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南京栖霞山石窟舍利塔佛传图像的再认识

2022-05-19

初视栖霞山石窟,是在70年代中期进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的一次教学活动,当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被水泥覆盖的石刻造像及精美的石雕舍利塔,并知道舍利塔八个浮雕画面的八幅佛传图像叫“八相图”。毕业分配到龙门石窟工作以后,开始进入佛教考古领域,由于专业工作的需求,对分布于国内境域的石窟寺及有关佛教造像作过不同程度的考察,对各地的造像题材内容亦有所了解。尤其是看到新疆克孜尔、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等石窟内的研究佛传故事图像的文章发表以后,本人受到启发,亦撰写了《龙门石窟北朝本生、佛传及因缘故事图考索》一文,也就有了再次欣赏南京栖霞山舍利塔佛传图像内容的欲望。2002年5月中旬的一次南京之行,便迫不及待地赶到栖霞山石窟,绕着舍利塔,仔细地观看、赏识。偶然间,所谓“八相图”的感觉没有了,继之而来的是更丰富的佛传图像内容潜入脑海。归来后,开始翻阅、查找有关舍利塔佛传图像方面的材料,其中最为全面的是向达先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1],有《摄山佛教石刻小记》一章。在第二节中,他极为详细地记录了“隋舍利塔”的现状,并把每层每面的内容都作了具体描述,其中有“栖霞寺舍利塔雕刻俱为一种浮雕。以第一层释迦本行以至涅槃诸变八面为最佳”。他把八个面的每幅图像的每个人物,每个对象,每棵树木的高宽都进行了测绘。但他没有直接提出“八相图”三个字,只说“至于各面之定名则系根据日人所刊之《江南史迹写真帖》及常盘大定之《佛传集成》诸画而来者也”。他定名的具体内容是:

“第一,释迦苦行图;第二,释迦涅槃图;第三,释迦自兜率天宫下降母胎图;第四,释迦受生图;第五,释迦出游图;第六,释迦出城图;第七,释迦成道图;第八,鹿苑说法图。”如若按佛传故事从投胎至涅槃的时空顺序排列,他所列的次序不能成立。几乎与向达先生同时的是江南画家俞剑华、罗尗子、于希宁等先生撰写的《南京栖霞山舍利塔》一文,发表在《文物》杂志1956年第11期上,其中写道:“坛腰的隔板内,浮雕释迦八相,自西北数起,其内容是:(一)白象投胎,(二)树下诞生,九龙洒水,(三)出游四门,(四)逾城苦修,(五)河中沐浴,村女授乳,树下禅坐,(六)证道说法,(七)降伏魔王,(八)大般涅槃,毗荼焚化”。而且也注意到“每幅不限于一个故事,常二三故事相连,结合彼为自然”,其实他已经写出了12个情节内容,但没有写出所依据的经典。由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第六编,其“五代雕塑”中有“舍利塔脍炙人口,在于须弥束腰部分的释迦八相浮雕”他也说出了12个情节内容,与俞剑华等先生的相差不远。南京师范大学黄征先生,在2001年《敦煌研究》第1期上发表《南京栖霞寺飞天的考察》一文,其中有“栖霞寺舍利塔飞天的考察”一节,并写道:

塔基第二层的八个面为《八相图》,与佛经《八相变》等所述内容相同:为乘象入胎、王宫诞生、游四城门、逾城出家、悟道成佛、降伏魔众、转妙法轮、示归寂灭。这些名称,我根据《敦煌愿文集》所收《斋琬文一卷并序》和《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八相变》等拟定的。图片太多,此从略。

由此看来,黄先生也是注意到了该舍利塔佛传图像的复杂,内容不至是八个,但他也未定出具体情节内容。史岩先生在《五代两宋雕塑概说》一文中谈到栖霞山石窟舍利塔时亦有:

其中以基坛束腰部所雕“释迦八相”和塔身所刻二菩萨、二天王、二仁王为最有代表性,环绕基坛周围的八幅横披式“释迦八相”是五代遗迹中所仅见的浅浮雕珍品。[2]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亦有:

栖霞寺舍利塔八相图,手法精详,为此期江南最重要作品。八相为:1.脱胎,2.诞生,3.出游,4.逾城,5.降魔,6.成道,7.说法,8.入灭。塔身高约五十尺,雕饰之美,堪称杰作。其八相特征在富于画风,《摄山志》称有顾恺之笔法焉。[3]

