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传:昭宣中兴 辅政功臣
2022-05-19
霍光(公元前?-公元前68),字子孟,约生于元光年间,死于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大臣,后又辅佐两代幼主。霍光匡扶汉室,忠心辅佐幼主,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对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对外与匈奴和亲、广扬汉朝天威,20年辅政期间他托起昭宣中兴的局面,安邦兴国,功勋卓越,成为西汉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
霍光是西汉中期著名将领(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其父霍仲孺,曾经在平阳侯曹襄府中做官,与平阳侯的侍女卫少儿(一国之母的二姐)私通生下霍去病,后回到河东(今山县东北)家中娶妻生下了霍光。霍去病在京城担任将领后,才知他的生父是霍仲孺。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二十一岁的霍去病担当骠骑将军的职务率兵出击匈奴,路过河东的时候,拜见了他的父亲,父子相认,霍去病还为他的生父购买了大片田地房产和奴婢。霍去病得胜还京时,就把当时只有十多岁的霍光带到京都长安,先将他安排在自己帐下,后保举他人宫,担任宿卫宫廷的郎官。因为霍光为人正直,办事机灵严谨,深受汉武帝的喜欢。后来逐步被提升为侍中(在内廷侍卫皇帝)。两年后,霍去病死了,他又被汉武帝提拔担任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官员),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不仅经常要跟随武帝驾车外出,回宫时也还要在皇帝的左右侍奉,所谓“出则奉车,人侍左右”。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里,他平时为人忠厚可靠,端正严谨,办事又始终小心谨慎,从来就没有什么闪失。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能在皇帝身边呆二十多年而不出差错,霍光的脑袋就算不是绝顶聪明,也是相当有天资的。因为后期武帝对臣子要求是很严苛的,霍光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操守得到武帝的赏识和信任,可见他是很有智慧和能力的。按照史籍记载,霍光为人沉静详审,资性端正,连长相也是英俊潇洒。他身高七尺三寸约合今天1.7米左右,按当时男子的标准不算太高,但是脸面白净,眉清目秀,还有一副好胡子,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正派、谨慎的君子。在他担任侍中时,能够谨记自己的职责就是侍卫皇帝。据说他每次出宫、下殿时,起止步都有固定的点,有人曾经暗中跟随他,并做出记号,事后再测算距离,竟然丝毫不差,由此可见他办事的周密、审慎,甚至已经苛刻到了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步。但他这些好的品质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在跟随汉武帝时期,因为他谨慎小心、做事持重,所以得到了汉武帝的极大信任。这也是他后来能够成为托孤大臣,辅佐幼主的重要原因。
接受遗诏勤心辅政
汉武帝末年,皇位的继承问题已经成为宫中斗争的中心。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武帝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事件被逼自杀(汉武帝相信神仙,总想长生不老,所以他非常重视巫蛊之术。所谓“蛊”就是把几只毒虫放在一个器皿之中,让它们互相争咬,最后只剩下一个,这一个就是怪物,也就是“蛊”。征和二年,汉武帝生病,水衡都尉江充,趁机离间武帝与太子的关系,说有巫蛊祸害皇帝,卫皇后和太子受到此事牵连。汉武帝在别宫养病期间,想去请安问候皇帝的卫皇后和太子却受到了阻拦。太子刘据很是愤怒抓住江充并把他杀了,于是太子要谋反的谣言,一时间传遍了整个长安城都。形势所迫,太子被逼真的起兵。保皇党与保太子党在长安城中大战五天,结果“死者数万”,太子刘据兵败后自杀)。当时汉武帝还有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是亲兄弟,但是他们平时骄傲蛮横,不遵守礼法,不能被立为太子。可是小儿子弗陵当时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汉武帝很想把小儿子刘弗陵立为太子,但是弗陵年龄较小,而他的母亲却还年轻,武帝唯恐弗陵即帝位后,重演前朝吕后专权的故事,于是就想托付贤臣来辅佐少子弗陵。在武帝看来,能够承担辅佐任务的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他要有很强的执政能力,能够治理好国家,管理好日常政务;他还要有很高的威望,能够凝聚人心统领群臣;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野心,不会对刘家天下构成威胁。这三条缺一不可。在他把手下大臣仔细考察了一遍后,最后选定了二十多年来鞍前马后、不离左右的霍光。善于识人、用人的汉武帝认为霍光忠厚可靠,可以担当此重任。汉武帝想起了古代辅佐年幼成王的故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幼,周公辅佐他治理天下,出现了“民和睦,颂声兴”的“成康之治”)。周公曾背着小成王临朝,会见诸侯继承大统。汉武帝让人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张《周公负箕辅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他是想用图来暗示霍光将来要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来辅佐幼主弗陵。当汉武帝感觉自己去日不多时,又赐弗陵的母亲(即钧弋夫人)一死,以绝母后专权之患。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武帝病危于五柞宫。霍光流着眼泪问他:“皇上如有不测,由哪位皇子继位?”汉武帝说:“朕曾送你一幅画,难道你没明白画中的含意?”随后汉武帝接着说:“立少子,请你要像周公那样辅佐他。”同时,又下诏立弗陵为太子,加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碑为车骑将军,上官粱为左将军,共同接受遗诏来辅佐少主。御史大夫桑弘羊也一起受命。很快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武帝死于五柞宫,终年七十一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碑、左将军上官粱等遵照武帝的遗诏,扶持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昭帝年仅八岁还太小不能管理政务,就由霍光来执管朝政,即“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公元前87年,霍光接受汉武帝遗诏,担负起辅佐幼主、治理国家的重任,责任重大关系社稷,所以他工作更加勤恳谨慎,总害怕有闪失,日日夜夜都呆在宫中,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朝廷的安危。在他辅政的初期,有一天,宫中大臣议事的宫殿中突然发生怪异现象,众大臣都非常惊恐不安,他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就把掌管皇帝印玺的郎官召来,要郎官交出皇帝印玺由自己保管,防止有人盗用它变乱朝政。但是这位执掌印玺的郎官却也忠于职守,不愿把印玺交给霍光。当霍光想要夺取印玺时,这位郎官马上就很愤怒,按着剑柄说,你可以拿走我的头,但是印玺绝对不能交出去!当时霍光虽然碰了钉子,遭到了反对,很生气,但是事后,霍光却对这位郎官忠于职守的精神很钦佩。这样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人,一定是国家需要的人才。霍光非常重视人才,因此,第二天就下令给这个郎官提升两级,并且增加了俸禄,得到了众大臣的赞许。他的这种不计较个人私怨、秉公办事、赏罚分明,一心为朝廷的精神,自然受到朝中众官员的敬佩,他在朝廷中的威望也随之提高。霍光的慧眼使他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在他一心为公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那些热爱工作、甘愿奉献的人才凝聚在他身边。正是由于他能够知人善任,团结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才,这也是他的各项施政措施能够顺利推行的重要原因。
昭帝即位的第二年,辅政大臣、车骑将军金日碑病故。他有两个儿子叫金赏、金建,和汉昭帝经常在一起玩,有时还住在一起,是很熟的好朋友。汉昭帝看他们的父亲死了,因为关系很好就想徇私情,来特别照顾他们一下。昭帝就与霍光商量,金家现在只有两个兄弟,那就都加封他们为侯吧!但是,霍光坚持原则予以反对,因为他认为应该按祖上规矩办事,长子金赏已经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被加封为侯了,那次子金建就不能被加封为侯了。但是年幼的昭帝并没把霍光的话当回事,认为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想要封他们为侯,也就是一句话,因为自己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霍光立即严肃地反驳说,无功者不能被加封为侯,这是高祖皇帝立下的规矩,皇上不应该轻易更改、变动!接着他又陈述了不能封金建为侯的道理,最后终于把汉昭帝说服了。霍光并对昭帝说:“百姓到了现在还在想念着和。是因为他们对待老百姓好。”他乘机教导昭帝要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皇帝,于是,汉昭帝也懂得了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好好地爱护老百姓的道理。
汉昭帝在霍光的辅佐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汉武帝一生,虽然功绩显赫,但是频繁发动战争,用兵过多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通西域,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再加上他的喜欢讲排场,生活奢侈,还迷信神仙,连年大兴土木。许多年来,几乎花光用尽了文帝、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粮食。为了敛钱,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增加税收和捐赋,甚至还卖官爵给有钱的人,而这些人做了官,当然更要变本加厉地搜刮老百姓,若遇到了水灾旱灾,老百姓被逼得无法生活,所以,各地方就有大批农民被迫起来反抗官府朝廷。到了他在位的最后几年,他才决心停止用兵,与民休息,重视发展农业,并且提倡改良农具,改进耕种技术。他还亲自下地,做了耕种的样子,并且命令全国官吏都要鼓励农民增加生产。这样,国内才逐渐稳定下来。汉武帝得病死时,即位的汉昭帝年纪只有八岁。按照汉武帝死前的遗嘱,由大将军霍光来辅助他。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权,在辅佐昭帝期间,帮助汉昭帝继续执行武帝末年“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税收,减少劳役。还采取了许多安抚百姓的措施:要各郡县推荐贤良的人才;要查办失职的官员;还要为受诬陷的人申冤;最重要的是要安抚孤独疾苦的贫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每当春耕时,霍光就派人到各地去查看生产情况,政府把种籽和粮食借给缺粮少籽的贫民。秋天还下诏:“春天借给贫民的种籽、粮食,不再收回了,今年的田租税也一概免了。”昭帝多次下诏削减封建国家的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的田租、口钱和更赋,贫苦百姓看到这样的朝廷诏令后,不禁喜出望外地奔走相告,说:“又一个汉文帝来了。”百姓都知道这一切都是由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佐朝政,使百姓得到的很多实惠,他的声望也随之增高,史称“百姓充实,西夷宾服”。
