是个普通参谋,他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计划:桓玄属于篡立,他的行为本身就不得人心,他自己也心虚,而各派的势力,这时候正在观望,一旦桓 玄得胜,就会立刻倒向桓玄,到时候局面就不好收拾了,所以贸然进兵建康,如果有失,就会前功尽弃。一番分析让刘裕折服,随后刘裕采纳了檀道济的建议:表面 上招兵买马,摆出大举进攻建康城的架势,其实却徐徐推进,并且派人到各处宣告桓玄的罪状,外加鼓吹自身兵力的雄厚,对桓玄展开心理战。事实果然如檀道济所 料,在几次小规模交锋战败后,桓玄自己就慌了阵脚,迫不及待地撤出建康,挟持东晋安帝逃到江陵,一直属于“寒门”的刘裕,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进入了东晋的国 都建康。得胜之下,刘裕手下的许多部将都头脑发热,要求乘胜追击,一举占领桓玄的老窝荆州。这个时候又是檀道济,再次提出相反的建议,檀道济认为,此时桓 玄虽逃,但实力并未受损,荆州是桓玄的老窝,经营多年势力稳固,不是一时可以攻下的,况且建康新得,人心未定,当下应该做的是稳定阵脚,再图攻势。而且他 认为,桓玄绝不会甘心丢失建康,他一定会在实力有所恢复后主动来攻。事实上,这几条全被他说对了。公元404 年五月,桓玄集中军队进攻建康,被刘裕打得 大败,桓玄本人也在逃亡路上被杀。这场“桓楚之乱”,最终以刘裕的胜利告终。
桓玄败亡之后,晋安帝复位,但是东晋的大权,已经掌握在 刘裕手中了,这场刘裕和桓玄之间的争斗,对刘裕本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都有着深远意义。刘裕代表的是魏晋门阀衰落之后新崛起的寒门阶层,而桓玄代 表的,却是旧的门阀阶层,新旧阶层的碰撞,最后以桓玄的失败告终,这其实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门阀衰落的丧钟。而对刘裕本人而言,作为北府军的重要军将, 此时他已经走到了他的前任刘牢之等人从未到达的位置,从过去边缘化的军阀,成为如今掌握国家大权的权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檀道济也不例外,因他在 整个过程里的功劳,他被刘裕封为南阳太守,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领兵的权力。结果他出手不凡,不但能分析更能打,一举扫荡了当地的桓玄残部,俘虏了桓玄的儿 子桓震,将桓玄一派势力斩草除根,彻底断了刘裕的心病,因此更进一步,被封为五等侯。
如果仅看南北朝最后的结局,由南到北统一全国的“奇迹”,确实未 曾发生,在世人的眼里,南北朝时代的军事格局,大多数时候都是以南弱北强为主。后来北朝陷入分裂,分为东西两部,相互内耗不断的时代里,南方政权也一直处 于守势,北朝政权一直处于攻势,北朝的政权,在相互之间战斗的间隙,还时不时南下打劫,这成为南北朝军事格局的一个固定剧本。从南北朝发展的脉络看,南朝 政权,曾经不止一次地面临着统一全国的大好机会,甚至许多次只差一点点,就会把这个机会付诸实现。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政权中,“偏安”、“积弱”的外 表下,也不止一次地涌现出将北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的名将们,他们的赫赫战功,打出了一次次统一华夏的大好形势,可惜的是,无一例外地都被南朝政权自己所葬 送。
这其中最杰出的名将,就属留下“自毁长城”一语的檀道济。
檀道济,生年不详,大约生于东晋晚期,祖籍山东高平,属于北方沦陷时代南逃的难民之后,他成名于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夺权开朝的时代,在宋武帝、宋文帝两代,凭其杰出战功奠定了“南朝第一名将”的地位。终其一生,他都是北魏鲜卑骑兵眼中最难对付的人。
檀道济出生在江苏镇江,和许多名将一样,他也是一个苦孩子,出生没多久就父母双亡,他的上面还有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按理说他应该属于“被呵护”的对 象,但檀道济少年老成,很早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他操持家务,主持家事,精心侍奉兄长和姐姐,这段早期的经历,说明他自幼就是一个敢担责任的人,就像他后来 敢于在沙场上站出来,一次次承担责任一样。
以檀道济的家庭出身,在那个按照门第决定身份的时代里,想出头貌似是格外难的。在当时的中 国,门阀贵族世袭高位,此时虽然旧有的门阀贵族已经开始瓦解,但是想要在正常情况下得到提拔,最起码也要是个庶族地主,像檀道济这样的家庭身世,和平年代 恐怕一辈子都没戏。但檀道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别不和平的时代,北方政权时时南下侵扰自不必说,东晋王朝的晚期,作为“正统”的司马家族早已经被架空, 寒门出身的军阀外加士族出身的枭雄纷纷窃取了大权,相互之间争斗不断,更兼多年来的统治危机。各地都发生了农民暴动,乱世出英雄,这个年头,让檀道济赶上 了。
