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关中地区的姜嫄信仰

2022-05-19

陕西岐山周公庙中的姜嫄殿。资料图片 

史籍记载,姜嫄是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诗·大雅·生民》中记载:姜嫄春日社祭后“履大人迹”怀孕,生下了“弃”,即“后稷”。关于后稷的成长经历,还有一段故事。姜嫄生下后稷之后,发现其长相奇特,“以为不祥”,3次将他抛弃在外,但后稷都得到了各种不可知力量的保护而大难不死。姜嫄很惊奇,“以为神”,遂将他抱回抚养。后稷长大后好农耕,掌握了丰富的耕作技术,教民稼穑,有功于民,得到了尧和舜的重用。后稷死后,后世尊称他为“农神”。后稷的第14代孙周武王姬发灭掉商纣,建立了周王朝,姜嫄也因之成为周人的女祖先。周人为她建祠立庙,祈望她保佑人们婚姻美满、人丁兴旺。姜嫄作为炎帝部落的女子,和黄帝部落首领帝喾联姻,因此姜嫄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老祖母。

早期的姜嫄信仰主要在周人的活动核心区,包括陇东以及陕西的关中地区。随着周人活动区域的扩大,周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把姜嫄信仰带到了封邑,姜嫄崇拜扩展到山东和晋南一带。据史料记载,山西闻喜县的冰池村曾是姜嫄弃后稷之处;山西稷山、闻喜、万荣、运城4县(市)交界处的稷王山顶上,曾有姜嫄庙;山西绛县冷口有“姜嫄娘娘墓”,绛县城南30里庄凤凰山上,有“姜嫄娘娘祠”。《绛县县志》“重修姜祠记”中说:“因后稷之功,追念姜嫄氏之德,久而不忘。”

陕西关中作为周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姜嫄信仰历史最为悠久,范围最为广泛。至今,关中多地仍保留着众多的姜嫄庙和与姜嫄相关的地名,还有许多与姜嫄有关的庙会祭祀。彬县小南门外有履迹坪,相传是姜嫄“履大人迹”的地点。城东泾河对岸山坡上,现存有一直径22米、高18米的圆形封土堆,据说是姜嫄墓。唐末诗僧怀楚《送新平故人》一诗中有“姜嫄庙北与君别”之句,此处的姜嫄庙,就是指彬县的姜嫄庙。咸阳市杨凌区揉谷乡(原属扶风县)南半部的邰城遗址就是周人的发源地,当地至今有姜嫄村,姜嫄村有姜嫄庙。邰城遗址还发现了姜嫄纪念冢和后稷纪念冢。据上世纪50年代考古队在杨凌姜嫄村发现的邰国石碑碑文记载,唐以前姜嫄庙规模巨大,唐时毁于“安史之乱”。此后,姜嫄庙历代屡有重修,现在的庙宇重修于1983年。此外,宝鸡市金台观后殿有姜嫄洞;凤翔县城隍庙专门供有姜嫄像,民众视之为媒神;武功县武功镇有后稷祠、姜嫄墓;岐山县周公庙有姜嫄殿;旬邑县有姜嫄湖;富平县金粟山有建于唐代的高禖祠,所供奉的就是姜嫄。

关中的农村庙会大多以姜嫄为主神,影响较大者有武功县武功镇的姜嫄庙会、咸阳市杨凌区揉谷乡的圣母庙会、岐山县的周公庙会(周公庙虽然以周公为主神,但香火最旺盛的是后院的姜嫄殿)等。

武功镇的姜嫄庙会在每年正月十六和六月初七举行,当地人将其称为“游百病”,认为祭祀后可消灾灭病。庙会期间,十余万男女老幼相拥排队祭祀,各秧歌队、社火队轮番祭祀表演,唱进香歌、陈五谷、焚黄表、读祭文,场面热烈又庄严。

杨凌区揉谷乡姜嫄村的圣母庙会活动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二至二十五举行。活动期间,姜塬村的东堡和西堡都会分别准备精彩的锣鼓秧歌表演,周围的兄弟村也纷纷添彩,据说最热闹的时候庙会上会聚集十几个村庄的百姓。

岐山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15里处,其地古称“卷阿”,周公庙和姜嫄殿、后稷殿连成一体,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到十三举行庙会,其核心内容就是祈子。新中国成立前,每到庙会期间,附近求子的妇女来到殿中,跪在姜嫄像前默诵祈子之愿,然后讨得童鞋一只,泥塑童子一个。归家途中,求子妇女不得与他人说话,否则所求得的子嗣就会跑到别人家里去。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一些旧有风俗已被废除,但庙会期间到姜嫄殿祭拜,表达对姻缘和家人平安的美好祝愿仍然是关中妇女的一大乐事。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