霍光的另一重要功绩在于“盐铁议”的创举。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闰十二月,霍光就派遣当时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国,察访推举贤良,访问民间疾苦、冤难以及失业的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召开盐铁会议做准备。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于首都长安,霍光将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等人接入京城,由王朝出面召开了一次名为“盐铁议”的大型会议,参加会议有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作为官方的代表,还有各郡国的贤良文学唐生、万生等六十余人作为民间的代表,实际上是最高统治集团与大地主、大商人就盐铁政策进行对话的会议。众所周知,汉武帝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了盐铁官营、酒榷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它的实行,为汉朝政府广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朝廷才能够有了比较雄厚的财力和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这一经济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实施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却剥夺了中小地主和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而“农民重苦,女红再税”的状况,以及“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这样就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必然会导致百姓对朝廷的不满和不信任,加剧了社会矛盾,长期如此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所以,霍光虽然没有亲临会场,参与辩论,但他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的决心是很明确的,因为他看到人民的生活影响政局的稳定,关系到汉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会议围绕坚持还是罢废盐铁官营、均输问题展开的辩论,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对待匈奴和国内的治理等重大问题,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的总评价,也是昭帝实施新的政策前的一次大讨论。会议的主题是研讨汉武帝以来,盐铁专卖政策的利弊得失,实质上是想要通过沟通公私的分歧,来缓和社会矛盾。因为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施,直接损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贤良、文学大声疾呼,要求改变这一政策;而代表当时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以这一政策给汉朝带来强盛为理由,坚决反对改变这一政策。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围绕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与桑弘羊等人展开了斗争。在讨论中,涉及范围之广又远远超越了这个主题,就社会存在着的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这个会议是霍光辅政后的一次大型国家议政会议,是霍光施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霍光的领导与指示下会议进行了半年之久。会议的内容,最后由桓宽以会议纪要的问答形式,整理成《盐铁论》六十卷,这部丰富的会议纪要,至今仍然是研究西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经过朝廷中有几个大臣就把霍光看作眼中钉,非把他除去不可。这场讨论,汉昭帝于是年七月,下诏“罢榷酤”和取消“令民共出马”的规定。废除了盐铁官营、均输等政策。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整了阶级关系,从而使汉朝的经济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虽然他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实际上达到了维护人民利益、安抚百姓、稳定社会的良好效果。“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使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这是班同在《汉书》中对当时情况的评价,由此也可证明罢废盐铁官营的必要。
汉昭帝在位13年,由于霍光的辅佐,对内轻徭簿赋、与民休息,经济继续发展,国内富足民生国力逐渐恢复充实,体现了他关注民生、重视百姓的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对外也重新恢复了与匈奴的和亲关系使“四夷宾服”,为国家减少了战乱。这些措施对于稳定武帝后期以来动荡不安的局势,恢复社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为汉朝的巩固,为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都奠定了一定基础。昭帝死后,汉朝的政局曾一度发生混乱,但南于它的政治基础比较稳固,政局在短暂的混乱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
粉碎政变巩固政权
争权夺利的斗争本来就是封建宫廷中的一个顽症。霍光掌管大权,必然招来其他也想掌权人的怨恨,加上霍光平时坚持制度和原则,办事又严谨认真,这就更让一些人感到霍光处处碍手碍脚,使他们不能为所欲为,是他们争夺权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接连不断,使霍光应接不暇。朝廷中有几个大臣就把霍光看作眼中钉,非把他除去不可。想与霍光争权的第一个人就是辅政大臣左将军上官桀。他和霍光本是儿女亲家,他的儿子上官安的妻子就是霍光的大女儿。上官桀的孙女(即霍光的外孙女)和汉昭帝年龄相当,为了跟霍光争夺权力,七官桀想把孙女儿嫁给昭帝,将来可立为皇后,使他成为皇亲圉戚。上官桀父子与霍光商量此事,霍光秉公办事,不同意他们的想法,于是说,你的孙女儿也就是我的外孙女,现在太小才六岁,还没到结婚年龄就送进宫中去,这样做不合适,朝中官员会有议论的,说咱们谋私利,徇私情。霍光这种一心为朝廷的作法,本是辅政大臣应有的品德,但是,上官桀父子却为此事怨恨霍光。上官桀父子碰了霍光的钉子后并不死心,想办法另找门路,一心要把几岁的小女孩送进宫中去。他们知道汉昭帝从小就失去母亲(被武帝赐死),由姐姐长公主照顾,所以一直很听长公主的话。于是他们就托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去求长公主出面周旋。长公主听了丁外人的话就同意了,因为昭帝当时只是一个小孩,长公主同意了,他也就同意。这样上官桀的孙女儿就顺利地进宫为婕妤了,只几个月时问又被立为皇后。从此,上官桀父子成了皇亲国戚,在朝廷的地位更加尊贵显盛了。他们非常感激长公主和丁外人的帮助,于是就想通过请求给丁外人封侯,来报答他们。
这很明显就是想牺牲朝廷的利益来给自己作人情,而且这样封侯又不符合汉朝的制度。当他们与霍光商谈此事时,霍光拒绝了他们,仍然坚持“无功不得封侯”的原则。霍光坦率地对告诉他们说:“汉高祖在世时立下的规矩就是,‘无功不得封侯’,现在丁外人没有为朝廷立什么功,你们要封他为侯,又不能拿出为他求封的理由,这怎么能行呢?”无论上官桀父子怎么说,霍光就是不同意。上官桀没有办法,不得不降低要求说:“那就封丁外人为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官员)总可以了吧!”霍光又不顾情面断然地回绝说:“那也不行,因为丁外人在朝廷里声名狼藉,什么官爵都不能封,请你以后不要再提了。”上官桀父子在霍光那儿碰了几次壁,又气愤又羞愧,就跑到长公主和丁外人那儿添油加醋地说了一气,使长公主和丁外人也对霍光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拔除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想办法排挤霍光。上官桀父子和长公主等人暗地里联络朝中反对霍光的力量。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的桑弘羊,凭借在汉武帝时期,曾建议创立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制度,支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加上他又善于理财,多次给国家开辟财源,他就以为朝廷立过大功为资本,总想为子孙在朝廷里谋求一官半职。霍光对桑弘羊的请求同样也是不予答应,并告诉他说,朝廷赏赐你,是因为你有功劳,但是你的子弟要想做官,他们就必须凭着自己的本事才行,而不能依靠你的功劳做官。霍光这种敢于蔑视权贵不徇私情的做法,不仅能够防止这些贵族和功臣的私欲膨胀,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朝廷的腐败和堕落。有利于统治的公平和清廉,本来是有利于朝廷和百姓的。但是,晚年的桑弘羊居功自傲,不甘居于霍光之下,且和霍光已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现在又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提出的非分要求被霍光拒绝后,气愤不已,认为霍光是有意刁难,很怨恨霍光。霍光一下子成了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下决心要打倒霍光,夺取大权。汉昭帝的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因为没有当上皇帝,心里老是怨恨不已,还迁怒于霍光,当然也想把辅政大臣霍光打倒。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能够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按照上官桀的计划,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到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刘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就这样反对霍光的势力和燕王刘旦相勾结,密谋策划先挤垮霍光,再废昭帝拥立燕王为帝。燕王刘旦恨不得马上当皇帝,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并将夺取帝位的赌注押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还催促上官桀等人早点想办法动手。他们想方设法要陷害霍光,总是在不停地窥测动静,以便寻找机会趁早下手。
