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唐刀以及其精湛复杂的工艺闻名天下为什么被淘汰?

2022-05-19

学过一点历史的就知道,宋朝是一个科技冠绝封建时代的王朝,四大发明有三大是宋朝发明的,同时宋朝也是的外贸易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可以冠绝封建时代的王朝。但是对于文弱又数一数二的宋朝来说,又是一个对外战争非常频繁的王朝,面对的对手全是中国历史上最凶悍的游牧民族,比如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产生了武器装备和军事研究第一的宋朝。

《武经总要》是一部中国古代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我翻遍了这本杰出的军事书籍,找到了一些当时使用的一些冷兵器,非常感到惊异的是,几乎全是及其沉重的长枪大槊,就算是刀基本都是长柄刀,只有一把手刀是短柄刀,但是那把刀和汉唐刀剑,或者后代的日本刀,完全不是一个类型,其实已经有了后世鬼头大刀或抗战大刀的影子。

我们知道,唐刀以及其精湛复杂的百炼钢灌钢折叠锻打等工艺在当时闻名天下,而且东传日本,成了日本刀的直系祖先,现在日本还保留了几把唐朝的刀剑如下图:

从武经总要里看,唐刀被淘汰,就是因为长柄刀和重刀甲的出现。

非常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上面所说的游牧民族,比如契丹,党项,蒙古等这些游牧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掌握比较先进的冶炼铁器的技术。比如契丹这个名称的意义就是镔铁的意思,镔铁就是一种上好的铁,也有人认为就是从西方来一种花纹钢。尤其是是党项人,在和宋朝的对峙中其铁器技术继承唐朝,比起宋朝有过而无不及,

史书记载,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 “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西夏陵出土的甲片,制作精细,薄厚均匀,孔眼划一,有的外表有鎏金。西夏刀、剑制造也非常出色,“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能及”

实际上蒙古人在征服西夏后,高超的铁器技术就被裹挟到了蒙古大军中,想象一下,手持锋利的铁马刀,身披厚重的铁甲的蒙古骑兵是多么可怕。

唐刀为什么会被淘汰,原因就在宋朝频繁的和游牧民族作战,因为我们知道宋朝比较缺乏马,骑兵的技术肯定是无法和游牧民族相比的,在马上作战,如果和游牧民族都用同样短刀柄单手握持的马刀,双方对砍肯定不是对手,那么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兵器只能朝长化重化钝化发展,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刀越重,越能给游牧骑兵带来更大的伤害,用来汉族骑兵机动不如游牧骑兵的缺点。

[page]

这种情况深深的影响了明朝甚至其的小说,比如在明朝各种演义小说中,交代一员大将最重要的情节就是他手持一个多么多么长的兵器,这个兵器有多少斤多么的沉重来证明其武勇。三国演义就传说关羽的刀有82斤

,其实真正的三国时代虽然也有长兵器,但是一般都是长枪,长戟,包括比较长的双手握持的缳首刀,重量都非常轻,这和宋朝使用的长柄大刀动不动几十斤重完全是不一样的。(有人不是说三国第一勇士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吗,实际上三国一斤合222克80斤也就是现代35斤的样子和我下面说少林僧兵一个水平,要知道明朝末年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刘大刀,使用120斤大刀(合现在140斤),马上轮转如飞,三国的典韦用三十斤双戟的将军要是见到刘挺刘大刀估计要下跪拜叫祖师爷了)

唐刀或者日本刀的优点就是轻和锋利,缺点就是制造费时费力而且比较昂贵,更大的缺点是不能对付重钝兵器。这也是一个致命的缺点,以致导致它被淘汰。

真正玩过工艺刀剑的人就应该知道,市面上卖的几千甚至几万一把精制花纹钢的日本刀或者唐刀砍竹子木头草席肉排都是一把好手,但是要去砍粗铁门,砍水管,砍粗钢筋,马上就会出现裂纹或缺口,后果就是让你白白随时几千块人民币。可见这些精制刀剑是不适合对付重兵器和厚重的盔甲的。

比如在明朝后期的抗倭战斗中,倭刀是倭寇劫掠沿海地区的帮凶,网上一些人就吹嘘日本刀多么厉害中国刀多么不行。其实对付他们的办法特别的简单,其实一个会武术的和尚拿着一根长度大约两米的铁棒就能让倭寇人刀皆碎,

《倭变志》:僧兵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

[page]

顾炎武《日知录》:“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淞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队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

这和在抗战中,中国军民手持抗战大刀与日本鬼子的日本刀对砍完全不落下风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唐刀也好,日本刀也好,耗时耗力,造价昂贵,在宋朝那种大规模的骑兵或步兵作战中没有任何用处,否则聪明的宋人怎么那样一本书中压根就没有提到唐刀或者日本刀呢,一把需要一个普通农民几个月或者一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到的唐刀或者日本刀,在一场战斗中被一个普通士兵轻松的就砍坏,显然那就是蠢到了家的事情。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咏日本刀歌》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可见当时日本的刀已经成为商品进入了宋朝高级知识分子手上,如果这种东西能对战争产生决定性的后果,那么欧阳修们一定会上奏国家造刀来保家卫国,以宋朝那么发达的科技肯定不惜一切代价要仿造出来,就算不能仿制,我想以宋朝那么发达的海上贸易,找日本政府订购该是可以的吧。显然这种日本刀没有什么战争价值,就是士人手上的玩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