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楚庄王历时九个月的围宋之战

2022-05-19
> 楚庄王 >   之战是继城濮之战后晋楚两国的大对决,以楚国的胜利而告终。> >   此后一段时间内,晋国在中原无力与楚国争锋,楚国的势力达到鼎盛。晋国大败,郑国与陈国已经先后归附楚国。小小的许国也算识时务者为俊杰,很识相地主动向楚国投降。> >   楚庄王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下一个争夺的对象就是宋国。> >    在伐宋之前,楚庄王想先解决萧国。萧国是位于宋国东南的小国,显然楚庄王并没有把这位不入流的国家放在眼里。然而轻敌的结果往往要付出代价,刚在之战 中击败晋国的楚国人以为只要进攻号角一吹响,萧国便可不战而下。岂料却被萧国军队当头棒喝,吃了个败仗,将领熊相宜僚与公子丙被俘虏。> >   与此同时,宋国人看出楚庄王的真实意图。醉翁之意不在酒,攻打萧国只是为进攻宋国作准备。看来必须施予援手,宋国军队陆续增援萧国。> >   楚庄王派人与萧国政府谈判,提出只要释放这两名楚军将领,楚国将马上退兵。> >   可是萧国政府非但拒绝楚庄王提出的条件,还把两名俘虏处死。楚庄王暴跳如雷,决心要铲平萧国。> >   时值冬季,北风呼啸,来自南方的楚军士兵冷得受不了。楚庄王深知士气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他巡视部队,对全体将士进行慰问与勉励。国君冒着寒风巡视一线部队,令将士们感动万分,心里无限温暖。热血上涌,顶得上穿一件棉袄了。> >   攻城的楚军部队士气高昂;相反,守城的萧国官员却盘算着如何逃命。> >   负责守城的萧国官员还无社指名要见自己的朋友,即楚国大夫申叔展。申叔展在城下对还无社喊话:“你有麦吗?”> >   还无社听得糊里糊涂的,回答说:“没有。”申叔展又问:“那你有山鞠穷吗?”> >   还无社又答:“没有。”> >   什么意思呢?麦与山鞠穷是治疗胃肠病的药物。申叔展暗示还无社,你呀,就没病装病,不要出来。找个地方躲起来,可是还无社还是没听明白。> >   两军对阵,申叔展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见还无社听不懂他的意思,他又问道:“河里的鱼如果肚子疼怎么办?”> >   还无社还不算太笨,这次听懂了。河里的鱼肚子疼,就游不了。最好放在静止不动的水里,哪里的水不流动呢?还无社心领神会地回答:“那我就先把它放在井中,再想办法救它了。”> >   申叔展又喊道:“那你得在井边系个茅草,再对着井哭。”> >    第二天,士气高昂的楚军发起强攻。萧国守城的还无社偷偷地溜走了,找了口井躲到井下去了。主将都跑了,萧国士兵哪里还有心打仗呢?很快城池被楚军攻破。 申叔展进城后,找到了结茅草为记号的那口井,还无社在井下猛号几声。申叔展确认这就是自己的朋友了,放了条绳子把他拉了上来。> >   还无社保住了一条小命,但萧国却灭亡了。> >   ,萧国灭亡后,宋国更是陷入恐慌之中。> >    可是楚庄王并没有马上动手,他要等待,等待一个出兵的理由。当然他也可以不找理由,因为这是角逐气力的时候,谁的胳膊粗,谁就是老大。可是楚庄王的杰出 在于他并不是唯武力论者,他不仅要打军事牌,也要打政治牌。在楚庄王看来,如果要发动一场战争,就必须要有十足的把握,什么情况下有把握赢得胜利呢?有三 种情况,即要么敌人很弱小,要么国家出现混乱,要么没有道义。> >   楚庄王比较注意师出有名,就是在战争开始前要赢得道义上的优势。让楚国军队知道为什么而战,这是维持高昂士气的先决条件。宋国是中原有影响力的国家,为了找到合适的出兵理由,楚庄王设计了一个阴险的计划。> >   这个计划就是故意制造与宋国的外交冲突,以寻找开战的借口。> >   楚庄王准备用一个人作为牺牲品,这个人是申舟。> >   申舟又叫“文之无畏”,二十多年前,楚穆王讨伐宋国,宋国不战而降。当时楚穆王在厥貉召集诸侯会议,然后举行一次围猎的游戏。