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明相寇准,二十岁中进士,四十三岁当上宰相,他究竟有多聪明?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清官,其中宋朝明相寇准绝对是其中佼佼者,他二十岁中进士,四十三岁当上宰相,那么他究竟有多聪明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寇准是华州下邽(陕西渭南县)人,小时候家庭贫困,虽然十分聪明,但却不认真读书,寇准结识了不少市井浪子,每天和他们起一玩狗斗鸡,总是寇准的母亲待寇准非常严厉,但仍然是管不住他;有一次,寇准的母亲看他又要出去鬼混,气极了顺手拿起一个称砣砸向儿子,正好打在寇准的脚背上,一时间血流满地,寇准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这样浪荡下去,于是开始发愤读书。
小学课本上有一首寇准写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一年,寇准只有八岁,但却养成了唯我独尊型人格,并保持了一生。
上面这首诗足以证明寇准的神童特质,再加上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不会出现伤仲永这样的悲剧,而是一路绿灯,20岁便考上进士。
寇准考中进士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这一年的进士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大人物,被称之为“龙虎榜”。
苏易简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龚鼎臣《东原录》
这些人中,寇准是最为年轻的几个,本来年少有为,算是优势吧?可宋太宗偏偏喜欢年长的,认为他们持重,年轻人则太浮躁,年龄反而成了寇准的劣势。
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寇准正色表示:“准方进取,可欺君邪”(我刚进门,怎么能欺君呢?)
这番话除了表现寇准的正直以外,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自矜。寇准后来在自己的诗集里面就着重表现了这一点,他19岁前的诗作统统都标注了年龄,比如《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四岁”,19岁之后的就没有,简直是在坐等读者夸奖。
这个动作表现出了寇准爆表的自信,他相信以自己的智商,年幼成佳作,弱冠即登科,可以秒掉世上大部分人。他对于此是非常得意的,巴不得让人知道呢,又怎会故意隐瞒。
或许是宋太祖感受到了寇准的自信,选中寇准任大理评事,二十出头的寇准就此踏入仕途。
寇准被宋太宗录取后的第二年,就去四川巴东县当了知县。寇准到了那儿不到半年,巴东县就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老百姓亲切地称年轻的寇知县为“寇巴东”。
宋太宗非常器重寇准,提升他为尚书虞部郎中、抠密院直学士,主持官员的考核与选拔工作,把组织人亨的大权放心地交给了寇准,寇准不畏强权,公正不阿。无形之中,得罪了很多权贵。一天,他骑着马匆匆赶去办事,突然,街旁闪出一人拦住他的马,连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此事很快传到了太宗耳里。太宗非常生气,训斥道:“我听说有人喊你‘万岁’了?”寇准连忙说:“陛下,这一定是有人陷害我……”太宗气还没消,说道:“哼!听说你当时还挺高兴的,明天你就到青川去吧!”
寇准离开京城还不到一年,朝廷里就乱成了一锅粥。太宗一道圣旨,又将寇准召回京城,拜为参知政事。面对烂摊子,寇准抡起了改革大斧。这使许多当权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很快,以冯拯等人为首的守旧派結成了反对阵营,把朝廷搅得终日不宁。此时,太宗皇帝年龄已经大了,过早地出现了老年痴呆的迹象,他听信谗言,将寇准贬为邓州刺史。
寇准被贬到邓州后两年,赵恒当了皇帝。权衡再三后,真宗皇帝任用寇准为宰相,这一年寇准43岁。
其实,寇准完全可以早当宰相,只不过寇准秉直的个性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调进中央任职后,平日朝会,皇帝诏言百官言事,这种大众场合,发言的官员们自然是拣不痛不痒的说,唯有寇准,敢于痛陈厉害。
甚至有一次,寇准有事上奏,与圣意不合,太宗确实听不下去,起身要离开。
你猜寇准怎么着?
