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鸿门宴上项伯出手相助刘邦之谜:项伯起了什么作用?

2022-05-19

项伯在鸿门宴中起了什么作用?

鸿门宴向来被认为充满杀机和变数,为什么?因为刘邦的背后站着项羽的叔父项伯。鸿门宴前,项伯为什么会向刘邦通风报信?鸿门宴中,项伯为什么又会挺身而出保护刘邦?项伯为什么要保护自己侄子项羽的政治对手?他这样做到底出于何种原因?

鸿门宴依然是一个暗含惊心动魄、暗藏刀光剑影的名词,同时,鸿门宴也是一个充满了精神分裂气息的名词,它包含了一种鲜明的张力,它将杀机和宴会、微笑和刀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成为汉语里一个特殊的自身相互否定的词汇的代表。如果抛开这些病态的抽象认识,提及鸿门宴,大多数人会莫名其妙地长吁短叹,他们会为死亦为鬼雄的项羽再三惋惜:那么好的机会居然错过了!

如果当时果断出手,在鸿门宴上砍下刘邦的狗头,怎么会有后来的不肯过江东的凄惨结局。有人进而捶胸顿足地说,这——就是项羽的妇人之仁!

然而,更多时候,很多人知道历史由不得假设的道理,但心里又无法接受曾经有过这么一场不堪回首的宴会。是啊,历史上怎么会有项羽这样的笨蛋,让煮熟的鸭子扑楞楞一飞冲天。因此,按正常的逻辑,鸿门宴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以至弄得自己最后一败涂地,无可挽回?

项伯为什么会傻到为敌人通风报信,置自己的侄子于不顾?范增素好奇计,为什么范增的奇计会不为项羽采用?……诸多疑点为鸿门宴凭空制造出了诸多不解之谜,诸多不解之谜让诸多智力低下食古不化者百思不得其解,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他们在历史的情景剧中左冲右突,却找不到出口,于是聪明者开始义正辞严地拒绝承认有这么一次宴会存在。

他们坚持认为鸿门宴可当故事看,难当信史读。以至于由某位历史学家编写《通史简编》竟只字不提鸿门宴事。然而,在承认鸿门宴的众多人中,却往往认为鸿门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宴会,就是这场宴会,注定了刘邦必胜,项羽必败。所以,无论如何,鸿门宴都是一场被无限神话、无限夸大的宴会。可是,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史籍的尘埃,认真打量那场两千多年来的宴会,我们就会发现,那一场宴会的实质早已被我们遗忘。

鸿门之所以有宴,一个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项伯。当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项伯私下跑去会见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项伯的为什么这样做,表面的原因是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和张良特殊的关系,成了项伯通风报信的原因,也成了《史记》文本叙事的动力。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了素善留侯张良上,到底张良和项伯是什么关系呢?对此,刘邦也有过疑问,张良给出的解释是,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项伯杀人,张良曾经予以搭救,让项伯保住了一条性命,因此,项伯和张良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决定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项伯挺身而出,决定向张良提供信息,以回报张良曾经的活命之恩。

项伯和张良之间的具体细节已经难以考究,但无疑双方对于这一份情意都铭记在心,因此,项伯才会在关键时候通报张良以免玉石俱焚。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解释无懈可击,但细而思之,这样的解释却大有问题,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这样被张良后来的读者给简化了。其实,项伯没有那么糊涂,张良的个人魅力也远远没有那么大,项伯的通风报信也自有别的原因。到底别的原因还有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史记》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大致情况。

宴会上的气氛更加扑朔迷离,项羽心乱如麻,刘邦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借上厕所的机会悄悄逃离了杀机四伏的宴会,撒丫子跑回了军营。

可以这样说,如果算错误,鸿门宴也仅仅项羽无数次失误中最不足道的一次小失误,也许根本就不是失误,而是楚汉交手中项羽的一次辉煌胜利。

在我看来,鸿门宴上的项羽,其表现堪称完美,值得高度肯定,是项羽人生历史上少见的正确选择和行动。鸿门宴上项羽以自己优异的表现为自己加分不少。

鸿门宴本身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根本称不上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不是吗?即使过了若干年之后,到了汉楚彭城大战之时,项羽仍然具备彻底击垮刘邦的实力。

鸿门宴后,刘邦作出了巨大的让步,至少表面上依然十分服从项羽的领导,并全力支持项羽西进。项羽一路烧杀掳掠,耀武扬威的进入了秦都咸阳,而后,大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