宋昭公心不在焉,结果被文之无畏当众鞭打他的马车侍卫,此举被视为对宋昭公的污辱。> >   申舟可能有什么地方得罪了楚庄王,楚庄王让他去执行一项使命,即出使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可是楚庄王却跟申舟说:“你不必向宋国借路。”言下之意,就是不必向宋国政府通报。> >   申舟一听,心知当年自己凌辱宋昭公,宋国人对他恨之入骨。如今两国又处于敌对状态,如果自己冒冒失失地穿过宋国的土地,却不征得宋国政府的同意,那么肯定要倒霉的。> >   他马上拒绝楚庄王的要求,说道:“如果我这么去,肯定会被他们杀死的。”> >   楚庄王阴阴地一笑说:“如果宋国人杀了你,我就给你报仇。”> >   申舟一听,心里凉了半截。原来楚庄王正想要制造事端以发动对宋国的侵略,自己不过是一盘棋局中的一颗小棋子罢了。可是君命难违啊,看来只有硬着头皮上了,碰碰运气如何。> >   申舟出发前往齐国。经过宋国时,遵照楚庄王的命令,并没有向宋国政府提出申请通行。宋国政府毫不客气,逮捕申舟。> >    宋国执政大臣华元对申舟这一挑衅行为由衷地愤怒,他满腔怒火地说:“楚国使者居然可以不经过我国政府同意,大摇大摆地过境,把我国看做是楚国辖下的县 城。如果我们不杀死楚使,楚国人就会无视我国的主权,把我国当做一个灭亡的国家看待;如果我们杀死楚使,楚国人一定会报复,前来进攻,到时我国恐怕也要灭 亡。看来横竖是个亡字,我看还是要杀了楚使。”> >   宋国人本来对申舟就恨之入骨,现在旧仇加新恨,申舟还有活路可走吗?这个可怜的家伙被拉出去“咔嚓”一声,尸首两段矣。> >   申舟被杀死的消息传到楚郢都时,楚庄王正在宫中喝酒,他一阵狂喜投袂而起。> >   “袂”就是袖子,把袖子一甩,从座位上“噌”地站起来。当时中国没有椅子,人们席地而坐,坐着的时候没有穿鞋子。所以楚庄王就光着脚,站起身后就往外走,顾不上穿鞋。> >   为什么这么急呢?> >   心里激动,宋国人杀了楚使申舟,楚国师出有名了!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了。> >    这一激动之下,楚庄王光着脚就往外急走。侍从们慌慌张张地,像热锅上的蚂蚁,追到屋外才把鞋子送过来;另一位侍从追到宫门外,才赶上来送上佩剑。楚庄王 大步流星一直走,把御车夫给紧张得,急急忙忙拉来御用马车。追到市场边上,才追上楚庄王,把他拉上车。楚庄王迫不及待要进行战争总动员了。> >   公元前595年深秋,楚庄王亲率大军包围宋都。> >   作为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楚国,几乎所有大规模战争,国君都是亲临一线的。从楚武王、楚文王和楚成王,一直到楚穆王及楚庄王都是这种传统。> >   一直以来战斗力不是特别坚强的宋国人,这次豁出去了,与楚军浴血奋战。> >   宋国在中原诸侯国中是比较有和平色彩的国家,处死申舟之后,早就预料到楚国会前来报复并充分做好了打仗的准备。加固城墙,屯备粮草,在都城进行全民动员。> >   宋国之所以敢于同楚国开战,是认为晋国绝不会见死不救。当年城濮之战,也是楚国与宋国先开战。然后率领晋军援救,最后大败楚军。> >   这一次,城濮之战的结局会否重演呢?> >   国际形势对宋国特别不利,邻国没有一个肯伸出援手。鲁国大夫孟献子竟对鲁宣公说:“小国要避免大国的欺负,就得时不时进贡些礼物,要是等到大祸临头时再行贿就来不及了。现在楚国已经打到了宋国,您可得认真考虑一下了。”鲁宣公一听,赶紧派人到宋国向楚庄王行贿。> >   宋国人只得孤军奋战了,战斗从九月打到次年(公元前594年)的春季,宋国唯一的希望就是盼着晋国的援救。> >   晋景公打算出兵,大臣伯宗却极力反对援宋。伯宗也说不出反对理由,只是含含糊糊地说:“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   这算是什么理由?老天爷现在正眷顾着楚国,是不可与之争锋的。晋国虽然强大,也不能违背天意。