纵观以上各位先生对舍利塔佛传图像的定名,都是因八个浮雕画面而提出是“八相图”,而且作了具体定名,他们的定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由于他们从事专业的范围所限,以及所依据的经典不同,对图像的定名也各异,有定错名字的,也有未定出名字的,但仍未走出“八相图”的范畴。所谓“相”,《辞源》对它解释之一是“形貌”,也就是“形象”,“八相”即释迦牟尼从诞生、成道至涅槃一生中的八个阶段的八种特别形象,应是有具体所指的。说法不一,大多是根据《大乘起信论》之说,具体是:1.乘白象降生,2.从摩耶夫人左胁入胎,3.在母胎行住坐卧,4.从摩耶夫人右胁出生,5.出家,6.成道,7.转法轮,8.入灭。一般称此为“大乘八相”。据《四教仪》卷4,无“住胎”而加“降魔”称“小乘八相”。(注3)看来该舍利塔的图像大小乘的因素皆有之。看到这些以后,有了再次考察的欲望,在现任研究院领导的支持下,于本年度8月中旬再次专赴栖霞山石窟,对舍利塔八面佛传图像内容依序作了较详细的文字记录,在以前诸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基本确定有16个情节内容,按顺时针方向依照画面内容它们是:1.菩萨乘象投胎,2.摩耶夫人说梦,3.树下诞生,4.九龙灌顶,5.出游四门,6.逾城出家,7.断发换衣,8.鹿野苑转法轮,9.尼连禅河沐浴,10.牧牛女煮乳糜,11.牧牛女献乳糜,12.四天王献钵,13.二商奉食,14.降伏魔王,15.涅槃,16.焚棺火化。

由于该舍利塔建成年代有隋代、南唐之说,根据图像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及雕刻风格,与南唐二陵所出土文物风格一致,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唐所开造,本人亦同意此观点。

有关佛祖释迦牟尼传记的经典很多,但隋代所译的《佛本行集经》,内容最丰富,最完整。所依据的经典应是它们,(注:由于佛教经文互相穿插,个别情节内容与《修行本起经》、《普曜经》及《过去现在因果经》、《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长阿含经》等经典中所描绘的内容形象更相符。)这也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隋文帝在仁寿年间(601—604)曾3次下诏在全国113州中兴建舍利塔113座,该塔是仁寿元年(601)六月十三隋文帝60岁大寿时,为抚养过他的神尼智仙,在全国敕造的三十座舍利塔其中之一,当时称之为“蒋州栖霞寺舍利塔”。南唐重新修造时,也许考虑到这点因缘。

南唐也是极崇尚佛教的朝代,自烈祖以至后主,都是非常迷信佛教的,尤以后主为最。陆游《南唐书》卷15《浮屠列传》对此有详尽的评述:

南唐褊国世短,无大淫虐,徒以寝哀而已,要其最可为后世鉴者,酷好浮屠也。初,烈祖辅吴,吴都广陵。而烈祖居建业,大筑其居,穷土木之功。既成,用浮屠说。……烈祖殂,及元宗、后主之世,好之遂笃。幸臣徐游,专主斋祠事,群臣和附,惟恐居后。宫中造佛寺十余,出金钱,募民及道士为僧,都城至万僧,悉取给县官。后主退朝,与后着僧伽帽,服袈裟,课诵佛经;胡跪稽颡,至为瘤赘。手常屈指作佛印。[4]

《十国春秋》卷20《徐游传》亦有:

先是,元宗好浮屠,虽供佛度僧,未至其溺,逯后主酷侫佛,都下瞻僧逾万,造塔建寺,日不暇给。

查《摄山志》卷三云:“南唐高樾、林仁肇,并为江南国主大臣,勋贵无二,尊礼三宝,钦隆佛法。隋文帝所造舍利塔,岁久剥蚀,金碧毁落,二公同志兴修,复加严饰。”[5]

舍利塔坐落在栖霞寺内,在南京市东北20公里的栖霞山中峰西麓,塔为仿木结构八面五层,高18米有余,周围栏杆边长5.34米。塔基第二层八个面,每个面都浮雕有佛传题材内容的画面。依照佛传从投胎至涅槃的先后次序,并对照相关的佛典经文,它们的题材内容分别是:

第一面为两个情节内容:

1.菩萨乘象投胎

画面上,一仿木结构的三开间殿堂左前方,菩萨坐

在白象背上,乘着卷云,从虚空中来到殿前,菩萨周身有硕大的身光。

经文:“菩萨正念,从兜率下。托净饭王第一大妃摩耶夫人右胁住已。是时大妃,于睡眠中,梦见有一六牙白象,其头朱色,七支拄地,以金装牙。乘空而下,入于右胁。”[6]

2.摩耶夫人说梦

画面上,带有阶梯的四柱三开间殿堂内,一头戴王冠人物,端坐中央,此人应是释迦之父净饭王,左右两侧各有二人持羽葆,净饭王对面殿内坐一贵妇,身旁亦有侍从人物,应是摩耶夫人与国王对话的场面。

经文:“夫人梦已,明旦即白净饭王言‘大王当知,我于昨夜,作如是梦,当入于我右胁之时,我受快乐,昔所未有,从今日后,我实不用世间快乐,此梦瑞相,谁占梦师,能为我解?’”。[7]

第二面为两个情节内容:

1.树下诞生

画面是以一株高大、直立、呈华盖形的无忧树为中心。左侧摩耶夫人右手扶着树干,左手被一侍从推拥着,躯体斜向树干,太子从摩耶夫人宽大的右袖笼中出现,落在天神举起的托盘上,天神上披帔巾,双腿跪地。太子亦双腿着地,右手举起,作狮子吼形。摩耶夫人身后有数人簇拥着,他们有的持华盖、有的持羽葆、有的端盘、有的托钵。无忧树的右侧,有二贵妇人前后侍立、双手合十,应是经文中所提到的问话夫人。

经文:“尔时菩萨圣母摩耶,怀孕菩萨,将满十月,垂欲生时,……向彼蓝毗尼园,……然其园中,别有一树,名波罗叉,其树安住,上下正等。枝叶垂布,半绿半青,翠紫相晖,……摩耶夫人,安详渐次,至彼树下。是时彼树,以于菩萨威德力故,枝自然曲,柔软低垂,摩耶夫人,即举右手,犹如空中出妙色虹。……时菩萨母摩耶夫人,立地以手攀波罗叉树枝之时,时有二万诸天玉女,往诣摩耶大夫人所,周匝围绕,合十指掌。……尔时菩萨,见于其母摩耶夫人,立地以手攀树枝时,……安静欢喜,身受大乐,是时摩耶立地,以手执波罗叉树枝讫已,即生菩萨。

“生时其菩萨母,如是因缘,无疮无损,是时彼处,有一夫人,合掌谘白菩萨母言:‘大德夫人,生儿之时,身体得无痛苦已不?’菩萨母言:‘以是大人威神力故,令我身体不觉痛痒,我今身体无缺无减,以是因缘。’

“菩萨初从母胎出时,时天帝释,将天细妙繑尸迦衣,裹于自手,于先承接,擎菩萨身。

“菩萨生已,立在于地,仰观于母右胁之时,口作是言:‘我此身形,从今日后,不复更受,于母胁中,不入胎卧,此是于我最末后身,我当作佛’。”[8]

2.九龙灌顶

画面以太子为中心,一高大的长方形叠涩式莲台座上,太子坐其上,座前一束腰式香炉,太子左右两侧各侍立三人,前一人是各双手合十的贵妇,后二人,一持羽葆,一双手托钵。图中贵妇应是太子生母摩耶夫人,及其养育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这组人物画面上方,九条龙,从两侧呈排列姿势乘云向中间行进,太子头顶上方,云雾缭绕。

经文:“菩萨生已,诸眷属等,求觅于水,东西南北,皆悉弛走,终不能得。即于彼园,菩萨母前,忽然自涌出二池水,一冷一暖。菩萨母取此二池水,随意而用。又虚空中,二水注下,一冷一暖,取此水洗浴菩萨身”。[9]

“天帝释梵忽然来下,杂名香水洗浴菩萨。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洗浴竟已,身心清净。”[10]

第三面为一个情节,五个组合画面:

1.出城门

画面上一敞开的方形城门,太子骑在马上,马前各一驭手,马后簇拥着一组武士。其中一人持曲颈伞盖,罩在太子头顶上方。二人持羽葆,一人手执麈尾搭于肩上,这些人已经跨出城门,另有三人肩扛长棍还在门内,城门上有栏杆,城门前有对称的双树。

经文:“尔时太子,从坐而起,至辇乘所,登上宝车上已,秉持大王威神,巍巍势力,从城东门,引道而出,欲向园林观看福地。”[11]

2.出门遇产妇

画面上一妇人,腹部隆起,躯体后仰,左臂前伸,右臂支地,身后侍立一人,双手扶其头,用下肢撑其难以自持的产妇。(按语:佛教经文中虽多处有“生老病死”之语,但在佛传图像中却很少见到生的场面出现,因为经文中没有具体描写。)

3.出东门遇老人

画面由三人组成,中间一弯腰曲背的老人,一手拄拐杖,一手被一童子牵着,童子头扭向老人,手在前比划着,向其讲着什么。老人身后又有一人双手向前推着老人。

经文:“是时作瓶天子,于街巷前,正当太子,变身化作一老弊人,伛偻低头,口齿疏缺,须鬓如霜,形容黑皱,……曲脊傍行,唯骨与皮,无有肌肉……身体萎摧,唯仰仗力,上气苦咳,……行步不安,或倒或扶,取仗为正。如是相貌,在太子前,顺路而行。”[12]

4.出南门遇病人

画面由4人组成,房间内,床榻上,中间一病人,身向前躯,头下垂,双手搁在胸前,其左侧一人搀扶着,右侧一人手端着碗,正要喂其汤水,门外又有一人端碗进来。经文:“是时太子,即乘宝车,……从城南门,渐渐而出。尔时作瓶天子,即于太子前路。化作一病患人,连骸困苦,水注腹肿,受大苦恼,身体羸瘦,臂胫纤细,萎黄少色,喘气微弱,命在须臾……宛转呻唤,不能起举,……乞扶我坐。”[13]

5.出西门遇死人

画面由6人组成,是一幅紧张、凄惨的场面,一人仰面躺在床上,左侧两人头披长发号啕大哭,右侧一人躺在地上头发直立,双手紧握,双腿并曲,缩成一团,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门外有两人正拿着衣物跑步进来,均是披头散发。整个画面是一幅亲人咽气,家人惊慌失措,又悲痛欲绝之状。

经文:“太子坐车,威神大德,从城西门出,……时作瓶天子,于太子前,化作一尸,卧在床上,众人辇行,复以种种妙色衣,张施其上,作以斗帐,别有无量无边姻亲,左右前后,围绕哭泣,或有散发、或有捶胸,、或复拍头交横两臂、……或出种种悲咽音声,泪下如雨,大叫恸,酸哽难闻,太子视之,心怀惨恻。”[14]

6.出北门遇沙门

画面上,二穿袈裟的比丘,他们一人端钵,一人双手合十于胸前,迎面侍立在城门前。如按经文顺序,应是在最后,把他刻在最前面,强调了他一定要出家修行的动***。

经文:“太子知时,即坐车上,威德尊重,从城北门引驾而去。尔时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去车不远,于太子前,化作一人,剃除须发,着僧伽梨,偏袒右肩,手执锡杖,左执擎钵,在路而行。……尔时太子为敬法故,从车而下,徒步向出家人所,头面顶礼彼出家人。”[15]

第四面有三个情节内容:

1.逾城出家

画面上,太子坐在马背上,被称为神马的干陟,乘着卷云,呈飞奔之状。飞行在高山丛林之上,前边是浩瀚的大海。

经文:“是时太子,乘干陟马,渐向宫门,干陟行时,蹄足声闻,一俱卢奢首陀会天,以神通力,隐彼鸣声,不令远闻,畏有障碍太子出家。是时太子出家之时,其虚空中,有一夜叉,名曰钵足。彼钵足等诸夜叉众,在虚空中,各以手承马之四足,安徐而行。太子初欲发足出家,有一天子,唱如是言:‘愿善吉利大法船师,今欲度脱无量众生于烦恼海’。复有一天,唱如是言:‘愿无障碍大圣世尊,今欲出家,渡生死海’。是时太子语车匿言:‘善生,车匿,汝今可在我前面而行,示现我道,出宫内门’。首陀会天,以神通力,隐蔽彼声,不令人闻。……尔时太子,从宫出已,安详而至毗耶罗门……太子从此迦罗城毗罗门,初出之时,彼门所有守门诸将,不觉太子出宫……。尔时欲界魔王波旬……以神通力,化作诸声,所谓虚空出现大云,云中复出大雷声,及霹雳声。更复作诸大河水,吹于大石,出没奔流。太子之前,复作大山,其山高峻,现大崖面。”[16]