昭帝始元七年(前80年),汉昭帝十四岁那年,有一次,霍光检阅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还把一名校尉调到他的大将军府里。上官桀他们就抓住这两件事,采用“清君侧”的故伎,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个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给汉昭帝。那封信上大意说:大将军霍光检阅羽林军的时候,坐的车马跟皇上坐的一样。他还自作主张,调用校尉。这里面一定有阴谋。京都附近道路都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19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想要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叛乱,愿意离开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来保卫皇上,免得坏人作乱。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下台,从而废掉汉昭帝。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却被汉昭帝扣押在那里,把它搁在一边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经知道了上官桀的举动,就在张贴着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敢去朝见昭帝。汉昭帝在朝廷中没看见霍光,就向朝臣询问,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入朝,霍光一进去,就脱下帽子,伏在地上叩头请罪:“臣罪该万死!请皇上发落。”汉昭帝弗陵果断地说:“大将军不必紧张,尽管戴好帽子,快请起来。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是有人存心陷害你。”霍光磕了个头,又惊又喜地问:“陛下是怎么知道的?”汉昭帝说:“这不是很清楚吗?大将军检阅羽林军是在长安附近,调用校尉还是最近的事,一共还不到十天。燕王远在北方,怎么能知道这些事?就算是知道了,马上写奏章送来,也来不及赶到这儿。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再说,大将军如果你真的要叛乱,也用不着靠调一个校尉如此大动干戈。这明明就是有人想陷害大将军,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十四岁的昭帝一语揭穿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所有在朝大臣都对昭帝如此聪明、善断表示惊叹和佩服。汉昭帝把脸一沉,对大臣们说:“你们要把那个送假奏章的人抓来查问。”上官桀害怕昭帝追查得紧,他们的阴谋将要败露,就对汉昭帝说:“陛下就不必再追究这样的小事情了。”从这时起,汉昭帝就对上官桀这一伙人起了疑心,但他们还是没有收手,经常在刘弗陵跟前说霍光的坏话。刘弗陵已经不信他们所说的话,于是警告他们:“大将军是先帝临终前托付的忠臣,他辅佐朕治理国家,做了很多事情,天下百姓有目共睹,以后如果有人再毁谤他,朕一定从严处罚,绝不宽恕。”可见,刘弗陵年龄虽然小,但是却知人善用。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失去了昭帝的信任,就决定干脆誓死一拼,从阴谋走向阳谋,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由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他们布置好埋伏,准备在霍光赴宴的时候刺死他,又派人通知燕王刘旦,叫他到京师来。上官桀还打算在杀了霍光之后,再废除汉昭帝。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之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议大夫杜延年,于是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被昭帝、霍光掌握了,所以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统统逮捕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得到消息,自知不能被赦免,先后自杀身亡。一生严谨、公正的霍光在朝廷安危的关键时刻,冷静、果断地帮助昭帝粉碎了政变,保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霍光的辅政地位也得到了稳固和加强。十二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很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没有被废黜。
拥废新帝一心为国
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仅有二卜一岁的汉昭帝就害病死了。那一年,上官皇后也才只有十几岁,还没有生孩子。汉昭帝的其他后宫,也没有生过儿女。那么,又该让谁来继承皇位呢?这是霍光等公卿大臣面临的困难问题,也是关系朝局稳定的关键问题。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还活着。大臣们主张立刘胥做皇帝。大将军、大司马霍光不同意,因为刘胥这个人太荒唐,不是做皇帝的材料,他行事不检点,有失皇家体统。汉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欢他,而且也不放心刘胥。霍光看到有个郎官的信说:“立皇帝不一定考虑辈分的大小,主要看他合不合适,只要合适,哪怕立晚一辈的也应该是可以。”霍光同意,就把这封信转交给丞相杨敞,请大臣们讨论。经过商议最后的结果,大家都主张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让他来继承帝位。于是,霍光就以上官皇后的名义下了诏书,派少府乐成、总正刘德、长史丙吉等去迎接昌邑王,请他到长安来即位。
但是当时霍光并不了解,昌邑王刘贺,也是个浪荡子弟,荒淫无度。在为汉武帝治丧的时候,他竟然还敢带着随从去打猎。因为按着当时有关规定,这是极其严重的罪过。他手下有个叫王吉的中尉,因为这件事,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虽然他赏给王吉五石酒币五百斤牛肉,表示一定要。但是事过之后他还是老样子,总也改不了,仍然和以前一样放纵。昌邑王手下有个叫龚遂的郎中令,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也曾多次苫苦地规劝他要守规矩懂礼仪。当他听得不耐烦了,就双手捂着耳朵朝外跑。他一边跑,一边还嬉皮笑脸地说:“郎中令真会羞人啊!”后来,龚遂征得昌邑王的同意,专门挑选了十几个读书人去伺候他,向他讲解各种礼仪。但是还没过几天的工夫,他就把这些人轰走了。乐成、刘德、丙古等人正赶上是在半夜,来到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昌邑王刘贺当听说要立自己为皇帝时,急忙命人点起灯火,用来照着看诏书。第二天,他喜不自胜,都等不及收拾齐备行装,就慌里慌张地带着随从出发了。他的车马,一刻不停,刚刚半天的工夫,就跑了一百二十五里。侍从们在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连马也累死了许多匹。王吉急忙告诫他说:“大王到长安去为皇上主持丧事,应该日夜悲哀哭泣,绝不能再出什么差错。天下人都知道大将军仁慈宽厚、足智多谋。如今大将军请大王去即位,大王就应该敬重大将军,一切都应该听从大将军的安排。希望大王处处留心,别忘了臣下的这番话。”可是,昌邑王刘贺,根本没放在心上,却把王吉的话当成耳旁风。他来到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听说当地从南方引来一种长鸣鸡,打鸣的声音又长又好听,就让侍从给他买了几只带着。到了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他还指使家奴抢了几个漂亮的乡下姑娘,藏在装衣服的车厢里,供自己在路上寻欢作乐。所以,当地的老百姓都咒骂他。吕邑王来到霸上的时候,霍光早已派人在那里等候着。他坐上只有皇帝才能乘坐的黄伞车,高兴得手舞足蹈。快到长安东郭门的时候,龚遂对他说:“按照礼节的规矩,奔丧的人看见了国都,都必须哭泣着表示悲哀。”吕邑王却以嗓子疼为借口,说不能哭。一直来到未央宫的东门外,他才装模作样地哭起来。
这些情况,霍光和大臣们自然都不知道。他们把昌邑王刘贺接到皇宫里,先让他参见上官皇后,然后请上官皇后下诏书,立他做太子。等汉昭帝出殡后,霍光和大臣们再请上官皇后出面,把皇帝的玺印交给皇太子刘贺,让他即位做皇帝。十几岁的上官皇后,算是新皇帝的母亲,被尊为皇太后。
昌邑王做了皇帝,却毫无做皇帝的样子。每天从早到晚,他不仅不同霍光和大臣们商议国家大事,反而把从昌邑带来的那些打鼓的、唱曲的、斗狗的、耍把戏的都弄到皇宫里来,叫他们陪着自己玩儿,随意赏给他们钱财。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晋爵,任其胡作非为。在居丧期间,宫里不允许吃肉,他却偷偷地派人到宫外去买鸡、买猪,拿回来宰了大吃大喝。他闲着没事儿,甚至还跑到汉昭帝的后宫里去奸污宫女。龚遂眼瞧着昌邑王越来越不像样子,就劝告他说:“如果陛下老是听信那些简直就像苍蝇屎一样小人的话,将来一定会遭殃的。陛下应该重用先帝的大臣和他们的子孙,把从昌邑带来那些小人都发送回去。我也是从昌邑来的,请先从我开始吧!”但是,昌邑王傲慢无比,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皇帝,天老大我老二,无人能管他。你们竟然还敢教训我。因此,他根本就听不进龚遂的话。史书上有记载:昌邑王刘贺,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带着二百多人进京即位后,跟这帮人天天饮酒作乐,淫戏无度,即位刚二十七天内,就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日益骄横,荒淫无道,失帝王礼仪,我行我素,对大臣进谏不闻不问。汉室皇宫被他闹得乌烟瘴气。
霍光没有想到自己拥立了这么一个浪荡皇帝,犯了一个如此大的错误,真是又气愤又后悔。看到皇帝的这些荒唐行为,感觉对不起汉武帝。并且认为事态严重,如果不及早处置,可能会将汉家天下断送在刘贺的手里。霍光不敢声张,悄悄地把他的心腹大司农田延年找来,问他应该怎么办。田延年说:“大将军认为这个人不能做皇帝,为什么不禀告皇太后把他废掉,再挑选一个贤明的人呢?”霍光说:“我也想这么着,但不知道古时候有没有这种先例?”田延年说:“怎么没有呢?殷朝时有个国相叫伊尹的(伊尹是重臣,受先王嘱托辅佐几朝后王。太甲当政时荒淫无道,伊尹将太甲放逐出京,待到3年后太甲悔过,才接回复位,伊尹是一个敢于逾越常规但骨子里忠心耿耿的人物),曾经废黜了昏君太甲,使国家得到了安定,后世人都说他是忠臣。大将军要是这么做,也就成了汉朝的伊尹了。”霍光又去跟已经升任车骑将军的张安世商量,张安世也同意废黜昌邑王。于是,霍光又派田延年去报知丞相杨敞。但杨敞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当他听说要废掉新立的皇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嘴里不置可否。他的夫人趁田延年出去更衣的时候,急忙对丈夫说:“这是国家大事,如今大将军都已做出了决定,还派大司农来通知您,您如果不痛痛快快地答应,跟大将军同心合力,还会有好结果吗?”等田延年回到屋里,杨敞夫人抢先对田延年说:“一切遵从大将军的命令!”