这个说辞,其实还是表明对楚国有畏惧之心。两年前的之战,晋军遭到重创,那是一场可怕的噩梦。在伯宗看来,避免直接与楚国开战才是上策。> >   可是晋国毕竟是中原霸主,在盟国遇到危机时不能挺身而出,这算是什么盟主呢?> >   晋景公作为一国之君,总觉得避战终究颜面上无光。伯宗看到晋景公面有难色,说了以下几句话:“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这几句话,可以把晋国畏惧楚国的心态很好地勾勒了出来。> >   表面上晋国还是唯一可以对抗楚国的诸侯,实际上自之战后晋国就失去信心了,不敢与楚国发生正面的交锋。> >   最后晋景公想出一个颇为无赖的计策,派遣官员解扬前往宋国。> >   解扬此行的目的是搞一些小花招,游说宋国君臣千万别向楚国投降。并骗他们说晋国的援军已经出发,不日就可到达前线。> >   这个解扬是什么人呢?他是晋军一名将领,在十三年前晋楚北林战役中曾被楚军俘虏。以前战败被俘,实属不光荣,这次接受诈骗宋国的任务也不太光荣。> >   解扬从晋国出发,准备绕道郑国前往宋国。此时郑国正与楚国处于蜜月期,便把解扬逮捕移交给楚国处理。作为前楚军的俘虏,楚庄王对解扬并不陌生,他亲自到囚牢中释放解扬,并且还设宴款待。> >   楚庄王此举当然别有用心。他告诉解扬楚国将会还他人身自由。只要他向宋国传话,说晋国大军不会来解救宋都之围。解扬佯装答应了。> >   此时楚攻宋之战已经持续了四个月,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楚庄王急于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于是逼降宋国。> >   解扬被带到宋国都城之下,登上了楼车。楼车是春秋时攻城战的重要工具,其作用一是窥探敌军城内的守卫情况;二是可以在楼车上居高临下地向城上守军射箭。> >   楚庄王交代解扬,一定要告诉宋国守军晋国的援军是来不了的。> >   可是解扬一登上楼车,就向城上的宋国守军大喊道,晋国的援军将很快会抵达,宋国守军千万别投降,一定要坚守下去。> >    楚庄王一听,坏了,急忙差人将解扬从楼车上拉下来。可是来不及了,宋国守军都听到了。并且信以为真,更加坚定守城的决心。宋国人却不曾料到,解扬说的话 原本就是晋国政府的鬼话呢。楚庄王虽然十分恼怒,可还是爱惜解扬的勇气,既然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干脆释放了解扬,由此可见楚庄王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与其 心胸磊落还是分不开的。> >   宋国军民苦苦等着晋国的空头支票,左盼右盼,怎么也盼不来援军的影子。> >   到了五月份,经历了九个月的围城之战还在持续中。无论是楚国还是宋国,都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累得疲惫不堪。这时所较量的已经不是谁的武器优良,谁的战斗力强,而是谁更有耐心,更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    楚庄王屯兵城下九个月,久攻不下,士气低落;而宋国都城内,粮食已经耗尽,外援仍然不见踪影,形势可危。这种对峙是双方都难忍受的苦难,楚庄王先动摇 了,打起退堂鼓。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担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万一晋国在这个时候大举出兵,楚军的后果不堪设想(只可惜晋军实无此勇气)。> >    退兵的命令发布下去,却惹恼了一个人,这个人正是被宋国杀害的申舟的儿子申犀。他跑到楚庄王跟前,长跪不起,痛哭流涕道:“我父亲明知接受出使的任务必 死无疑,为了报答君王之恩,毅然不顾安危,去完成君王交予的使命。