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要去打匈奴?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选择是否正确?秦始皇打赢匈奴后为什么还要修筑长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嬴政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将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了中原汉民族二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秦始皇北伐匈奴的选择是否正确?秦始皇打赢了匈奴为何还要去去修筑长城呢?
在历史上秦始皇就是一个无敌的代名词,当年秦始皇往西往北打,干掉了韩赵魏和齐国,往南打,又干掉了幅员辽阔的祖国,在他的人生字典里面从来没有害怕这个词,在他眼中所有的敌人要么已经被打败了要么已经死了,他是那个时代真正打的天下高手,集体失音的君主,他也真正感受了什么叫做无敌的概念,似乎在他面前,没有任何敌人能够值得他注意。
但奇怪的是,当年秦始皇干了一个非常奇葩的举动,那就是,他在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情况下,突然害怕起了匈奴,然后带了一大批的部队,整整30万人在门前的带领下,把刚刚准备起步的匈奴帝国,直接打退了整整600余里,而且还穷追不舍为了打匈奴还建立起了长城。
如果能够进行现场的直播,估计匈奴也是非常的悲催,当年他可是非常清楚,大秦帝国和嬴政这个人物到底有多么强悍,每天躲着他还来不及,哪里还敢去招惹他,结果祸从天上来,匈奴人莫名其妙的就遭到了秦帝国铁甲雄狮的入侵,还在门前的带领下,被打得仓皇北逃,被人狠狠揍了一顿都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根据历史书的记载,秦始皇之所以热血来潮要去做匈奴人,关键是当年天降陨石,暗示了秦始皇,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这个害掉他整个大秦帝国的胡,就是当时的北方的匈奴人,可以说匈奴人是完全遭了无妄之灾,被秦始皇的一个迷信给打得落荒而逃,但这一切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吗?很明显不是的,秦始皇并不是这么一个没脑子的人。
这主要还得从秦始皇当时的环境来分析,要知道当时他已经天下无敌了,作为一个无敌的人必然就会寂寞和无聊一旦无聊,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要找一个对手来满足的,可惜的是他巡游天下,也没找到半个对手,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对手,死亡那他也打不过,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对手,并且为自己将来的帝国清理掉可能存在的威胁。
就在他茫然四顾的时候,突然天降陨石砸到了秦始皇的面前,不过当时看到亡秦者胡也这句话是,他本身也没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刚好在这个时候有个道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秦始皇身边非常著名的芦笙,这个老道士可了不得,在当时是他第1个怂恿秦始皇,开始修炼仙丹要成仙,而且他经常性的进行各种占卦算命的行为,秦始皇很相信他。
不过在当时他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为秦始皇炼制的长生不老药一直不见功效,秦始皇想要对抗的敌人死亡感觉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他开始对这个倒是不信任了,对他有了很大的不满,就在这个时候为了自保。他直接站了出来向秦始皇解释,亡秦者胡爷所指的就是匈奴,在未来的几百年时间里面匈奴可能会毁掉秦始皇的帝国,所以要早做防范。这原本只是这个道士为求自保的一个转移矛盾的行为,刚好遇到了秦始皇心血来潮,想要找一个对手的心愿,
于是匈奴帝国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挨了打,秦始皇这次还的确是非常看得起匈奴人,当时的匈奴还在统一的过程中,各地都是灵灵散散的小股部队,结果秦始皇真正掉了30万的正规部队追着他玩命的拼杀,匈奴人也算是打了历史的血霉,直接被打的再也不敢拿下来。
秦国却劳师动众,北击匈奴,真的值得吗?
首先,我们要看秦朝北击匈奴是否正确,必须要看匈奴当时是否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匈奴族是长期游牧在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在战国以来,匈奴成为了燕、赵、秦的强敌,赵国便有李牧大败匈奴的战役。然而匈奴在该时期还未完成实质上的统一,力量还弱,还没有对中原产生实质的威胁。
当然,匈奴虽然没有威胁到中原的统治,但是的确对燕、赵、秦等地的边疆百姓带来了许多灾难。匈奴人经济落后,本性凶残,视人命如草芥,动辄烧杀抢掠。因此战国时期,三国就已经修建长城来防御。因此,匈奴是秦朝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秦朝刚刚建立,根基未稳。此时应当延续战国时代的防御措施,等民间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再北伐,如此才能有条不紊。
然而秦朝却不顾百姓厌战的情绪,一意孤行,调动三十万军队北上。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支援这次战争,在全国征调的徭役多达50万人,耗费的粮草更是不计其数。击退匈奴之后,秦始皇又决定在黄河以北重新修建长城,又征调了10万多人。史料记载秦朝力役“三十倍于古”,这样高强度的劳役和消耗是一个立足未稳的王朝难以承受的,这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秦始皇北击匈奴被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过秦论》载秦始皇“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实际上秦朝军队并没有对匈奴有生力量造成实质上的打击,只是将他们赶走了,匈奴的威胁并未得以解除。李斯曾上谏秦始皇放弃北伐匈奴,因为匈奴迁徙不定,秦军无法给与打击。
面对30万大军北上,匈奴循例避其锋芒北去或者西迁,“利则进,不利则退”,这对于“迁徙鸟举”的匈奴人来说算是家常便饭了,根本谈不上什么损失。真正给与匈奴实质上的打击要到汉武帝时期才得以实现,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才能派军深入漠北,决战草原。就算如此,匈奴的边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秦始皇一举解决数百年的边患,怎么能说不是操之过急呢?
第三,秦朝过分重视对外用兵,造成了国内的空虚。蒙恬30万大军驻扎于漠南,又有50万戍卒驻扎于岭南,使得秦朝的外强中干。公元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随后楚、赵、魏、齐、燕、韩等纷纷揭竿响应,以至于秦朝在关东地区的统治土崩瓦解。在周文、吴广等率领农民军西进,长驱直入攻击关中的时候,竟然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
秦朝的驻扎在漠南的大军直到公元前207年才由王离率领南下攻击黄河以北的诸侯军队。不过当时六国贵族军队已经发展强大,并且席卷整个关东地区,以至于秦朝军队难以镇压。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王离20万的军队,使得秦朝失去了最后的抵抗能力。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正式灭亡。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用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
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大数量的骑兵。那么秦国的骑兵有多少呢?秦国出动骑兵最多的一次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史籍记载当时:秦骑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意思是说秦军用两万五千骑兵断了赵军的后路,又用五千骑兵将赵军一分为二,最终使赵军陷入绝境。所以加在一起是三万骑兵。而秦军当时的战力是比六国相加都强,所以即使在统一中国之后,整个秦朝的骑兵数量恐怕也不会比三万多多少。
人数不够,百姓来凑。把百姓转变为强大的骑兵,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同时由于这些百姓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这就造成了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还要送他们到漠北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会非常大。
其次,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就达到了192石。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他们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太多了。
第三,秦长城的走向与400毫米降水等量线高度吻合。而降水量决定了长城南边适合农耕,北边则适合游牧。从地图上来看,秦长城也基本上是中国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分界线。对于无法耕作的土地,就算打下来也是没用的。所以秦始皇修长城,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的骑兵挡在了长城外,不必使中原兵士去跟人家的铁蹄子硬抗。匈奴人没有了骑兵,就等于废了,你进来多少我就消灭多少。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而且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掠夺呢?所以,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经验,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就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他们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带多为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所以,秦始皇才会用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
- 上一篇:他最先使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是秦国的大功臣
- 下一篇:2.礼遇诸王:恩宠有余,遗祸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