在昌邑王即位的第二十七天,霍光把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文武百官召集到未央宫,举行会议,跟他们一块商议废除昌邑王的事。霍光开门见山地问道:“昌邑王昏庸无道,恐怕要危害国家社稷,你们说应该怎么办呢?”群臣见霍光不称刘贺为皇帝而称昌邑王,感到意外,一个个都吓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因为废立之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敢发言。田延年看这种情况,不由得站起身来,假意斥责霍光,手按着剑柄严词厉色说:“是因为大将军忠厚贤明,能够安定刘家的天下,能使汉朝长治久安,先帝才把天下托付给大将军。如果汉朝的天下被昌邑王断送掉,大将军死后难道还有脸面到地下去见先帝吗。今天大将军做出的决定,绝容不得半点迟疑,谁要是不响应,我马上砍了他的脑袋!”霍光说,被责怪是应该的,是他的错。群臣听了,全趴在地上磕头,齐声说:“我们一定遵从大将军的命令!”都同意由霍光主持,废除刘贺,另选贤明之主。于是,霍光联合杜延年、杨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写了一封奏章,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请大臣们在上面一一签名。上奏当时主持汉室的十几岁的上官太后,霍光和大臣们准备好了,就派人去请上官太后,向她说明情况。上官太后来到未央宫,马上吩咐武士们守住宫门,并且不准昌邑王带来的那一批官员人宫。过了一会儿,上官太后又下了一道诏令,请卫士带昌邑王上殿。昌邑王进来后,只见禁卫军的武士们,威风凛凛地排列在大殿下面的台阶上;上官皇太后穿着华贵的服装,端端正正地坐在大殿正中;在上官太后身边,还站着几百名手里也都拿着武器的侍从。文武百官鱼贯而入,分列在大殿两侧,一个个都绷着脸,严肃而紧张。昌邑王一见这阵势,被吓得两腿直发软,慌忙跪在上官太后面前,只能听从她的吩咐。这时候,霍光便让尚书令打开奏章宣读起来。上官太后马上批准了这封奏章,宣布废黜昌邑王。事后,霍光还亲自把昌邑王送到昌邑邸,对他说:“大王自绝于天下,臣下也是没有办法。臣下宁可对不起大王,也不能对不起国家。从今天起,臣下就不能再服侍大王了,请大王多多保重!”就这样,昌邑王刘贺仅仅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又被赶回封地昌邑。除了王吉和龚遂因时常规劝昌邑王而保留了性命外,刘贺从昌邑带去的那二百多个亲信,全被拉到大街上斩首示众。罪名是不能辅佐君王,将皇帝引向歧途。
而封建朝廷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昌邑王被废掉了,又怎么才能选择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呢?忠心辅政的霍光,为此日夜焦急不安。光禄大夫丙吉上书给霍光,推荐汉武帝与卫皇后的曾孙刘询,说这位皇曾孙有德有才,可接回宫中继承皇位。霍光和大臣们商量后,禀报皇太后,将汉武帝刘询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立十八岁的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汉宣帝〔宣帝,名刘询,本名病己,字次卿(公元前91年-前49年),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他出生才几个月,却赶上刘据因巫蛊事件而自杀,他的父母惨遭杀害,襁褓之中的刘询也被收入狱中。幸亏当时的一位小官员丙吉,暗中派狱中两个女犯人给他喂奶,才保住了刘询的一条命。后遇到朝廷的大赦,被削籍为平民,被祖母史家收养。他年少孤苦,在家臣的抚养下逐渐长大,因他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聪明贤德,通晓经书,而且喜欢法家思想,留心风土人情,所以颇有几分政治家的才干。〕霍光作为辅命大臣,在处理朝廷废立君主的大事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稳定了国家的大局。宣帝即位后对霍光又进行了嘉奖。霍光依然忠心耿耿地辅佐年轻的宣帝,教他如何才能做一个贤明的君主。霍光辅佐刘询六年,刘询在位十八年,独立执政后,对外抗击匈奴,连连得胜,对内政绩累累,颇受史家称道,可见霍光之为的确有胆有识。汉宣帝在他的辅佐下,继续遵照“与民休息”的方针来制定政策,处理国事,使西汉王朝继文景之治之后,又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昭宣中兴”。这和霍光从汉武帝末年到昭、宣两朝辅政二十余年的功绩是密不可分的。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三朝元老霍光病逝。他受到与近五十年前其兄霍去病去世时一样的厚葬,被破格允许使用金缕玉衣。作为功臣之首,他的画像被挂在麒麟阁的显要位置。汉宣帝和太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丧礼,并用极其隆重的礼仪,把这位忠心辅政、安定社稷的重臣埋葬在茂陵汉武帝陵墓的旁边,以示对他的尊宠。如果说汉武帝算一代伟帝的话,文臣霍光当然应该是当时朝廷的重要人物了。
霍光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手腕,在军事上霍光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只是很多人不了解。有人说他没打过仗自然没有战功,这是不公正的说法,因为当时的执政者昭帝年幼,霍光实际上就等于是在代行皇帝之职,有点像摄政王,而不是将领。就好比汉武帝和卫、霍不能互相替代一样。就算霍光本人想去西陲征伐,条件也不允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霍光在汉昭帝死后的立、废、再立皇帝的壮举,是他政治生涯中一幅浓墨重彩的重要画卷。新皇帝的确立是当时安定全国的需要,然而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则义是直接关系到汉朝是否能长治久安的问题。霍光不仅要考虑到前者,更要考虑后者。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而长大后,我们才会猛然发现,改起一些错误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有时候,改正错误的高昂成本,很令人生畏。并且,一般意义上说,所犯的错误越大,对改正错误的心理障碍就越大。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霍光却有很大的勇气来否定自己,能做到实事求是,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难能可贵,真的很是令人佩服。他宁愿担负所谓擅自废立的恶名,这样高昂的代价,也不愿使汉家王朝倾覆。这表明他对汉室的忠诚,也是对国家的高度负责。事实也证明,霍光选择了汉宣帝,才使得汉朝能够保持了兴旺的局面,后继有人。
历史上的废立之事大多是因为掌权者的私心和野心造成的,而像霍光这样恪守信念,为国家考虑的人物却是非常少见的,像霍光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个忠心、谨慎的稀有珍品了,正是因为稀少才更加珍贵。历史上辅佐君王留下千古美名的,无人超过周公和霍光。成就他们美名的就一个字:忠。因为他们手掌大权,却无反意,从来不曾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武帝不愧是一代明君雄主,眼光很准,霍光也能够不负重托,始终保持着一个正面形象,是难能可贵的。霍光绝对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每走一步,他都将自己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不越半步,但也不退半步。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但不是自己本分的事,他坚决不会参与。同样地辅政,霍光与有明显的区别,霍光守成而王莽篡位,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并不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自的背景影响和制约。昭帝死后,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霍光实际上就是在行使皇帝的权力。如果他有非分之想,汉家天下不说唾手可得,至少是很容易的。但他没有这样做。
一代帝师身后凄凉
霍光就是这样一位有大恩于皇室,有大功于王朝的重量级人物,但在去世不久,夫人毒杀宣帝许皇后的事被揭发,宣帝削夺霍家权力。死后两年,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七月,霍氏密议谋反,谋划废宜帝立自家人,结果阴谋败露,被宣帝灭三族。整个家族遭遇灭顶之灾:夫人被“弃世”,儿子遭腰斩,贵为皇后的女儿被逼自杀,受霍氏家族株连的数十家皆被杀,即使和霍氏有些交情的人都因此而免官。富贵至极的霍氏家族覆灭了。霍家的命运再一次印证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霍家显贵如果从元狩四年霍去病始封侯算起,到汉宣帝地节四年霍氏灭门,前后不过53年。是什么原因让霍家遭遇如此大劫?问题是在哪儿呢?出在他的家族宣帝即位后对霍光又进行了嘉奖。霍光依然忠心耿耿地辅佐年轻的宣帝,教他如何才能做——个贤明的君主,继续履行他作为好老师的职责。内部,出在他自己身上。同历史上任何有作为的政治家一样,霍光也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摆脱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缚,也摆脱不了身为将相,子弟封侯的腐朽传统。在他在位时,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显贵,霍氏势力也已“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霍光历仕三朝,权力过大,整个家族的欲望也跟着膨胀起来。到宣帝时,霍家权势,如日中天,这种情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甚至做了第一夫人——皇后。上官女是霍光的外孙女是太皇太后。霍光的长子霍禹,封博陵侯,右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霍光的侄孙霍山,封乐平侯、守奉车都尉领尚书事(相当于皇宫机要秘书长)。霍光的侄孙霍云,封冠阳侯、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部队副司令官)。霍光的长女婿邓光汉,长乐卫尉(相当于长乐宫防卫司令官)。霍光的次女婿任胜,诸吏中郎将羽林监(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部队司令官)。霍光的三女婿赵平,散骑常侍将屯兵(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队训练司令)。霍光的四女婿范明友,封平陵侯,度辽将军未央卫尉(相当于现在的北方军区司令官兼未央宫防卫司令)。霍光的侄女婿张朔,给事中光禄大夫(相当于皇宫机要秘书)。这些官职有多少是皇上赏赐的?有多少是霍光本人提拔的?又有多少是同僚们为讨好霍光而推荐的?现已不得而知。在这些人中,有多少是胜任其职,并且忠于职守的?有多少不是忠于职守的?也不得而知。但是,其整个家族荒淫无度,横行不法,却是记录在案,成为霍氏遭遇灭顶之灾的祸根。
霍氏之祸,也集中反映了皇权与权臣的矛盾,而皇权与权臣的矛盾,始终是专制制度下反复出现、不绝如缕的问题。说:“霍光辅佐汉室,可谓忠心耿耿。但是死后却不能保全他的宗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霍光掌握朝中的大权时间太长了,不知道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又在朝廷上下安置了自己太多的亲信,这样对上使最高统治者感到危机重重,在下又和底下的人结怨很深,上下都不讨好,危险就在身边啊。霍光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保全自身,但是他的后世子孙仍然不知道收敛,所以遭到祸患是很自然的事情。”
