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完全可以成为古代大臣的典范,为什么最终结局凄惨?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清官,其中宋朝的寇准和包拯,就是清官的代表,后世关于他们有着许多的故事,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其中一位,寇准作为一代名相,完全可以成为古代大臣的典范,为何最终结局凄惨?

寇准出生在关中道渭河边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他17岁时父亲就死了,自幼跟着母亲饱受人世间的艰辛。19岁那年,寇准赶赴开封参加宋太宗亲自主持的全国会试,在殿试大堂下,年轻的寇准面对太宗的提问,对答如流,显示了卓越的才华。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识和刚直的性格,便破格录取了他,那时他还不足20岁。

第二年被派到巴东(四川奉节)当了知县。

年轻的寇准在知县任上非常负责,他走遍了巴东的山山水水,走访大村小户,体察民情,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在摸清了当地的基本情况之后,他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治理,巴东县乱派差役、乱收费和长期积案是民怨最大的问题,寇准雷厉风行地推行自己的新策,将乱摊派的差役全部减免,长期的积案迅速审结,该平反的平反,该严惩的严惩,并处理了一批民愤极大的污吏,寇准上任不到半年,巴东县已变得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老百姓将这位年轻的知县亲切地称为“寇巴东”。

寇准在知县任上的作为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官职也提升得很快,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等官,职位是越走越高寇准少年得志,不仅在当时,就是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是少见的。寇准官运亨通,凭的并不是阿谀逢迎,依附权贵,他刚正廉明,连续升迁完全是靠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史书记载,宋太宗就曾经夸他是一个“临事明敏”的人。

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其中情节非常严重的王淮,他贪污的赃款以千万计,但仅仅是被撤职仗责,而且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严惩,处以死刑,刚直的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政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暗等有机会准备向宋太宗陈奏。

于是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中原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大多数的大臣都认为这是天数所致,寇准瞅中机会,借用当时十分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指出旱灾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平的警告,宋太宗听后,非常生气,不再理他,而转人禁中,宋太宗又觉得寇准的话肯定是有所根据的,就将他召到近前,问他朝廷的刑罚怎么不平?寇准回答说:“请将二府大臣都叫来,我当着他们的面向陛下解释清楚。”等王沔等人来到后,寇准就就在御前把王淮、祖吉两个人的案子述说了一遍,然后看着王沔问道:“这样的刑罚难道是公平的吗?”宋太宗当即责问王沔,吓得王沔魂不附体,连连谢罪,至此,寇准更加受到宋太宗的赏识,后来还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又改为同知枢密院事,寇准由此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有一次,寇准在殿上向宋太宗奏事,一句话惹恼了皇上,宋太宗当即站起来,甩了甩袖子就要准备离开,一般到了这个时候,一般的臣子早就已经吓得跪伏在地上请求皇上原谅了,可是寇准却不同,他见皇上发火,不但不请罪,反而伸手扯住了皇上的衣角,劝宋太宗坐下来听完他的奏述再离开,盛怒之下的太宗并没有责罚寇准,反而当着群臣的面夸奖道:“我得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啊。”

寇准年轻气盛,在朝中树了不少政敌。一天,寇准骑马上朝的时候,路边突然冲过来一个疯子,跪在寇准马前连呼“万岁”,有人抓住这一点在宋太宗面前大做文章,寇准自然不服,两个人就御座前吵了起来,宋太宗一怒之下,把这两个人都贬出了京城,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准了,寇准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宋太宗身边的人也都不喜欢寇准,说他现在每天都在青州饮酒作乐,恐怕是想不起陛下您来呀,宋太宗就不说话了;但到了第二年,寇准还是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

当时宋太宗年事已高,他腿上的箭伤经常发作,身体日渐衰弱,立皇储一事已经成为太宗的心头之患,因为太祖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德昭没有能够继位;现在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赵氏宗族中其它有才能者;当时一般的大臣都不敢谈到立储的事情,一个叫冯拯的大臣就因上疏请立皇储,触到了宋太宗的痛处,所以被宋太宗贬到了岭南(以前的岭南是偏远之地,还未怎么开发),从此朝野上下没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寇准刚从青州还朝,便立刻入宫参见宋太宗,当时太宗箭伤发作,揭开衣服让寇准看过伤情后,伤感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寇准回答说:“我是一个被贬之人,没有您的召见我不能回京。”宋太宗接着问他:“你看现在应该立谁为皇太子。”聪明的寇准早就已经猜到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成竹在胸,但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他告诉太宗:“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太监)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太宗低头沉吟了好久,挥手让左右的人退下,轻声问寇准:“你看襄王怎么样?”寇准心中暗喜,但不露声色,他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赶紧决定吧。”不久,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

