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原因是什么

2022-05-19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割据混战,各国度量衡皆为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统一管理,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

秦朝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推行古代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度量衡单位量值统一、准确、可靠,才能保证货币、车轨、田亩、兵器的规格、尺寸、重量等保持一致。因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刀阔斧地将一百多年前商鞅制定的战国秦度量衡推行至全国,其举措为:一是发布政令,颁布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其大意为:皇帝兼并诸侯各国,天下统一,百姓安宁,立皇帝称号。颁布诏书特命丞相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法令,凡使用不合标准的度量衡器,都必须命令统一起来。短短四十字,简要地说明了历史背景和统一要求;二是颁发度量衡标准器具,标准器具由中央监造、分发到各地使用。三是实行检定校准制度。由官府检定校准量器和权衡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与政令的推行具有很大的意义。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

度量衡的衡是指什么

度量衡中的衡是指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在中国古代,铢、两、斤、钧、石五者都为用作重量的单位,但中国古代对重量单位的说法仍旧复杂不一。

铜秤图片

《孙子算经》卷上:“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但在《说苑·辨物》一书中又是另一种说法,其中提到“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另外《说文·金部》:“锱,六铢也。”《淮南子·铨言》高秀注:“六两曰锱。”《玉篇~金部》:“镒,二十两。”《集韵·质韵》:“二十四两为镒。”如此之多的文献对于重量单位的说词各不相同,然而“黍”、“粟”、“累”、“圭”等名词都是借用粟黍和圭璧的名称,实际上早已不加使用。“锱”、“镒”及“锾”、“”等则是借用了钱币的名称,也逐渐退出了重量单位领域。

历史上启用重量单位的词汇众多,各家说法不同,直到《汉书·律历志》把铢、两、斤、钧、石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权之后,名称就统一起来了,直到唐朝都未曾变动。

衡的进位方法颇有讲究,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两以下的小单位则以南朝梁国陶弘景《名医别传》为准:“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