竟然抓住太宗的龙袍,硬是把皇上按在龙座上听他的高见,最后竟然吐沫星溅到太宗脸上。
这种情形可不是一次两次。
宋太宗很赏识寇准的忠直和干练,当着满朝文武官员的面夸奖寇准:“朕有寇准,犹如唐太宗有个魏征!”
应该说,宋太宗也是学好弄通了辩证法的,有这样一个嫉恶如仇的寇准,可以监督朝臣,而且自己也博得一个兼听纳谏的好名声。
“性格决定命运!”
寇准刚正不阿的性格,虽然受到皇帝的好评,可同事们对他就很不待见了,试想想,谁愿意有这么一个严厉、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同事在身边工作,哪一天自己犯错了,被毫不留情参了一本,落得个革职丢官的地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寇准说行的事,同事们自然说不行,而且团队合作,上下齐手,终于把寇准打发到了青州。
再次回到京城的寇准,依然是秉性不改,大肆用自己的人,将其他大臣的亲信一律安排在平凡没有油水的岗位,这次,又惹了众怒。
寇准又一次被贬到了邓州。
应该说,寇准确实是能干的,也是宋太宗非常器重的,最终,还是让寇准当了宰相。
其实,能得到宋太宗赏识的寇准,必须是有才干,而且对待太宗忠心不二的。否则,永远不可能进入权力中枢,永远不可能当上当朝宰相。
这只能说是寇准的能干之处。
寇准能够善终,最重要的是他的聪明之处。
说起寇准,略懂宋史的都对万事皆准的“三不”拍手叫好。
何为“三不”?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一直为继承人的事斟酌已久,最后私下问宰相寇准,寇准这样回答:不与外戚商量、不与宦官商量、不与近臣商量。
意思很明确,这完全是皇帝自己的事情,知子莫如父,不要因为身边亲近的外戚、宦官和近臣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这个回答不但经典,而且绝对聪明。撇清了自己,成全了皇帝,安定了天下。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寇准的聪明之处。
寇准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就是举重若轻,将自己置身事外,对待官位始终有清醒的认识。
即使被贬到邓州,在被贬之日,寇准仍然与小妾对酒当歌,作诗云:“将相功名终如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上述的行为才是寇准的真正聪明之处。
在被贬的当日,竟然有如此好的兴致,这充分说明什么?
说明寇准虽然身在官场,对官职看得很轻,并不似有些人恨不得把一官半职当成人生的全部。
同时,寇准是一个洒脱的人,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有能力、没有把官帽当作人生的全部、洒脱,这样的寇准才是真正聪明的寇准,也是让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寇准。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天禧三年(1019),由于选定辅佐太子监国的大臣一事,寇凖与刘皇后彻底翻脸。而与丁谓有仇的宦官周怀政又密谋斩杀丁谓,让寇凖再任宰相。结果周怀政被人告发,而寇凖也因为这事被丁谓抓住把柄,被贬为太常卿,原本是要去相州做知县,结果最后被贬成了道州司马。
后来寇凖被得势的丁谓一贬再贬,于乾兴元年(1022年)被调到了偏远的雷州(今广东省湛江市境内)做司户参军。在这个被贬之地,寇凖连住处都是当地仰慕他的好心人帮他修建的。而当时寇凖也已年过六旬,忧愤交加,他很快便病倒。
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这位"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的忠臣就"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
在寇凖病故以后,他的妻子请求朝廷允许他归葬故乡。宋仁宗同意,并给了他们一笔补助。然而补助有限,行至半路,资金耗尽,其妻只能将寇凖就地埋葬在洛阳。直到十年后,明道二年(1033),寇凖才在朝廷的帮助下回到故乡。
寇凖,这位经历北宋三朝的老臣,用他的一颗赤子之心,为北宋勤勤恳恳地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命运这盘棋,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下好的。在周遭众人的插手之下,寇凖最终停下了为国效力的脚步,枉死雷州。
- 上一篇:晚年的司马睿沦为阶下囚,是因为昏庸无能吗?
- 下一篇:隋炀帝杨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