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品却异军突起 收藏唐卡当然是越老的越好
去年底刘益谦以3.48亿港元拍到一幅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这比它2002年出现在拍场时的价格涨了十倍多,之后国内的唐卡收藏热就不断地升温。
不但老唐卡在拍卖市场上不断创出新高,新唐卡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并进一步推动了老唐卡价格的上涨。近日在广州光合国际佛事展上,融熙文化举办的“佛自故乡来”尼泊尔唐卡展就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入场参观。
新老唐卡一对比,无论是色调还是风格立马泾渭分明。为什么很多当代唐卡都有画师签名,而老唐卡基本上找不到签名?收藏唐卡选新的还是老的?
壹
尼泊尔金卡工艺水平最高
羊城晚报:唐卡最近两年的市场关注度很高,特别是前段时间刘益谦以3.48亿港元拍到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后,更是出现了唐卡收藏热。但除了少部分人对唐卡真正有研究之外,大部分藏家都是跟风收藏。唐卡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多,应该怎么分类?
一西平措:唐卡除了最常见的绘画唐卡之外,还有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印刷唐卡、织锦唐卡和缂丝唐卡等。比如堆绣唐卡,就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花卉、亭台、楼阁等,再一块一块地缝起来,这种工艺的特点是能增加作品的色彩变化和立体感。“晒大佛”这样的法事活动中,巨幅的唐卡比较多的就是堆绣唐卡,因为不太容易折损,如果是绘画唐卡,铺在山石上很容易就会被割烂了。
绘画唐卡还可以分为金卡、黑卡、红卡等等,统称为“彩唐”。在颜色用料上,老唐卡是非常讲究的,它的颜料主要包括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矿物颜料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比如蓝色,很多是用青金石研磨成粉的,绿色很多来自含铜的矿石,最高级的白色是用珍珠研磨成粉的。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唐卡色泽鲜艳,历经几百年也不褪色,这是现代化学颜料无法比拟的。
但要论在唐卡上金的运用,以及在佛像制作上的鎏金技术,当今没有一个国家的能工巧匠能够超越尼泊尔工匠。在融熙文化举办的“佛自故乡来”尼泊尔唐卡展上,我们就能看到好几幅工艺精湛的金卡,虽然主色调只有一种金色,但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光线下都有不同的层次,只用单一的色彩表现出景深、表现出三维透视,这在唐卡工艺上是很难达成的。
唐卡对金的运用,在藏地的康巴地区也有,但还是尼泊尔人用得最娴熟。他们的24k纯金不是研磨完了就直接涂上唐卡的,而是一定要加一些配料,这些配料可以让金色更加浓郁鲜艳,这种方法只有尼泊尔人知道。
羊城晚报:那金卡是不是就是唐卡里面最稀有、价值最高的?
一西平措:金卡在佛教艺术中是很神圣的,只有在最重要的唐卡上才会这样运用。因为金子本身非常昂贵,这要求供养者要有足够的财富。但并非所有的佛都能画成金卡,唐卡的题材还要符合藏传佛教的仪轨。
比如有些佛是金身的,这就可以画成金卡;而绿度母、绿财神是绿身的;观音、白财神一般是白身的;黄财神是黄身的;黑财神是黑身的,在塑像上很多是用黑石头制作,而在唐卡上一般用深蓝色来表示;红财神是红身的,一般是用珊瑚研磨而成的颜料来绘画。在藏传佛教里,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修行方法,黑色象征诛业、白色象征息业、黄色象征增业、红色象征怀业。
羊城晚报:尼泊尔的唐卡跟西藏的唐卡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一西平措:尼泊尔艺术在佛教艺术,乃至印度教艺术里面都是流传最久的一个艺术流派。从公元前五六世纪开始,这一以宗教艺术为主要脉络的流派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到今天在造像上仍然延续着一千多年前传承下来的工艺手法,一尊佛像如果用现代工艺手法来打磨可以很快,但尼泊尔这些全世界最顶尖的手工艺高手,依然保存着佛像定制的传统,一定是席地而坐,一点一点地打磨,虽然很耗时,但这种艺术态度,这种对佛教的虔诚,造就了尼泊尔璀璨的佛教文化。
早期西藏的唐卡就是受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到了明清时期,西藏的唐卡更多是受内地的熏陶,加入了很多山水、花木为背景,借鉴了很多内地的文化。而在西藏的东部地区,很多仍然遵循尼泊尔画派的遗风,但艺术造型更符合藏传佛教经典的审美。
陈定中:在我收藏到的多幅明清唐卡中,就有很明显的汉地文化因素,比如寿桃、梅花等等,佐证了当年汉藏两地密切的文化交流。
贰
唐卡价格起码涨了十倍
羊城晚报:陈先生,您应该是国内最早一批收藏唐卡的藏家了,当年唐卡没有上拍卖会,也没有什么机构在推广,您是从哪些途径收藏到这么多唐卡的?
