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浓缩的“海天佛国”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开馆。辛永刚摄
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新华社供图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在浙江普陀山正式开馆迎客,这是我国大陆宗教界自办的首个宗教博物馆(台湾于2001年创办了世界宗教博物馆)。当日,馆内一尊采用整块白绿色翡翠雕成、重达800余公斤的十八臂观世音菩萨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普陀山佛教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见证和浓缩了过去,充实和预示了未来,既是观音道场重要的弘法窗口,也将使普陀山佛教历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昙花庵遗址,与多宝塔、普济禅寺、百子堂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相毗邻。博物馆周围树木葱茏,荷花绽放,琳宫辉煌,塔影在望。其外观为仿宋风格,建筑面积为3477平方米,总高10.8米,分上下两层7个展厅,共珍藏精选佛教文物1700余件。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创建缘起
据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介绍,普陀山佛教博物馆的创建历史可谓漫长而曲折。最初,普陀山普济寺设有一间文物陈列室。1962年,普陀山文物馆在普济寺旁的积善堂成立,征集各寺庵文物500多件。“文革”期间,文物馆停办。1979年,舟山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选定普陀山悦岭庵重建文物馆。1985年,由于宗教政策落实,普陀山悦岭庵文物馆交由普陀山佛教协会管理,并更名为普陀山佛教协会文物馆。
“普陀山佛教文化悠久,历史文物众多。原设在悦岭庵的普陀山文物馆收集了全山各寺院所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佛像、经卷,九世班禅赠送的银元宝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赠送的佛教纪念品等。因文物馆地处偏僻,安全隐患多,且当地气候潮湿,所藏文物容易受潮损毁,后来被迫关闭。”道慈法师说,进入新世纪后,慕名前来普陀山的人与日俱增。为了让广大中外信众、游客更好地了解普陀山的佛教历史,2006年,普陀山佛协在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着手建设普陀山佛教博物馆。
2006年9月,舟山市人民政府城乡建设委员会在普陀山召开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讨论会。此次会议对普陀山佛协建设佛教博物馆的规模、总图布置、风格特征以及环境景观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9月,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基本完成主体工程验收。2010年完成内部装修、配套附属项目和悦岭庵文物仓库文物定级以及新馆文物布展等工作。
观音道场重要的弘法窗口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成为观音道场重要的弘法窗口。”道慈法师说,在亚洲佛教信仰圈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菩萨。“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是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使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的中心,使佛教传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至清末,全山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菩萨,可以说是“观音之乡”。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即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的三大香会期,普陀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作为著名的观音道场,普陀山目前已经成为观音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国内外朝圣者络绎不绝。”道慈法师说。
在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开馆之日,一尊重达800多公斤的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供奉在博物馆前厅正中的壁龛中,净高1.58米,厚35厘米。观音像通体由一整块翡翠玉雕成,底座莲花台由紫檀木雕刻而成。观音十八臂各持宝器,晶莹剔透,巧夺天工。“观音像整体造型如法如仪,同时不失观音亲切柔美的独特气质,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观音信仰的群众需求。”道慈法师认为,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将成为普陀山文化的标志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2010年11月,由浙江省舟山市及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牵头,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慈悲自在·遇见观音”特展在普陀山展出,从而让更多大陆观众、信众了解到台湾特有的观音文化。“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为平台,我们将与日本、韩国、缅甸、泰国以及台湾等多国多地进一步加强佛教文化尤其是观音文化交流,展开更深刻而美好的互动。”道慈法师说。
作为我国大陆宗教界自办的首个宗教博物馆,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摸索生存之道、发展之道。道慈法师对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普陀山佛教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博物馆,丰富而厚重。道慈法师说,收藏有千余件珍贵历史文物的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在对社会开放后,还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发展成道德文明教育的基地、传承文化的载体、展示功德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