檀道济的军旅生涯,起于公元 404 年,他的事业起点,可以说是“赶得巧”。首先他投奔了后来开创刘宋的南朝寒门枭雄刘裕,算 是跟对了人,其次他投奔刘裕的时机,正是刘裕人生里最关键的时候,当时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起兵叛乱,凭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逼迫东晋安帝“禅让”,自 己在建康建立了“楚”政权。此举一下子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此时身为彭城内史的刘裕从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檀道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投奔了刘裕。 当时的局面下,桓玄身为权贵之后,手握重兵,改朝换代已经“木已成舟”,刘裕身为寒门之后,起初只是北府军的一个小军官,无论身份、地位、兵力、看上去远 远没有胜算的可能。所以当时即使是刘裕自己的一些部将,也选择了叛离,檀道济兄弟三人的到来,正好是雪中送炭。当时的檀道济,并非镇江一般人物,长期以来 他孝顺兄嫂,在当地颇有善名,可称是“道德模范”,对于刘裕来说,他的到来,正好可以帮自己笼络人心,集中力量。于是,刘宋的开国皇帝,与刘宋最杰出的名 将,就这样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从此走到了一起。
檀道济初投刘裕的时候,虽然很得刘裕重视,但并不晓得檀道济才华的刘裕,只是 把他当做一般人物。他开始引起刘裕重视,是在刘裕讨伐桓玄战争爆发后。当时从镇江到建康之间,桓玄已经布置好了防御,他的兵力本身就比刘裕多,而且他属于 “改朝换代”,既定事实已经造成了。所以当时刘裕的大部分部将,都劝说刘裕火速进兵,绕开桓玄的防御,直抵建康城下。那时候的檀道济,只是刘裕身边的“参 谋军事”,也就是个普通参谋,他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计划:桓玄属于篡立,他的行为本身就不得人心,他自己也心虚,而各派的势力,这时候正在观望,一旦桓 玄得胜,就会立刻倒向桓玄,到时候局面就不好收拾了,所以贸然进兵建康,如果有失,就会前功尽弃。一番分析让刘裕折服,随后刘裕采纳了檀道济的建议:表面 上招兵买马,摆出大举进攻建康城的架势,其实却徐徐推进,并且派人到各处宣告桓玄的罪状,外加鼓吹自身兵力的雄厚,对桓玄展开心理战。事实果然如檀道济所 料,在几次小规模交锋战败后,桓玄自己就慌了阵脚,迫不及待地撤出建康,挟持东晋安帝逃到江陵,一直属于“寒门”的刘裕,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进入了东晋的国 都建康。得胜之下,刘裕手下的许多部将都头脑发热,要求乘胜追击,一举占领桓玄的老窝荆州。这个时候又是檀道济,再次提出相反的建议,檀道济认为,此时桓 玄虽逃,但实力并未受损,荆州是桓玄的老窝,经营多年势力稳固,不是一时可以攻下的,况且建康新得,人心未定,当下应该做的是稳定阵脚,再图攻势。而且他 认为,桓玄绝不会甘心丢失建康,他一定会在实力有所恢复后主动来攻。事实上,这几条全被他说对了。公元404 年五月,桓玄集中军队进攻建康,被刘裕打得 大败,桓玄本人也在逃亡路上被杀。这场“桓楚之乱”,最终以刘裕的胜利告终。
桓玄败亡之后,晋安帝复位,但是东晋的大权,已经掌握在 刘裕手中了,这场刘裕和桓玄之间的争斗,对刘裕本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都有着深远意义。刘裕代表的是魏晋门阀衰落之后新崛起的寒门阶层,而桓玄代 表的,却是旧的门阀阶层,新旧阶层的碰撞,最后以桓玄的失败告终,这其实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门阀衰落的丧钟。而对刘裕本人而言,作为北府军的重要军将, 此时他已经走到了他的前任刘牢之等人从未到达的位置,从过去边缘化的军阀,成为如今掌握国家大权的权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檀道济也不例外,因他在 整个过程里的功劳,他被刘裕封为南阳太守,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领兵的权力。结果他出手不凡,不但能分析更能打,一举扫荡了当地的桓玄残部,俘虏了桓玄的儿 子桓震,将桓玄一派势力斩草除根,彻底断了刘裕的心病,因此更进一步,被封为五等侯。
- 上一篇:佛教中忏法与打七是怎么回事
- 下一篇:解密:上官婉儿为什么甘心侍奉仇人武媚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