霍光执掌汉朝政权前后达30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且又果敢善断,知人善用,的确是一位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由此可见他的政治胆略;他改变武帝横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与民休息,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这也说明他以国家为重,以民生为本的治国思想。他与匈奴恢复和亲,不仅减少战乱,而且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和平共处,有利于多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团结互利、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是与汉武帝所创立的业绩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汉武帝时期奠定的基础,霍光在政治经济上都很难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否认他的才略和努力。虽然他有一些缺点如对家人要求不严,但是也不能掩盖他的伟大的功绩和卓越的才能,他不愧为一代帝师。
参考文献:
《汉书·霍光金日口传》
《武王子传》
《霍光列传》
《三晋历史人物霍光》(作者:易王山)
霍光是西汉中期著名将领(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其父霍仲孺,曾经在平阳侯曹襄府中做官,与平阳侯的侍女卫少儿(一国之母的二姐)私通生下霍去病,后回到河东(今山县东北)家中娶妻生下了霍光。霍去病在京城担任将领后,才知他的生父是霍仲孺。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二十一岁的霍去病担当骠骑将军的职务率兵出击匈奴,路过河东的时候,拜见了他的父亲,父子相认,霍去病还为他的生父购买了大片田地房产和奴婢。霍去病得胜还京时,就把当时只有十多岁的霍光带到京都长安,先将他安排在自己帐下,后保举他人宫,担任宿卫宫廷的郎官。因为霍光为人正直,办事机灵严谨,深受汉武帝的喜欢。后来逐步被提升为侍中(在内廷侍卫皇帝)。两年后,霍去病死了,他又被汉武帝提拔担任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官员),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不仅经常要跟随武帝驾车外出,回宫时也还要在皇帝的左右侍奉,所谓“出则奉车,人侍左右”。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里,他平时为人忠厚可靠,端正严谨,办事又始终小心谨慎,从来就没有什么闪失。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能在皇帝身边呆二十多年而不出差错,霍光的脑袋就算不是绝顶聪明,也是相当有天资的。因为后期武帝对臣子要求是很严苛的,霍光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操守得到武帝的赏识和信任,可见他是很有智慧和能力的。按照史籍记载,霍光为人沉静详审,资性端正,连长相也是英俊潇洒。他身高七尺三寸约合今天1.7米左右,按当时男子的标准不算太高,但是脸面白净,眉清目秀,还有一副好胡子,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正派、谨慎的君子。在他担任侍中时,能够谨记自己的职责就是侍卫皇帝。据说他每次出宫、下殿时,起止步都有固定的点,有人曾经暗中跟随他,并做出记号,事后再测算距离,竟然丝毫不差,由此可见他办事的周密、审慎,甚至已经苛刻到了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步。但他这些好的品质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在跟随汉武帝时期,因为他谨慎小心、做事持重,所以得到了汉武帝的极大信任。这也是他后来能够成为托孤大臣,辅佐幼主的重要原因。
接受遗诏勤心辅政
汉武帝末年,皇位的继承问题已经成为宫中斗争的中心。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武帝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事件被逼自杀(汉武帝相信神仙,总想长生不老,所以他非常重视巫蛊之术。所谓“蛊”就是把几只毒虫放在一个器皿之中,让它们互相争咬,最后只剩下一个,这一个就是怪物,也就是“蛊”。征和二年,汉武帝生病,水衡都尉江充,趁机离间武帝与太子的关系,说有巫蛊祸害皇帝,卫皇后和太子受到此事牵连。汉武帝在别宫养病期间,想去请安问候皇帝的卫皇后和太子却受到了阻拦。太子刘据很是愤怒抓住江充并把他杀了,于是太子要谋反的谣言,一时间传遍了整个长安城都。形势所迫,太子被逼真的起兵。保皇党与保太子党在长安城中大战五天,结果“死者数万”,太子刘据兵败后自杀)。当时汉武帝还有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是亲兄弟,但是他们平时骄傲蛮横,不遵守礼法,不能被立为太子。可是小儿子弗陵当时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汉武帝很想把小儿子刘弗陵立为太子,但是弗陵年龄较小,而他的母亲却还年轻,武帝唯恐弗陵即帝位后,重演前朝吕后专权的故事,于是就想托付贤臣来辅佐少子弗陵。在武帝看来,能够承担辅佐任务的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他要有很强的执政能力,能够治理好国家,管理好日常政务;他还要有很高的威望,能够凝聚人心统领群臣;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野心,不会对刘家天下构成威胁。这三条缺一不可。在他把手下大臣仔细考察了一遍后,最后选定了二十多年来鞍前马后、不离左右的霍光。善于识人、用人的汉武帝认为霍光忠厚可靠,可以担当此重任。汉武帝想起了古代辅佐年幼成王的故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幼,周公辅佐他治理天下,出现了“民和睦,颂声兴”的“成康之治”)。周公曾背着小成王临朝,会见诸侯继承大统。汉武帝让人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张《周公负箕辅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他是想用图来暗示霍光将来要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来辅佐幼主弗陵。当汉武帝感觉自己去日不多时,又赐弗陵的母亲(即钧弋夫人)一死,以绝母后专权之患。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武帝病危于五柞宫。霍光流着眼泪问他:“皇上如有不测,由哪位皇子继位?”汉武帝说:“朕曾送你一幅画,难道你没明白画中的含意?”随后汉武帝接着说:“立少子,请你要像周公那样辅佐他。”同时,又下诏立弗陵为太子,加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碑为车骑将军,上官粱为左将军,共同接受遗诏来辅佐少主。御史大夫桑弘羊也一起受命。很快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武帝死于五柞宫,终年七十一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碑、左将军上官粱等遵照武帝的遗诏,扶持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昭帝年仅八岁还太小不能管理政务,就由霍光来执管朝政,即“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公元前87年,霍光接受汉武帝遗诏,担负起辅佐幼主、治理国家的重任,责任重大关系社稷,所以他工作更加勤恳谨慎,总害怕有闪失,日日夜夜都呆在宫中,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朝廷的安危。在他辅政的初期,有一天,宫中大臣议事的宫殿中突然发生怪异现象,众大臣都非常惊恐不安,他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就把掌管皇帝印玺的郎官召来,要郎官交出皇帝印玺由自己保管,防止有人盗用它变乱朝政。但是这位执掌印玺的郎官却也忠于职守,不愿把印玺交给霍光。当霍光想要夺取印玺时,这位郎官马上就很愤怒,按着剑柄说,你可以拿走我的头,但是印玺绝对不能交出去!当时霍光虽然碰了钉子,遭到了反对,很生气,但是事后,霍光却对这位郎官忠于职守的精神很钦佩。这样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人,一定是国家需要的人才。霍光非常重视人才,因此,第二天就下令给这个郎官提升两级,并且增加了俸禄,得到了众大臣的赞许。他的这种不计较个人私怨、秉公办事、赏罚分明,一心为朝廷的精神,自然受到朝中众官员的敬佩,他在朝廷中的威望也随之提高。霍光的慧眼使他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在他一心为公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那些热爱工作、甘愿奉献的人才凝聚在他身边。正是由于他能够知人善任,团结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才,这也是他的各项施政措施能够顺利推行的重要原因。
昭帝即位的第二年,辅政大臣、车骑将军金日碑病故。他有两个儿子叫金赏、金建,和汉昭帝经常在一起玩,有时还住在一起,是很熟的好朋友。汉昭帝看他们的父亲死了,因为关系很好就想徇私情,来特别照顾他们一下。昭帝就与霍光商量,金家现在只有两个兄弟,那就都加封他们为侯吧!但是,霍光坚持原则予以反对,因为他认为应该按祖上规矩办事,长子金赏已经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被加封为侯了,那次子金建就不能被加封为侯了。但是年幼的昭帝并没把霍光的话当回事,认为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想要封他们为侯,也就是一句话,因为自己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霍光立即严肃地反驳说,无功者不能被加封为侯,这是高祖皇帝立下的规矩,皇上不应该轻易更改、变动!接着他又陈述了不能封金建为侯的道理,最后终于把汉昭帝说服了。霍光并对昭帝说:“百姓到了现在还在想念着和。是因为他们对待老百姓好。”他乘机教导昭帝要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皇帝,于是,汉昭帝也懂得了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好好地爱护老百姓的道理。
