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唐代禅宗的诗歌

2022-05-19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其思想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在汲取了儒、道思想的养分后,熔铸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禅宗。禅宗既有别于印度的佛法,又不同于中国的传统理论,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禅宗直觉观照、机锋棒喝等非理性思维方式,物我两忘、我心即佛的精神境界和随缘任运、平淡从容的生活态度,深刻地浸渍了知识阶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王国。同时,我国禅宗为了更好地与知识分子相沟通,逐渐改变了“不立文字”的禅风,采用诗歌等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形式来“绕路说禅”,专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由此发展出引人注目的禅诗,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所谓“禅诗”,简而言之就是指意在表现“禅悟”这一主观精神活动的诗歌。

禅宗以心为本体,主张“我心即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而其最终落脚点却是在于“见性成佛”。这就把心推到了无所不包和全知全能的位置上,为“成佛”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禅宗这一思想主旨,可以说大大刺激了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形成了对人生的全新的审美观,从而直接与美学相联系。不过,禅宗的悟道所以是对人生的审美观,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它所创造的境界也具有审美的特质。禅宗讲究“平常心是道”,悟道不离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超越现实又不离现实,概括说来就是一个“在凡——超凡——堕凡”的轮回。青原惟信禅师有一则著名的公案云: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儿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未参禅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在凡”时以常识和理智面对山水,只是客观世界作用于感官的感性映象。参禅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超凡”时领悟到山水并非实有的色相,否定了俗见,却与物境形成了新的对立,依然是一种执着,仍须否定。最后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摆脱一切束缚,实现了万象合一的本体与现象的回归。这才是悟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付诸于实践的在客观上对感性人生的否定,从而成为不同于一般宗教经验的审美感受。可以说,被视为体现自由解脱的禅境意象,其实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创造的审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