宋太宗携太子拜谒祖庙回城时,京城的人们都拥挤在道路争着看皇太子,人群中有不少人大声地赞叹称太子为“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准:“人心都向着太子,那把我放在了什么位置?”寇准向宋太宗一拜再拜,大声祝贺道:“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正是国家之福气。”宋太宗的脸色这才变得好看起来,赏寇准对饮,一直喝得大醉才罢;宋太宗对寇准非常的器重,有次有人给太宗献了个宝物——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风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

没过多久,因为提拔官员的事,寇准又在殿上和反对他意见的大臣争吵了起来,宋太宗不想将这件事情闹大,于是私下对寇准说:“你现在身为执事,在朝廷上与人争辩,太过失礼了”,但寇准仍然力争不已;第二天,寇准不肯服输,仍与人据理力争,这一次,太宗不高兴了,他说寇准:“雀鼠还能够知道看人脸色,更何况是人呢?”时任宰相的吕端更是站出来对皇帝说:寇准“性刚自任”应予惩治。宋太宗终于又把寇准逐出了京城,将他调到邓州(河南邓县)做了个小小的知州。

到了真宗朝,寇准再次被召入京城,并出任宰相。寇准在宰相任内,积极抗辽,功勋卓着,但由于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还是有数次被罢官。后来,寇准被贬到雷州,最终病死在那里。

那么为何他的晚年这么凄惨呢?

寇准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他狭隘而且偏激,讨厌的人他往死里踩,喜欢的人就各种提携。要命的是,寇准看人的眼光非常不准,他所亲善的都属于那种落井下石的小人,其中对寇准打压最狠的,就是丁谓了。

丁谓有才,却缺少一个伯乐,寇准就充当了这个伯乐,一手把丁谓栽培起来,然后被这头千里马给踢死了。

寇准看不准人,有人看得准,那就是被尊称为“圣相”的李沆,他当宰相时,寇准曾向他力荐丁谓。李沆没听寇准的,寇准追问原因,李沆认为丁谓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并笑着对寇准说:“以后后悔的时候,你会想起我的话的。”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传》

寇准器重丁谓,丁谓开始也很敬重寇准,但他的性格就是善于逢迎。为了迎合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宋朝在军事优势下签订城下之盟)的失落感,丁谓和王钦若一起大搞祥瑞,劝宋真宗天书封禅什么的,每一次都是劳民伤财。

生性刚直的寇准对这种行为非常看不惯,还借此调侃丁谓。因为丁谓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寇准把他当成了一个梗,一次在官衙看到一群乌鸦飞过,寇准大笑道:“幸亏丁谓不在,不然就是一群玄鹤飞过了。”从此,丁谓就多了一个“美称”——鹤相。

丁谓资历浅,他知道在相位上待不久,就以退为进,推荐寇准为相,他当参政。在一次宴会中,寇准的胡子上沾了点饭菜,丁谓见了,连忙上前帮寇准清理,寇准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这就是须拍马之溜须。

好心献殷勤却反被呛了一顿,丁副相瞬间黑化,开始为扳倒寇准做不懈的努力。

在政治诬陷这方面,丁谓是远胜寇准的,而且还懂得斩草除根。在把寇准和另一个宰相李迪排挤出朝廷后,丁谓还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让两位自行联系历史,效仿伍子胥白起等先贤(自杀)。

李迪看到剑后,当场就崩溃了,真打算自杀,被儿子和门客们拦了下来。至于寇准,表现完全不同。

“中使承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准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准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准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续资治通鉴长编》

寇准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一看没有赐死的圣旨,自然不会自杀,在这个铁骨铮铮的宰相面前,皇帝的暗示全然无用。

寇准被贬的地点是雷州,也就是今天广东湛江的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虽然在今天这里算得上风光怡人,但在宋朝,这里还是开发程度很低的蛮荒之地,寇准到任后连个住房都没有。

苦日子还是有些乐子的,很快寇准在雷州迎来了死对头丁谓,他被贬到了崖州(在今海南),比雷州更南更荒凉,而前往崖州必须经过雷州。寇准没去见丁谓,但给他送了一只蒸羊,丁谓感动不已,请求跟寇准见一面,却被寇准拒绝了。

不仅自己不跟丁谓见面,寇准还不准家仆跟丁谓见面,当时他的家仆商量着把丁谓揍一顿,寇准不许,把大门关了,算是为丁谓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总的来说,寇准晚年的凄惨在于居所简陋、环境恶劣、没什么钱,尤其在跟寇准被贬前的奢华生活相比,落差更大。

寇准出身高门,20岁就中了进士,大半辈子都在当宰相、枢密使、节度使这种大官,再算上宋朝的超高俸禄,他就没缺过钱,他也非常乐意显摆自己的财力,生活过得非常奢侈,这方面,同时代许多诗人有作品描写,史书也有记载。

结果晚年悲剧了,被贬雷州,俸禄少得可怜,死后连料理后事的钱都不够。寇准于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病逝后,妻子宋氏带着灵柩返回故里,运到洛阳的时候没钱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阳。直到十年后的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将寇准灵柩归葬华州下邽(在今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