陈定中:我收藏唐卡算起来也有二三十年了,现在有几百幅“老唐”,从12世纪到20世纪不同年代、不同画派、不同地区、不同宗派的唐卡都有。
我的“老唐”收藏很多都是早年完成的,最近两年已经没买过唐卡了,一来能够找到的唐卡精品已经很少很少,二来价格也起码贵了十倍。在藏区,唐卡不是一种艺术品,而是供奉一生的。能够流通出来的,多是因为一些寺院修缮,藏民需要资金才会把供奉多年的“老唐”拿出来,然后再请新唐。
收藏唐卡还讲求缘分以及向善的心,曾有个藏区的寺院因为太破旧要修缮,需要募集一笔资金,有藏区的朋友找到了我,我很果断地给了他们需要的资金。我完全是为了做善事,没想到后来寺庙一次性送了30幅唐卡给我,那是我一次性收到的量最多的唐卡。
羊城晚报:您为什么如此钟情收藏唐卡?
陈定中:一开始我的收藏是从字画开始的,但交了太多学费,这才决定转向其他品类的收藏。而且对唐卡了解得越多就越喜欢它,唐卡在藏区既不是艺术品,更加不是观赏品,它是藏民的供奉对象,等同于自己的信仰,这是精神的最高境界。有的画唐卡的僧人一生就画一张唐卡,用心灵来绘制自己的信仰。而且唐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卡跟中国画有极大关系,它保留了东方绘画最原始的技巧,有很高的绘画价值。
在收藏唐卡20余年后,2012年我正式皈依了。发愿希望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唐卡能好好保留下来,所以我从来没有卖过一幅唐卡,没有想过以此获利。但我也会拿出一小部分藏品来募集成立一个慈善基金,希望能够做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项目,以此支撑唐卡的推广、传承工作。
叁
哪个时代的唐卡最具收藏价值?
羊城晚报:现在拍卖市场上热捧的都是老唐卡,而画廊等一级市场主推的都是当代的新唐卡。哪个时代的唐卡最具收藏价值?
一西平措:收藏唐卡肯定是越老的越好,但是这个方向现在很多人还是不明白,所以说唐卡艺术现在还有很大的潜力。
羊城晚报:陈先生,为什么你不收新唐卡?
陈定中:我对国内的唐卡相对比较了解,通常唐卡完成后要经喇嘛加持。以前只有僧人才能画唐卡,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画唐卡,藏区也有一些学校专门培养学生画唐卡。
以前绘制唐卡的技艺传男不传女,现在也有很多女画师。所以现在的新唐卡有艺术价值,但是在精神性方面已经跟“老唐”脱节,新唐卡变成了一个画种。
不仅如此,以前绘制唐卡有严格的流程,画唐卡就像是在构造佛身一样,构图好了以后,先画骨骼、再画佛身、画衣服、画佩饰,一层一层地画上去。而现在画唐卡勾勒了轮廓便可以填颜色了,所以现在绘制一幅唐卡的时间比以前不知道要快多少。
羊城晚报:那新唐卡的颜料还有没有沿用以前使用矿物原料的传统?
陈定中:对比新老唐卡你就会发现,当今绘制的新唐卡多了很多新颜色,应该就是使用了颜色丰富的化学颜料,而老唐卡使用的是矿物颜料。再加上很多新唐卡已经没有按照传统的画法,所以相同尺寸的新唐卡会比老唐卡轻得多。
羊城晚报:单纯从观感上讲,新老唐卡给人的感觉也很不一样,老唐卡的整体色调比较沉稳,而新唐卡多给人富丽堂皇的感觉。
一西平措:早期的唐卡与当代的唐卡在色彩上的确有很大的不同,不像当代的唐卡有很多粉色、白色、绿色,色彩很跳跃,早期的唐卡颜色很沉稳,但有三维透视的效果。这种颜色的沉稳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唐卡不一定看起来旧旧的就是老的。布达拉宫一些很少拿出来、没受过烟火供奉的唐卡,看起来就跟新的一样,但仍然可以鉴别出来年代。
只要细看,你就会发现不同时代的唐卡有着非常不同的艺术风格,当代的审美具体表现在佛像的脸型、衣袍、珠链、色彩的运用等方面。以前哪种颜料最高贵,什么颜料来自什么矿区都有分等级,如果熟知了各个地区的工艺手法就很容易辨别。反倒是一些看起来脏脏的唐卡,恰恰就是人工做旧的。
肆
唐卡有签名是否价值更高?
羊城晚报:在融熙文化举办的“佛自故乡来”尼泊尔唐卡展上,我们发现有的唐卡有画师的签名,有的没有签名。收藏唐卡的时候,签名重不重要?
陈定中:有画师签名的都是新唐卡,老唐卡是没有签名的,最多是皇帝收藏或御赐的唐卡,上面会有皇帝的钤印。在一些老唐卡的底部会有一行藏文,不懂的人以为是画师签名,其实是咒语。
一西平措:理论上讲,唐卡上是不允许签名落款的,个人不能凌驾于艺术之上,欧洲的宗教壁画也是没有落款的,藏传佛像也很少会刻上谁定制,请哪个艺术家做了这尊佛像这样的内容。
到了当代,很多人购买唐卡的理念,跟以前请一幅唐卡回家供奉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很多人是抱着投资的目的购买唐卡的,所以跟书画作品一样,他们就想购买有画家签名的作品。
当购买者本身不具备鉴赏唐卡年代、好坏的能力时,他们最好就是选择好的画廊、拍卖行。这些机构不可能今天推一个画家,明天就让他的作品价格跌下去。所以购买当代的唐卡,可以买签名的作品,投资潜力相对比较大。
羊城晚报:佛教艺术除了佛像、唐卡,还有法器,这也是目前关注度相对比较少的一个门类,未来有没有可能价格也大幅走高?
