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跳起羌姆为民众祈福

2022-05-19

蓝天白云轻笼下,日喀则市尼玛山的南麓,那片由佛殿、经堂、祀殿组成的具有浓郁藏族特色又融有汉族风格的重楼叠阁,就是西藏“四大名刹”之一、班禅大师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在扎寺的东侧,有一幢两层的藏式建筑和一个露天舞台,这就是十世班禅大师主持创建的观戏楼了。每年藏历八月的西莫青波节,由扎寺喇嘛表演的以驱鬼逐疫为旨的羌姆,都会吸引几万民众来欣赏演出,一起祈福。

“羌姆是一种宗教舞蹈。”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扎什伦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萨龙·平拉68岁了,谈起扎寺的羌姆,老人充满了骄傲。

羌姆是指藏传佛教的金刚舞。萨龙·平拉告诉记者,扎什伦布寺每年有两次羌姆演出,一次是在藏历的十二月二十九日,叫做“驱鬼节”,由密宗院(阿巴扎仓)的僧人表演,通常表演一天,“以宗教的形式请众神把一年所有的不顺利驱除掉”。还有一次是在藏历八月西莫青波节,称为“跳神节”,由孜南加扎仓学院的僧人表演金刚舞。“一般表演四天。第一天为演练,两天为正式演出,最后一天有牦牛舞、六长寿等神舞。”

“藏历十二月的驱鬼节历史悠久,四世班禅时期建立密宗学院时就有了。之后到五世班禅逐渐扩大,形成现在的规模。八月的跳神节,则是在1844年七世班禅大师建立孜南加扎仓时开始,之后经历八世、九世直到十世班禅,其中的内容逐步丰富起来。”

扎寺的驱鬼节和跳神节,是日喀则地区和周边民众的盛大节日。“每到羌姆表演,不仅周边的民众会赶来看表演,就是很远的地方的人也会特意赶来,藏历十二月的驱鬼节时,正是农牧民冬闲的时候,再加上节日本身的吉祥意味,所以人特别多,有时候能达到五六万人。藏历八月,正是农牧民丰收的季节,人相对较少,但国内外的游客又多起来。有的游客,甚至从国外特意赶来看羌姆表演。”

历史悠久的扎寺羌姆,也曾因历史的原因遭遇禁止。“‘文革’当中没有羌姆表演,一部分能够表演羌姆的老喇嘛、僧人圆寂了。后来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在十世班禅大师的指导和教诲下,羌姆才重新恢复。一些高僧和老喇嘛重新组织起来,继续传承发扬羌姆,一些年轻的喇嘛也不断加入。十世班禅大师在世时,扎寺僧人曾在1987年为他演习过一次。”

2006年5月20日,扎寺羌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国家对扎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们非常感激。”萨龙·平拉真诚地说。他介绍,现在扎寺有两位藏历八月跳神节羌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位93岁,一位78岁。考虑到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无法继续在每年的羌姆表演中发挥导演、表演等作用,萨龙·平拉对记者表示,“2006年扎寺密宗院和孜南加扎仓各报了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去,但只有孜南加扎仓的两位喇嘛获得了认定。但两位老人上了年纪,做羌姆的导演、老师都不可能了,现在每年的羌姆表演,中青年喇嘛是主力。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后,很多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入寺的僧人,现在都是三十岁、四十岁左右,他们做羌姆导演、领经师、演奏乐手、表演者,都非常好,希望将来把他们纳入羌姆传承人队伍中去,把老人们的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萨龙·平拉说,扎寺现在的两位羌姆传承人,每年每人可获得国家补贴5000元。他希望未来扎寺羌姆表演的两个扎仓,每个扎仓能有4位中青年传承人,“希望国家能够认可他们、鼓励他们,给予他们补贴,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建于1447年至1474年间的扎寺,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远不止羌姆。萨龙·平拉告诉记者,2010年,寺院已经将“喀尔”、坛城、唐卡和堆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做了申报。

“喀尔”翻译成汉语是“天歌舞”的意思,是扎寺在迎接班禅以及展佛节等佛教盛大节日时演出的歌舞。“演出内容非常完美,非常有意思。”萨龙·平拉说,这种歌舞是在阿里地区古格王朝时代兴起的,但因为表演规格高,平时演出不多,懂得人也不多,而且对参加演出喇嘛年龄有严格要求,14人的演出,通常都要求是20岁左右的年轻喇嘛,所以“已经快失传了”。2005年十一世班禅坐床10周年时,扎寺喇嘛曾经演出过一次。

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坛城制作“一方面是佛教仪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艺术。”萨龙·平拉介绍,进入密宗院和孜南加扎仓的中青年喇嘛都必须掌握坛城制作技能。扎寺密宗院每年举行6次坛城制作,“元月和三月的时轮金刚,四月大轮金刚,五月密集金刚,七月胜乐金刚,九月大威金刚。”而孜南加扎仓的金刚坛城,“艺术很复杂,更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每年3次坛城仪式,包括元月的十三神大威金刚,四月的喜金刚,九月的大轮金刚。”

“扎寺的唐卡和堆绣是从扎寺建立起就传承下来的。”参观过扎寺的游客,很难不为那里精美的唐卡和堆绣惊叹。讲起扎寺唐卡历史,萨龙·平拉介绍说,扎寺唐卡属于后藏派唐卡——门当派唐卡,扎寺很多工匠和画匠曾参加从五世班禅一直到十世班禅灵塔的绘画。扎寺门当派分新旧两派,旧门当派在扎寺措钦大殿留下了最古老的足迹,而在四世班禅的1660年代,当时有个能工巧匠叫做曲尼加措,能绘画,能木刻,“布达拉宫有的壁画就是他绘画的。”去年,扎寺已经就唐卡和堆绣分别向文物局申报了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们采访的时节,没赶上羌姆表演节日,没能亲眼目睹扎寺羌姆演出的盛况。而喇嘛们只有在节日之前的一段固定时间才训练羌姆,比如驱鬼节羌姆在节日前20天开始学习、练习,而跳神节则在节前一个多月开始练习。不过,在萨龙·平拉的应允下,扎寺负责管理羌姆服装道具的欧珠喇嘛特意为我们打开了仓库,让我们目睹了制作精美的服装、面具和乐器。不大的屋子内,就地搁置的衣柜里是折叠整齐的服装,靠墙立柜里则是羌姆演出中佩戴的冠饰,喇嘛鼓、大法号、金唢呐、大小铜钹等乐器此刻虽然无声,但仍能让人想象鼓号齐鸣时的震撼和庄严。

把服装拿到日光下细瞅,才发现羌姆表演的服装选料很讲究,花纹精致的绸缎划过手指,一抹柔滑。“这些服装很不容易保存,很容易破损。现在绸缎很昂贵,一米大约七八百元,有的甚至一两千元。所以每次置办服装也要一大笔费用。”萨龙·平拉说,自从扎寺羌姆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国家大约3万元资助,“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我们采访时,正是藏历二月下旬,日喀则播种青稞的季节,萨龙·平拉说,欢迎我们藏历八月再来扎寺,“一起看羌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