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佛教梵呗:传统音乐的和雅清音

2022-05-19

大相国寺梵乐表演 资料图片

佛寺里的一天,是从清晨的醒板和钟声开始的。天色还是墨黑,寺庙里的某个角落,轻轻地响起了敲击木板的声音。听到醒板的声音,修行的人们从睡梦中醒来,开始预备搭衣上殿。这时候钟声响起来了,悠远绵长的钟声带着沉静的力量,仿佛穿越山涧一般,深深地渗入人心。随后遥遥听到,从钟楼上传来僧人清雅的唱念:“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醒板、钟声和唱念,是唤醒修行者的和雅清音——梵呗。梵呗,是以曲调歌咏、赞叹佛德的宗教音乐。“呗”古印度语称为“呗匿”,又称“婆陟”、“婆师”等,是赞叹、止断(止息喧乱)之意。因最初依照梵土(印度)的曲谱进行歌咏,而被称为“梵呗”。它是佛教中有音节的文辞,也是佛教中音乐的语言。佛教的梵呗,是来自清净心灵的和美之音。修行者将教理、经文,以音乐的语言艺术表达出来,往往有着震慑心灵的效用,对于广行教化和弘扬佛法有着重要意义。因而,从经典中也可以看到,佛陀示现“梵呗咏歌自然敷奏”,并教化人们“以欢喜心歌呗佛法”。《十诵律》中,还记载了佛陀对梵呗功能的说明,梵呗具有五种益处:身体不疲、不忘记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和雅清净的梵呗不同于世间的靡靡之音,它具有能缓解身心疲劳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音色和美优雅的艺术性,以及语言晓畅易懂的通俗性。因为这样的特点,佛陀高深微妙的传道说法,和对众生平等慈悲的关怀,通过梵呗这一形式得到了艺术地传达。《长阿含经》中概括性地阐述了梵呗的这些特点:“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经文中强调说,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这五种特性的清净之声,才能称之为梵音。这一说明将梵呗与世间音乐作出区分,梵呗是源于利乐有情的慈悲思想,是歌者本性流露的清明之音,能使听闻者狂躁的心灵得到安抚。清净的梵呗中蕴含着柔和力量,通过呗者凝神贯注的音声,强烈地震撼着听者的内心深处,引发众生安宁平和的情感共鸣。蕴含慈悲清净功德的梵呗,对于调伏众生有着不可思议的效用。《贤愚经》中就记载了一位比丘的呗声,使波斯匿王的军队止步不前的事迹。经中记述说,波斯匿王与兵众途径祇洹精舍,听到一位比丘的呗声雅好,军人们都停下来听歌呗,连随军行走的象、马也竖着耳朵不肯前行。优美的梵呗不仅能在人类的心灵中取得共鸣,甚至也感化着冥顽不灵的畜类众生,它在有情众生的灵魂深处引发平和、慈悲、利他的共同感受,将佛法大意平等无碍地传达给一切众生。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梵呗,与唱呗者虔诚的信仰和深厚的修养不无关系。它不同于世间音乐,同样也不应以外道的歌咏方法来咏唱佛经。《法苑珠林》中旁引他经,说明了以外道歌声诵经存在五种弊端:“有五过患,同外道歌音说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称听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如经中所述,以外道歌声诵经存在多种弊端,容易扰乱自身及听众的清净心,使听众不能欢悦地接受佛法,而且增加了对文句和经义的理解难度。佛教中提倡的梵呗,不同于外道的以歌音说法,尤其是指以婆罗门的“阐陀”来读诵经典。“阐陀”是婆罗门的读诵之法,其读诵方法为“长引其声,手指点空,以为节段,博士先唱,诸人后随”,读诵者将声音拖长,以手指点划音节,众人随博士而后唱。对于多数众生来说,婆罗门的“阐陀”歌咏之声难以听懂,缺乏通俗性的演唱未必能起到化导群生的作用。而以清净心和慈悲心为内核的梵呗,恰恰是以利乐众生、自度度人为宗旨,其本身也是方便度世和修行的方式。梵呗的呗文内容一般脱胎于佛经。