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上海道教音乐

2022-05-19

上海道教音乐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独特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上海道教音乐按照其地域的分布,可以分为东乡、西乡和市区三大派。东乡道乐以浦东川沙、南汇为典型,音乐特色为“热闹”,演奏上注重粗锣鼓的打击乐,紧打慢唱,有时还用京胡作为主要的旋律乐器,具有清新、活泼、欢快、明朗的韵律和生活气息。西乡派道乐以嘉定、宝山为典型,以粗乐为主,打击乐套路与十蕃锣鼓相近,曲牌音乐所用昆曲和京剧多,科仪结束后还加唱戏曲、奏乐以娱心,丰富了西乡道教音乐的曲目和形式。市区道乐主要是市内本帮道士为主,注重音乐的文静、细腻,讲究演唱风格、曲调运用、乐器配置的整体配合。

上海道教音乐的构成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纯道教音乐:如《步虚》《祝香赞》《香赞》等。2、源于民间戏曲音乐的:如《大开门》《朝天子》《小开门》等。3、源于宫廷音乐的:如《迎仙客》《瑶坛谒》等。

上海的道教音乐自外地传入至今的八百多年历史中,经过近三十代道士的学习、创造,提高、发展成具有上海风格特色的音乐,主要表现在:

1、曲调起伏绵延,优美动听。2、唱腔中句与句之间用曲调型的伴奏加以连结,使唱腔层次分明,演唱者有足够的呼吸。3、首句的韵调,往往使用不同于后面反复咏唱时的曲调,有时甚至在反复上起句,慢慢转入正调,造成曲调和调性上的变化。4、曲调中增加较多的装饰音,又称“加花字眼”,曲调速度普遍的放慢,音乐比较庄严华丽。5、伴奏乐器除了保持曲笛、钟鼓优势,还比较注重拉弦和弹拨乐器的运用,使音乐更加优雅而丰满。

上海道教音乐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瑰宝。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道教音乐始终没能登上大雅之堂。随着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道教音乐才刚刚走上恢复和继承的道路。

道教音乐是道教在斋醮活动时使用的音乐,又称“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道教音乐大多口传,由于传教中的师承关系,个人特长及爱好不同,从而各个道院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道教唱曲中“赞”、“颂”、“偈”、“步虚”四种格式,是传统的道教唱腔,节奏缓慢,风格清新。《香偈》是“嘉定派”道教具有代表性的唱曲。唱腔婉转抒情,乐曲为一板三眼的慢板结构,旋律的发展做大幅度的高低变化,音域极宽,行腔流畅婉转,在悠长的拖腔中,伴奏音乐巧妙地运用各种对称的复调,紧密地衬托唱腔,小打击有机地穿插在每个乐段的间奏过门中,起伏落差,使曲调的情绪变化无穷。法事场面上的“上表”、“朝奏”还运用了很多道教曲牌,这些曲调大多以五声宫调、羽调式为主,乐曲典雅飘逸,表达了人们盼望风调雨顺,求福祈愿的心情。吹打音乐是道教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乐曲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吸收地方民间小调,二是引进戏曲曲牌,三是根据道教唱腔联奏。这些曲调明快爽朗,热烈奔放,在演奏风格上也很有特色,道教行业兼营堂名班打唱,是嘉定县道教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促进了吹打音乐的发展。形成了艺术上互相交流、揉合和融化,曲调上相互借鉴,极大地增加了音乐色彩。

由于嘉定地区民间吹打音乐种类繁多,组织繁杂,激烈竞争,促进了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1900年之前堂名班以演唱昆曲为主,以后逐渐转入京剧。

1940年之后引进了部分申曲唱段,艺术力量雄厚的班社形成了各种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