汉昭帝在霍光的辅佐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汉武帝一生,虽然功绩显赫,但是频繁发动战争,用兵过多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通西域,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再加上他的喜欢讲排场,生活奢侈,还迷信神仙,连年大兴土木。许多年来,几乎花光用尽了文帝、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粮食。为了敛钱,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增加税收和捐赋,甚至还卖官爵给有钱的人,而这些人做了官,当然更要变本加厉地搜刮老百姓,若遇到了水灾旱灾,老百姓被逼得无法生活,所以,各地方就有大批农民被迫起来反抗官府朝廷。到了他在位的最后几年,他才决心停止用兵,与民休息,重视发展农业,并且提倡改良农具,改进耕种技术。他还亲自下地,做了耕种的样子,并且命令全国官吏都要鼓励农民增加生产。这样,国内才逐渐稳定下来。汉武帝得病死时,即位的汉昭帝年纪只有八岁。按照汉武帝死前的遗嘱,由大将军霍光来辅助他。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权,在辅佐昭帝期间,帮助汉昭帝继续执行武帝末年“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税收,减少劳役。还采取了许多安抚百姓的措施:要各郡县推荐贤良的人才;要查办失职的官员;还要为受诬陷的人申冤;最重要的是要安抚孤独疾苦的贫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每当春耕时,霍光就派人到各地去查看生产情况,政府把种籽和粮食借给缺粮少籽的贫民。秋天还下诏:“春天借给贫民的种籽、粮食,不再收回了,今年的田租税也一概免了。”昭帝多次下诏削减封建国家的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的田租、口钱和更赋,贫苦百姓看到这样的朝廷诏令后,不禁喜出望外地奔走相告,说:“又一个汉文帝来了。”百姓都知道这一切都是由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佐朝政,使百姓得到的很多实惠,他的声望也随之增高,史称“百姓充实,西夷宾服”。
霍光的另一重要功绩在于“盐铁议”的创举。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闰十二月,霍光就派遣当时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国,察访推举贤良,访问民间疾苦、冤难以及失业的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召开盐铁会议做准备。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于首都长安,霍光将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等人接入京城,由王朝出面召开了一次名为“盐铁议”的大型会议,参加会议有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作为官方的代表,还有各郡国的贤良文学唐生、万生等六十余人作为民间的代表,实际上是最高统治集团与大地主、大商人就盐铁政策进行对话的会议。众所周知,汉武帝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了盐铁官营、酒榷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它的实行,为汉朝政府广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朝廷才能够有了比较雄厚的财力和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这一经济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实施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却剥夺了中小地主和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而“农民重苦,女红再税”的状况,以及“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这样就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必然会导致百姓对朝廷的不满和不信任,加剧了社会矛盾,长期如此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所以,霍光虽然没有亲临会场,参与辩论,但他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的决心是很明确的,因为他看到人民的生活影响政局的稳定,关系到汉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会议围绕坚持还是罢废盐铁官营、均输问题展开的辩论,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对待匈奴和国内的治理等重大问题,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的总评价,也是昭帝实施新的政策前的一次大讨论。会议的主题是研讨汉武帝以来,盐铁专卖政策的利弊得失,实质上是想要通过沟通公私的分歧,来缓和社会矛盾。因为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施,直接损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贤良、文学大声疾呼,要求改变这一政策;而代表当时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以这一政策给汉朝带来强盛为理由,坚决反对改变这一政策。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围绕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与桑弘羊等人展开了斗争。在讨论中,涉及范围之广又远远超越了这个主题,就社会存在着的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这个会议是霍光辅政后的一次大型国家议政会议,是霍光施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霍光的领导与指示下会议进行了半年之久。会议的内容,最后由桓宽以会议纪要的问答形式,整理成《盐铁论》六十卷,这部丰富的会议纪要,至今仍然是研究西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经过朝廷中有几个大臣就把霍光看作眼中钉,非把他除去不可。这场讨论,汉昭帝于是年七月,下诏“罢榷酤”和取消“令民共出马”的规定。废除了盐铁官营、均输等政策。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整了阶级关系,从而使汉朝的经济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虽然他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实际上达到了维护人民利益、安抚百姓、稳定社会的良好效果。“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使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这是班同在《汉书》中对当时情况的评价,由此也可证明罢废盐铁官营的必要。
汉昭帝在位13年,由于霍光的辅佐,对内轻徭簿赋、与民休息,经济继续发展,国内富足民生国力逐渐恢复充实,体现了他关注民生、重视百姓的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对外也重新恢复了与匈奴的和亲关系使“四夷宾服”,为国家减少了战乱。这些措施对于稳定武帝后期以来动荡不安的局势,恢复社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为汉朝的巩固,为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都奠定了一定基础。昭帝死后,汉朝的政局曾一度发生混乱,但南于它的政治基础比较稳固,政局在短暂的混乱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
粉碎政变巩固政权
争权夺利的斗争本来就是封建宫廷中的一个顽症。霍光掌管大权,必然招来其他也想掌权人的怨恨,加上霍光平时坚持制度和原则,办事又严谨认真,这就更让一些人感到霍光处处碍手碍脚,使他们不能为所欲为,是他们争夺权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接连不断,使霍光应接不暇。朝廷中有几个大臣就把霍光看作眼中钉,非把他除去不可。想与霍光争权的第一个人就是辅政大臣左将军上官桀。他和霍光本是儿女亲家,他的儿子上官安的妻子就是霍光的大女儿。上官桀的孙女(即霍光的外孙女)和汉昭帝年龄相当,为了跟霍光争夺权力,七官桀想把孙女儿嫁给昭帝,将来可立为皇后,使他成为皇亲圉戚。上官桀父子与霍光商量此事,霍光秉公办事,不同意他们的想法,于是说,你的孙女儿也就是我的外孙女,现在太小才六岁,还没到结婚年龄就送进宫中去,这样做不合适,朝中官员会有议论的,说咱们谋私利,徇私情。霍光这种一心为朝廷的作法,本是辅政大臣应有的品德,但是,上官桀父子却为此事怨恨霍光。上官桀父子碰了霍光的钉子后并不死心,想办法另找门路,一心要把几岁的小女孩送进宫中去。他们知道汉昭帝从小就失去母亲(被武帝赐死),由姐姐长公主照顾,所以一直很听长公主的话。于是他们就托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去求长公主出面周旋。长公主听了丁外人的话就同意了,因为昭帝当时只是一个小孩,长公主同意了,他也就同意。这样上官桀的孙女儿就顺利地进宫为婕妤了,只几个月时问又被立为皇后。从此,上官桀父子成了皇亲国戚,在朝廷的地位更加尊贵显盛了。他们非常感激长公主和丁外人的帮助,于是就想通过请求给丁外人封侯,来报答他们。
这很明显就是想牺牲朝廷的利益来给自己作人情,而且这样封侯又不符合汉朝的制度。当他们与霍光商谈此事时,霍光拒绝了他们,仍然坚持“无功不得封侯”的原则。霍光坦率地对告诉他们说:“汉高祖在世时立下的规矩就是,‘无功不得封侯’,现在丁外人没有为朝廷立什么功,你们要封他为侯,又不能拿出为他求封的理由,这怎么能行呢?”无论上官桀父子怎么说,霍光就是不同意。上官桀没有办法,不得不降低要求说:“那就封丁外人为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官员)总可以了吧!”霍光又不顾情面断然地回绝说:“那也不行,因为丁外人在朝廷里声名狼藉,什么官爵都不能封,请你以后不要再提了。”上官桀父子在霍光那儿碰了几次壁,又气愤又羞愧,就跑到长公主和丁外人那儿添油加醋地说了一气,使长公主和丁外人也对霍光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拔除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想办法排挤霍光。上官桀父子和长公主等人暗地里联络朝中反对霍光的力量。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的桑弘羊,凭借在汉武帝时期,曾建议创立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制度,支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加上他又善于理财,多次给国家开辟财源,他就以为朝廷立过大功为资本,总想为子孙在朝廷里谋求一官半职。霍光对桑弘羊的请求同样也是不予答应,并告诉他说,朝廷赏赐你,是因为你有功劳,但是你的子弟要想做官,他们就必须凭着自己的本事才行,而不能依靠你的功劳做官。霍光这种敢于蔑视权贵不徇私情的做法,不仅能够防止这些贵族和功臣的私欲膨胀,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朝廷的腐败和堕落。有利于统治的公平和清廉,本来是有利于朝廷和百姓的。但是,晚年的桑弘羊居功自傲,不甘居于霍光之下,且和霍光已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现在又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提出的非分要求被霍光拒绝后,气愤不已,认为霍光是有意刁难,很怨恨霍光。霍光一下子成了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下决心要打倒霍光,夺取大权。汉昭帝的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因为没有当上皇帝,心里老是怨恨不已,还迁怒于霍光,当然也想把辅政大臣霍光打倒。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能够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按照上官桀的计划,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到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刘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就这样反对霍光的势力和燕王刘旦相勾结,密谋策划先挤垮霍光,再废昭帝拥立燕王为帝。燕王刘旦恨不得马上当皇帝,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并将夺取帝位的赌注押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还催促上官桀等人早点想办法动手。他们想方设法要陷害霍光,总是在不停地窥测动静,以便寻找机会趁早下手。