在佛教的“十二部经”中,以本生、本事、因缘、譬喻四种最适合一般众生的根机,因而与这四种经相关的呗文广泛流传。还有从十二部经中选取适于歌咏的文辞,编成以韵文为主的诗篇,如《佛所行赞》、《法句经》等。《佛所行赞》是马鸣菩萨采用印度诗体,叙述佛陀生平和教化的史诗。《法句经》是法救尊者集录佛经中佛陀的自说偈而成,该偈颂集平易简洁的行文和妙趣横生的譬喻,蕴含着深厚的教化意义。梵呗在传入中国时,由于中印两国语言和音韵不同,印度的梵呗不能直接为中国所用。南朝宋时,精通梵汉语言的康僧会法师造“泥洹梵呗”,制成哀雅之音,成为后世中国音声之学的模范。东晋道安法师制定僧尼轨范,将梵呗作为佛教法事的一部分内容,天下人都开始效法道安法师制定的“三科”准则,即是在进行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忏法仪式时,以梵唱歌赞作为法事的一部分。因道安法师“集制三科”之功,清净悠扬的梵呗音乐,成为了中国佛教和寺院的一个精神标志和文化符号。最早的中国创制的梵呗,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鱼山梵呗”。据史料中记载,陈思王曹植研读佛经多有体悟,认为佛教是“至道之极宗”,因而想要创作音调婉转的七声歌赞。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时,曹植与侍卫在鱼山游赏,忽然听闻天空中传来清雅哀婉的梵声,听闻良久,深有体悟,于是模仿其音节著《太子颂》,流传为后世的“鱼山梵呗”。曹植创制的“鱼山梵呗”,吸收印度梵歌的特点,结合中国的音声言语进行创作,可谓本土梵呗的创作之滥觞。曹植之后热心于梵呗者,当属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和梁武帝。《出三藏记集》中记载了萧子良撰写的梵呗相关著作,就包含《赞梵呗偈文》《梵呗序》《转读法并释滞》等。梁武帝则在举办“无遮大会”、“盂兰盆会”等佛事活动时,在法事仪轨中加入赞偈、朝暮课诵等,推动了梵呗在本土佛教中的发展。据佛教学者林子青所考,唐代之前流行的梵呗有“如来呗”、“云何呗”、“处世呗”,以及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等。“如来呗”出于《胜鬘经》,包含两首赞偈,分别是“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和“如来色如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如来呗”一般在烧香赞佛时咏唱。“云何呗”出自《涅槃经》,也包含两首赞偈,为“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及“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出自《超日明经》的“处世呗”,呗文为“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一般而言,佛事仪轨中最为流行的梵呗是“六句赞”和“八句赞”。“六句赞”由六句二十九字构成,是流行最广的韵调,戒定真香赞、韦陀赞、伽蓝赞等都属于六句赞。“八句赞”由八句赞词构成,也称为大赞,如药师佛赞、三宝赞等。这两类赞偈都是日常课诵、佛事活动中常用的梵呗。梵呗的传承,一般依靠赞本上记录的法器点板,更重要的则是师徒口口相传的过门、音律等。歌咏梵呗作为一种修行和度人的方便法门,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也是佛法言传身教的一种方式。所谓“一言具众音声海”,通过柔和慈悲的梵唱之音,歌者和听者能在心灵深处达到祥和的共鸣,能够体悟到佛法的微妙清净和广大无碍,进而不断增加智慧和道德修养。和雅悠扬的梵音歌声,源自于佛法中包含的慈悲仁爱、利乐有情、清净欢喜的思想情感。藉由这一传统宗教音乐的艺术功能,佛教梵呗可以为现代人的心灵带来祥和与安宁,使人们在传统的音乐形式中寻找到身心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