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大足石刻:生活化民族化世俗化

2022-05-19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的大足县境内,大足蕴含“大丰大足”之意,这里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群开凿于唐,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凿时间较晚的大足石刻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世俗化、生活化和民族化的特点。

我国佛教石窟艺术,有一个从洞窟到摩崖的发展过程。唐以前多洞窟造像,大足石刻则多为摩崖造像。宝顶山石刻开凿于南宋,地理位置上主要集中于形似“u”字形的大佛湾,长达五百米,气势磅礴。在它的东、南、北三面悬崖下,是一幅幅图文并茂的造像图,它们彼此间既相互独立,在佛教教义上又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细细读来,宛若看一卷题材丰富的佛教故事和佛理连环画。南崖沿山壁依势雕刻的《牧牛图》,刻的是描写牧人牧牛的生活,从牛开始时的桀骜不驯、被拿着鞭子驱赶到最后不用缰绳和牧人和平共处,这组画面其实是根据宋人杨次公的“政道牧牛讼”而刻的劝善收心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