当时君王说过,如若我父亲死于宋人之手,必亲自向宋国问罪报仇,现在君王倒要废弃报仇的 承诺了。”> >   楚庄王自知理亏,可是打了九个月还不能打赢。无论是军队的补给还是士气都出现很大的问题,是继续打呢?还是收兵回国?楚庄王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 >   这时,楚庄王的战车驾驶员申叔提出一条计谋,他说:“现在无论是楚还是宋,经过九个月的作战,承受力都接近极限,此时应该对宋国实施心理战。我们佯装在城外建房种地,做出准备持久围城的样子。宋国人心里害怕,绝望之下,一定会出来投降的。”> >   楚庄王连呼妙计,便吩咐士兵建房种地。> >   城楼上的宋国士兵看到楚军不攻城,忙着建造房子和耕种土地,心里大叫“苦也”。这还了得,楚军打算长期住在城外了。> >    宋军统帅华元在一个夜晚,偷偷地溜出城去。然后潜入楚国兵营,偷偷摸摸进入楚国总司令子反的营帐。子反正在睡觉,华元爬上床头,把他从睡梦中扯醒。子反 应该感到庆幸,来者不是刺客;否则脑袋早就搬家了。这个细节也可看出,经过九个月围城,楚国人确实也累了。防备上漏洞百出,让华元竟然来去自由,如入无人 之境。> >   华元叫醒子反,说道:实话跟您说,我们粮食已经吃完了,城内百姓易子相食。木柴也用完了,用死人骨头来烧火。敝国君主让我来与您谈判。唯请求楚国能照顾宋国的面子,先退兵三十里,我们就投降;如果非要签城下之盟,对宋国政府是一种耻辱,我们宁死也不会同意。> >   宋国由华元这种人执政,国力不强在预料之中。他才能平庸,几年前与郑国交战,被打得大败。自己当了俘虏,还被缴获将近五百辆战车。这次溜出城与子反谈判,一股脑把城内易子相食的惨状都告诉子反。还好楚国并没有灭亡宋国的意图;否则华元这席话,势必会带来灭顶之灾。> >   很显然宋国想放弃抵抗,只是想投降得体面点,面子问题很重要。> >   对楚庄王来说,后撤三十里并非苛刻条件,双方都有一个下台的阶梯;否则夜长梦多,对楚国也并非有利。这样宋国也投降了,被纳入楚的势力范围。为了防止宋国单方面毁约,华元被当做人质带回楚国。> >   历时九个月的围宋之战,以楚国的胜利而告终。> >   作为中原霸主,面对楚国侵宋,晋只是开张空头支票并不兑现,又一次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在楚庄王的有生之年里,晋国莫敢与之争锋,楚国势力如日中天。> >   可惜的是,伐宋之战四年后,雄才伟略的楚庄王便去世了。他在位共计二十三年,这一段时间楚国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对外战争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之战的胜利,使晋楚争霸中,楚国完全了占据上风。> >    楚庄王在上台初始,便遇上斗克与公子燮的叛乱,被叛军劫持为人质。这使他一度消沉,在最初几年里无所作为。但是他给国人提供了一个发愤图强的榜样,“不 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这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句名言,名言的背后是一代英雄战胜自我的不懈努力。楚庄王七年又爆发斗椒的叛乱,这并 没有动摇楚庄王开拓进取的步伐。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迎危机而上。最终击败最强劲的对手,成为强者中的强者。楚庄王当之无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春秋 五霸的不同版本中,、晋文公与楚庄王三人都是稳居其中三席,这也是对这三位春秋伟人的肯定。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www.)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