昭帝始元七年(前80年),汉昭帝十四岁那年,有一次,霍光检阅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还把一名校尉调到他的大将军府里。上官桀他们就抓住这两件事,采用“清君侧”的故伎,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个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给汉昭帝。那封信上大意说:大将军霍光检阅羽林军的时候,坐的车马跟皇上坐的一样。他还自作主张,调用校尉。这里面一定有阴谋。京都附近道路都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19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想要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叛乱,愿意离开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来保卫皇上,免得坏人作乱。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下台,从而废掉汉昭帝。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却被汉昭帝扣押在那里,把它搁在一边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经知道了上官桀的举动,就在张贴着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敢去朝见昭帝。汉昭帝在朝廷中没看见霍光,就向朝臣询问,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入朝,霍光一进去,就脱下帽子,伏在地上叩头请罪:“臣罪该万死!请皇上发落。”汉昭帝弗陵果断地说:“大将军不必紧张,尽管戴好帽子,快请起来。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是有人存心陷害你。”霍光磕了个头,又惊又喜地问:“陛下是怎么知道的?”汉昭帝说:“这不是很清楚吗?大将军检阅羽林军是在长安附近,调用校尉还是最近的事,一共还不到十天。燕王远在北方,怎么能知道这些事?就算是知道了,马上写奏章送来,也来不及赶到这儿。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再说,大将军如果你真的要叛乱,也用不着靠调一个校尉如此大动干戈。这明明就是有人想陷害大将军,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十四岁的昭帝一语揭穿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所有在朝大臣都对昭帝如此聪明、善断表示惊叹和佩服。汉昭帝把脸一沉,对大臣们说:“你们要把那个送假奏章的人抓来查问。”上官桀害怕昭帝追查得紧,他们的阴谋将要败露,就对汉昭帝说:“陛下就不必再追究这样的小事情了。”从这时起,汉昭帝就对上官桀这一伙人起了疑心,但他们还是没有收手,经常在刘弗陵跟前说霍光的坏话。刘弗陵已经不信他们所说的话,于是警告他们:“大将军是先帝临终前托付的忠臣,他辅佐朕治理国家,做了很多事情,天下百姓有目共睹,以后如果有人再毁谤他,朕一定从严处罚,绝不宽恕。”可见,刘弗陵年龄虽然小,但是却知人善用。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失去了昭帝的信任,就决定干脆誓死一拼,从阴谋走向阳谋,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由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他们布置好埋伏,准备在霍光赴宴的时候刺死他,又派人通知燕王刘旦,叫他到京师来。上官桀还打算在杀了霍光之后,再废除汉昭帝。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之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议大夫杜延年,于是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被昭帝、霍光掌握了,所以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统统逮捕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得到消息,自知不能被赦免,先后自杀身亡。一生严谨、公正的霍光在朝廷安危的关键时刻,冷静、果断地帮助昭帝粉碎了政变,保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霍光的辅政地位也得到了稳固和加强。十二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很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没有被废黜。
拥废新帝一心为国
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仅有二卜一岁的汉昭帝就害病死了。那一年,上官皇后也才只有十几岁,还没有生孩子。汉昭帝的其他后宫,也没有生过儿女。那么,又该让谁来继承皇位呢?这是霍光等公卿大臣面临的困难问题,也是关系朝局稳定的关键问题。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还活着。大臣们主张立刘胥做皇帝。大将军、大司马霍光不同意,因为刘胥这个人太荒唐,不是做皇帝的材料,他行事不检点,有失皇家体统。汉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欢他,而且也不放心刘胥。霍光看到有个郎官的信说:“立皇帝不一定考虑辈分的大小,主要看他合不合适,只要合适,哪怕立晚一辈的也应该是可以。”霍光同意,就把这封信转交给丞相杨敞,请大臣们讨论。经过商议最后的结果,大家都主张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让他来继承帝位。于是,霍光就以上官皇后的名义下了诏书,派少府乐成、总正刘德、长史丙吉等去迎接昌邑王,请他到长安来即位。
但是当时霍光并不了解,昌邑王刘贺,也是个浪荡子弟,荒淫无度。在为汉武帝治丧的时候,他竟然还敢带着随从去打猎。因为按着当时有关规定,这是极其严重的罪过。他手下有个叫王吉的中尉,因为这件事,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虽然他赏给王吉五石酒币五百斤牛肉,表示一定要。但是事过之后他还是老样子,总也改不了,仍然和以前一样放纵。昌邑王手下有个叫龚遂的郎中令,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也曾多次苫苦地规劝他要守规矩懂礼仪。当他听得不耐烦了,就双手捂着耳朵朝外跑。他一边跑,一边还嬉皮笑脸地说:“郎中令真会羞人啊!”后来,龚遂征得昌邑王的同意,专门挑选了十几个读书人去伺候他,向他讲解各种礼仪。但是还没过几天的工夫,他就把这些人轰走了。乐成、刘德、丙古等人正赶上是在半夜,来到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昌邑王刘贺当听说要立自己为皇帝时,急忙命人点起灯火,用来照着看诏书。第二天,他喜不自胜,都等不及收拾齐备行装,就慌里慌张地带着随从出发了。他的车马,一刻不停,刚刚半天的工夫,就跑了一百二十五里。侍从们在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连马也累死了许多匹。王吉急忙告诫他说:“大王到长安去为皇上主持丧事,应该日夜悲哀哭泣,绝不能再出什么差错。天下人都知道大将军仁慈宽厚、足智多谋。如今大将军请大王去即位,大王就应该敬重大将军,一切都应该听从大将军的安排。希望大王处处留心,别忘了臣下的这番话。”可是,昌邑王刘贺,根本没放在心上,却把王吉的话当成耳旁风。他来到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听说当地从南方引来一种长鸣鸡,打鸣的声音又长又好听,就让侍从给他买了几只带着。到了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他还指使家奴抢了几个漂亮的乡下姑娘,藏在装衣服的车厢里,供自己在路上寻欢作乐。所以,当地的老百姓都咒骂他。吕邑王来到霸上的时候,霍光早已派人在那里等候着。他坐上只有皇帝才能乘坐的黄伞车,高兴得手舞足蹈。快到长安东郭门的时候,龚遂对他说:“按照礼节的规矩,奔丧的人看见了国都,都必须哭泣着表示悲哀。”吕邑王却以嗓子疼为借口,说不能哭。一直来到未央宫的东门外,他才装模作样地哭起来。
这些情况,霍光和大臣们自然都不知道。他们把昌邑王刘贺接到皇宫里,先让他参见上官皇后,然后请上官皇后下诏书,立他做太子。等汉昭帝出殡后,霍光和大臣们再请上官皇后出面,把皇帝的玺印交给皇太子刘贺,让他即位做皇帝。十几岁的上官皇后,算是新皇帝的母亲,被尊为皇太后。
昌邑王做了皇帝,却毫无做皇帝的样子。每天从早到晚,他不仅不同霍光和大臣们商议国家大事,反而把从昌邑带来的那些打鼓的、唱曲的、斗狗的、耍把戏的都弄到皇宫里来,叫他们陪着自己玩儿,随意赏给他们钱财。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晋爵,任其胡作非为。在居丧期间,宫里不允许吃肉,他却偷偷地派人到宫外去买鸡、买猪,拿回来宰了大吃大喝。他闲着没事儿,甚至还跑到汉昭帝的后宫里去奸污宫女。龚遂眼瞧着昌邑王越来越不像样子,就劝告他说:“如果陛下老是听信那些简直就像苍蝇屎一样小人的话,将来一定会遭殃的。陛下应该重用先帝的大臣和他们的子孙,把从昌邑带来那些小人都发送回去。我也是从昌邑来的,请先从我开始吧!”但是,昌邑王傲慢无比,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了皇帝,天老大我老二,无人能管他。你们竟然还敢教训我。因此,他根本就听不进龚遂的话。史书上有记载:昌邑王刘贺,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带着二百多人进京即位后,跟这帮人天天饮酒作乐,淫戏无度,即位刚二十七天内,就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日益骄横,荒淫无道,失帝王礼仪,我行我素,对大臣进谏不闻不问。汉室皇宫被他闹得乌烟瘴气。
霍光没有想到自己拥立了这么一个浪荡皇帝,犯了一个如此大的错误,真是又气愤又后悔。看到皇帝的这些荒唐行为,感觉对不起汉武帝。并且认为事态严重,如果不及早处置,可能会将汉家天下断送在刘贺的手里。霍光不敢声张,悄悄地把他的心腹大司农田延年找来,问他应该怎么办。田延年说:“大将军认为这个人不能做皇帝,为什么不禀告皇太后把他废掉,再挑选一个贤明的人呢?”霍光说:“我也想这么着,但不知道古时候有没有这种先例?”田延年说:“怎么没有呢?殷朝时有个国相叫伊尹的(伊尹是重臣,受先王嘱托辅佐几朝后王。太甲当政时荒淫无道,伊尹将太甲放逐出京,待到3年后太甲悔过,才接回复位,伊尹是一个敢于逾越常规但骨子里忠心耿耿的人物),曾经废黜了昏君太甲,使国家得到了安定,后世人都说他是忠臣。大将军要是这么做,也就成了汉朝的伊尹了。”霍光又去跟已经升任车骑将军的张安世商量,张安世也同意废黜昌邑王。于是,霍光又派田延年去报知丞相杨敞。但杨敞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当他听说要废掉新立的皇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嘴里不置可否。他的夫人趁田延年出去更衣的时候,急忙对丈夫说:“这是国家大事,如今大将军都已做出了决定,还派大司农来通知您,您如果不痛痛快快地答应,跟大将军同心合力,还会有好结果吗?”等田延年回到屋里,杨敞夫人抢先对田延年说:“一切遵从大将军的命令!”