一西平措:法器在藏传佛教里头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身也是非常难制作的。小小的法器不但需要非常精炼的材质,而且它的制作工艺也很复杂,做一件法器有时候甚至比做一尊佛像所需的时间还要多。法器的价值并不比佛像低多少,只是现在很多人认为,佛像是来参拜的,法器是拿来用的,用的肯定没有拜的价值高。
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没有赝品
羊城晚报:陈先生,您收藏唐卡将近30年,交过的学费多不多?
陈定中:唐卡也就最近五年才被市场关注,之前不但没有拍卖,市场上还流通不起来,根本没有市场,所以也没有赝品。到了近几年市场兴起,赝品开始出现。我在唐卡收藏上所交的学费,基本上都是买贵了的教训。反倒是之前收藏字画时交了大笔学费。
一西平措:其实佛教艺术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新旧之分,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甚至没有什么真正概念上的赝品出现。
上世纪80年代末,尼泊尔的法律规定不允许将尼泊尔的印度教、佛教的艺术品携带出境,古董商们于是开始进入西藏。在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这整整十年间,很多西藏的佛教艺术出现在市场上。那时拉萨的八角街有很多摆地摊的,主要是卖首饰以及一些小佛像。大概是1993年以后,西藏的佛教艺术资源也枯竭了,于是赝品逐渐出现。
在内地,佛教艺术品是从1995年开始上拍的。那个时候天津文物公司和北京文物公司就有很多馆藏的藏传佛教艺术。现在我们在首都博物馆看到的大量佛教艺术品,那个时候都是从北京文物公司调拨给首都博物馆的。有的是从西藏运过来的,有的是从青海运过来的,都是从废品收购站里分选出来的。
当时国家有指标,拿十吨铜的票到废品收购站,就能换取十吨铜像。除了佛像还有香炉等,此举抢救了大量的艺术品。1995年佛像艺术品开始上拍的时候,很多佛教徒不同意将佛像拿去做金钱上的交易,可见当时很多人还不接受佛教艺术品市场化的行为。
国际市场上,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佛教艺术品的拍卖,但那时候不叫佛教艺术品拍卖,而是叫南亚喜马拉雅艺术,把印度教、西藏佛教还有南亚一些佛教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单元专拍。
国内起初对佛教艺术的理解,与国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2012年以前,都觉得皇家的才是最好的,对宫廷造像尤其是对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金光闪闪的佛像非常推崇。
直到2013年我们在首都博物馆做了一个佛教艺术展,把印度的、尼泊尔的、西藏中部的、西部的、内地宫廷的,还有内地比较早期的佛教艺术都囊括在一起,一共99尊,在首都博物馆创造了一个非常轰动的展览。参观过展览的人,对佛教艺术有了重新的认识,了解到佛教艺术并不是只有宫廷的才是最美的,佛教艺术重内在的精神,不单单只有外在的构造,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内涵。
羊城晚报:就像陈先生刚才说的,现在的唐卡价格已经比以前起码涨了十倍,现在再介入收藏还有机会吗?
一西平措:佛教艺术在国内的兴起应该是在2000年以后。2003年,英国一古董商想卖掉一批藏品,恰逢“非典”时期,24件藏品当时开价5000万港元,没有人买。到了2004年涨到了1000万英镑,2005年是2亿元人民币,最后2006年卖了3.366亿元人民币。从那时候起,市场才开始对佛教艺术瞩目。到2007年、2008年的时候,市场把佛教艺术尤其是明清造像艺术推向了高峰。
但那时大家对佛教艺术并不了解,赝品大量充斥市场,2008年开始市场下滑。直到2011年市场份额才又慢慢地恢复。
所以我们把2006年—2012年视为佛教艺术的投机阶段。2011年年底,我们也很着急,因为当时有几家拍卖行上拍的佛像90%以上都是赝品。到了2012年以后情况才有所改观,以北京嘉德和保利为主,它们与市场上一些有经验的古董商合作,才使佛教艺术品市场从2012年以后真正走向市场规模化的领域。
从2013年开始到2018年以前,我认为这是一个价值的探寻阶段,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样的佛像艺术品更具有价值潜力。
分析2014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可以看到,其他门类的艺术品成交额都在下滑,但佛教艺术品异军突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新加入佛像艺术品收藏领域的收藏家都很年轻,不少是30多岁的年轻人,很多人是从收藏珠串、玛瑙转到收藏佛教艺术品的。这一部分藏家文化素质高,很多是科技领域或是金融领域的新贵,他们是收藏领域的生力军,也是佛像艺术品市场接下来继续发力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