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是怎么设陷阱抓贪官的?
说起贪官,历朝历代不可胜数。或低调隐晦,不露声色或尽显张狂,肆无忌惮。其实质都是欲壑难填、狡猾贪婪。多少帝王戎马一生,拼死打下来的江山一统,往往由于继任者无视贪腐的滋生蔓延,最后遭到亡国的厄运。
如何治理贪官,历朝历代极尽能事,不一而足。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贪腐行径总是暗中行事,比如贿赂,行贿之人不说,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这也正是贪官侥幸心理所在,是贪者愈贪的症结所在。对付这些狡猾的贪官,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杨坚性格沉稳内敛,废杀北周静帝于文阐后称帝,平南陈灭北齐,结束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在位23年,勤思善治,开创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是一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政治家。
暗中洒下诱饵,钓得鱼儿上钩。这就是隋文帝对法贪官的奇招妙计。欲取姑予,让贪官自己现身,可谓独树一帜。办法有两个:一是监督,二是“钓鱼”。《隋书》记载,他让亲信“密查百官”,发现贪腐行为便严惩不怠。曾一次罢免河北52州贪官污吏200人他还派人暗中向一些可疑的官员行贿,“私以贿之”,这些人一旦受贿,即行处死。由此“晋州刺史、南阳郡公贾悉达,显州总管、抚宁郡公韩延等以贿伏诛”。
受贿如此危险,谁也不能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不是,隋初的贪腐之风也就此禁绝。隋文帝治贪如此奏效,绝非偶然。这和他的性格、经历,以及他的头脑、作风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深思治术,颇有主见。杨坚性格沉稳内敛,在治理国政上是个有主见勤于思考的人。《隋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深思治术”,这可从他开创的一直沿用至今的科举选拔制度上,略窥一斑。这种制度摒弃了出身的贵贱,不限门第,唯才是举。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推荐选拔,推荐即是人推荐人,自然存在弊端。而以试取第,公平竞争(至于后来考场舞弊,是操作者的腐败,和科举制度优劣并无关系),这就封住了多种腐败之源。
仁行天下,躬行节俭。隋文帝曾效力于北周,亲眼看到北周的腐败没落,感同身受。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深知贪腐的危害。因此他崇尚节俭,体恤民情,一次关中饥荒,他得老百姓竟以豆粉拌糠为食时,流泪自责,下令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不喝酒不吃肉,“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如此亲民爱民的举动,这在历朝历代帝王中当属凤毛麟角。贪官虽贪,也最会看人脸色,脑袋里并没进水,皇上如此躬行节俭,谁还敢大捞钱财,胡作非为呀!
以身作则,知过能改。《隋书》记载:一次刑部侍郎辛檀穿了一条红裤子,说能官运亨通,杨坚听说后,认为他妖言惑众,下令处死,“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管司法的大臣赵绰说,按照法律条文,不够死罪,“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然而隋文帝转念一想,觉得赵绰以死护法是对的,还奖励了他,“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仅此一点,就不是每个帝王都能做到的,皇帝本人如此重视法律,还有哪个贪官敢以身试法呢!
头脑清晰,处事果断。隋文帝宽减前朝刑法,遵循“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是以仁政为基本原则的,但对贪官污吏却毫不手软,绝不姑息。不能不说隋文帝头脑清晰、处事果断。
可是隋文帝如此绝妙的治贪高招,后世却无人效仿,其原因何在?皆因此举实在很难把握。它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这事的操作者必须是最高统治者,也就是皇帝本人亲自过问经办。可是喜欢如此费心劳神的皇帝自然少之又少,但凡换个人,就有走样的可能。凡事一经人手,其真实性就另当别论了其次,派去秘查或是假装行贿的人也得十分可靠才行。不然反中了“糖衣炮弹”,被贪官拉拢过去,称兄道弟一番后,勾肩搭背一同去下馆子跳舞洗澡按摩,形成铁杆同盟,共同糊弄皇上,也就收不到什么效果了。这也正是隋文帝的伟大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