2.断发换衣

此画面似是在大海孤岛上,两棵菩提树之间,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太子端坐中央,两手在头顶上作着剃发的动作,面前有三人,其一头戴王冠,坐于莲台座上,双手持一圆形物,举于菩萨前,应是天帝释承接太子剪下的饰物。中间侍立者,应是化作猎师的净居天人,双手托举太子将要换上的出家衣。另有一人持剑侍立。大海远处,有隐约的高山及正在升起的云雾。

经文:“尔时太子,从车匿边,索取摩尼杂饰,庄严七把宝刀,自以右手,执于彼刀,从鞘拔出。即以左手,揽捉绀青优钵罗色螺髻之发,右手自持利刀割取,以左手擎,掷置空中。时天帝释,以稀有心,生大欢喜,捧太子髻,不令坠地,以天妙衣承受接取。……尔时净居诸天大众,去于太子,不近不远。……尔时太子,自解其身一切璎珞及以天冠,剃去发须,剪落既讫,观于体上,犹有天衣。见已念言:‘此衣非是出家之服,出家之人,在于山间。谁能与我袈裟色衣,如出家法,居住山林,须如法衣。’时净居天,知太子心,如是念已,应时化作猎师之形,身着袈裟染色之衣,手执弓箭,渐渐来至太子之前,相去不远,默然而住。”[17]

3.鹿野苑转法轮

画面上,双树间,释迦牟尼佛着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莲坐上,双手施转法轮印,面前二鹿相对侍立,背后有高山峻岭。

经文:“当佛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转时,阿若憍陈如,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虚空中,八万那由他诸天,亦离尘垢,得法眼净。尔时地神,见于如来,在其境界,而转法轮,心大欢喜,高声唱言:‘如来于此转妙法轮’。虚空天神,即闻此言,又生踊跃,……诸天闻已,欣悦无量,高声唱言:‘如来今日与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仙人住处,转大法轮,一切世间……自然大明’”。[18]

第五个面有三个情节内容组成:

1.牧牛女煮乳糜

此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中间是一大釜,釜下有正在燃烧的火焰。釜面上有涌浮物,正中竖起一七层高,上大下小的层叠物。两侧各一头束高髻,上披帔巾,腰系短围裙,双手和十,双腿跪地的少女。画面的下层有两昂着头,正在朝着佛坐的方向行进的壮牛。

经文:“尔时菩萨六年既满,至春二月十六日时……求美好之食,谁能与我?……有一天子,知菩萨心如是思维,速往诣于善生村主二女之边。……是时善生村主二女,……闻于彼天如是告已,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速疾集聚一千牸牛,而购乳取转……着于一分净好粳米,为于菩萨。煮上乳糜,其彼二女,煮乳糜时,现种种相,……或复出满花瓶相……或复现斛领牛相……或复现出乳糜,向上涌浮,上至一多罗树须臾还下。或现出高一丈状,还入彼器,无有一滴,离于彼器,而落余处。”[19]

“当取五百牛乳,辗转相饮……持用作糜,乳糜涌浮,出高七仞。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斟糜入钵。釜□不污,二女恭肃,奉献菩萨。”[20]

[本文作者:顾彦芳,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4月。

[2]《中国美术全集》·《五代宋雕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6月。

[3]陈殪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4]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第六章《五代佛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

[5]余剑华等《南京栖霞山舍利塔》,载《文物》1956年第11期。

[6]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7。

[7]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7。

[8]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7。

[9]《佛本行集经》卷8。

[10]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1。

[11]《佛本行集经》卷14。

[12]《佛本行集经》卷14。

[13]《佛本行集经》卷15。

[14]《佛本行集经》卷15。

[15]《佛本行集经》卷15。

[16]《佛本行集经》卷17。

[17]《佛本行集经》卷18。

[18]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3。

[19]《佛本行集经》卷25。

[20]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