在昌邑王即位的第二十七天,霍光把所有在朝大臣、列侯、博士等文武百官召集到未央宫,举行会议,跟他们一块商议废除昌邑王的事。霍光开门见山地问道:“昌邑王昏庸无道,恐怕要危害国家社稷,你们说应该怎么办呢?”群臣见霍光不称刘贺为皇帝而称昌邑王,感到意外,一个个都吓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因为废立之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敢发言。田延年看这种情况,不由得站起身来,假意斥责霍光,手按着剑柄严词厉色说:“是因为大将军忠厚贤明,能够安定刘家的天下,能使汉朝长治久安,先帝才把天下托付给大将军。如果汉朝的天下被昌邑王断送掉,大将军死后难道还有脸面到地下去见先帝吗。今天大将军做出的决定,绝容不得半点迟疑,谁要是不响应,我马上砍了他的脑袋!”霍光说,被责怪是应该的,是他的错。群臣听了,全趴在地上磕头,齐声说:“我们一定遵从大将军的命令!”都同意由霍光主持,废除刘贺,另选贤明之主。于是,霍光联合杜延年、杨敞等人,十分慎重地写了一封奏章,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请大臣们在上面一一签名。上奏当时主持汉室的十几岁的上官太后,霍光和大臣们准备好了,就派人去请上官太后,向她说明情况。上官太后来到未央宫,马上吩咐武士们守住宫门,并且不准昌邑王带来的那一批官员人宫。过了一会儿,上官太后又下了一道诏令,请卫士带昌邑王上殿。昌邑王进来后,只见禁卫军的武士们,威风凛凛地排列在大殿下面的台阶上;上官皇太后穿着华贵的服装,端端正正地坐在大殿正中;在上官太后身边,还站着几百名手里也都拿着武器的侍从。文武百官鱼贯而入,分列在大殿两侧,一个个都绷着脸,严肃而紧张。昌邑王一见这阵势,被吓得两腿直发软,慌忙跪在上官太后面前,只能听从她的吩咐。这时候,霍光便让尚书令打开奏章宣读起来。上官太后马上批准了这封奏章,宣布废黜昌邑王。事后,霍光还亲自把昌邑王送到昌邑邸,对他说:“大王自绝于天下,臣下也是没有办法。臣下宁可对不起大王,也不能对不起国家。从今天起,臣下就不能再服侍大王了,请大王多多保重!”就这样,昌邑王刘贺仅仅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又被赶回封地昌邑。除了王吉和龚遂因时常规劝昌邑王而保留了性命外,刘贺从昌邑带去的那二百多个亲信,全被拉到大街上斩首示众。罪名是不能辅佐君王,将皇帝引向歧途。
而封建朝廷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昌邑王被废掉了,又怎么才能选择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呢?忠心辅政的霍光,为此日夜焦急不安。光禄大夫丙吉上书给霍光,推荐汉武帝与卫皇后的曾孙刘询,说这位皇曾孙有德有才,可接回宫中继承皇位。霍光和大臣们商量后,禀报皇太后,将汉武帝刘询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立十八岁的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汉宣帝〔宣帝,名刘询,本名病己,字次卿(公元前91年-前49年),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他出生才几个月,却赶上刘据因巫蛊事件而自杀,他的父母惨遭杀害,襁褓之中的刘询也被收入狱中。幸亏当时的一位小官员丙吉,暗中派狱中两个女犯人给他喂奶,才保住了刘询的一条命。后遇到朝廷的大赦,被削籍为平民,被祖母史家收养。他年少孤苦,在家臣的抚养下逐渐长大,因他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聪明贤德,通晓经书,而且喜欢法家思想,留心风土人情,所以颇有几分政治家的才干。〕霍光作为辅命大臣,在处理朝廷废立君主的大事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稳定了国家的大局。宣帝即位后对霍光又进行了嘉奖。霍光依然忠心耿耿地辅佐年轻的宣帝,教他如何才能做一个贤明的君主。霍光辅佐刘询六年,刘询在位十八年,独立执政后,对外抗击匈奴,连连得胜,对内政绩累累,颇受史家称道,可见霍光之为的确有胆有识。汉宣帝在他的辅佐下,继续遵照“与民休息”的方针来制定政策,处理国事,使西汉王朝继文景之治之后,又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昭宣中兴”。这和霍光从汉武帝末年到昭、宣两朝辅政二十余年的功绩是密不可分的。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三朝元老霍光病逝。他受到与近五十年前其兄霍去病去世时一样的厚葬,被破格允许使用金缕玉衣。作为功臣之首,他的画像被挂在麒麟阁的显要位置。汉宣帝和太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丧礼,并用极其隆重的礼仪,把这位忠心辅政、安定社稷的重臣埋葬在茂陵汉武帝陵墓的旁边,以示对他的尊宠。如果说汉武帝算一代伟帝的话,文臣霍光当然应该是当时朝廷的重要人物了。
霍光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手腕,在军事上霍光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只是很多人不了解。有人说他没打过仗自然没有战功,这是不公正的说法,因为当时的执政者昭帝年幼,霍光实际上就等于是在代行皇帝之职,有点像摄政王,而不是将领。就好比汉武帝和卫、霍不能互相替代一样。就算霍光本人想去西陲征伐,条件也不允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霍光在汉昭帝死后的立、废、再立皇帝的壮举,是他政治生涯中一幅浓墨重彩的重要画卷。新皇帝的确立是当时安定全国的需要,然而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则义是直接关系到汉朝是否能长治久安的问题。霍光不仅要考虑到前者,更要考虑后者。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而长大后,我们才会猛然发现,改起一些错误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有时候,改正错误的高昂成本,很令人生畏。并且,一般意义上说,所犯的错误越大,对改正错误的心理障碍就越大。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霍光却有很大的勇气来否定自己,能做到实事求是,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难能可贵,真的很是令人佩服。他宁愿担负所谓擅自废立的恶名,这样高昂的代价,也不愿使汉家王朝倾覆。这表明他对汉室的忠诚,也是对国家的高度负责。事实也证明,霍光选择了汉宣帝,才使得汉朝能够保持了兴旺的局面,后继有人。
历史上的废立之事大多是因为掌权者的私心和野心造成的,而像霍光这样恪守信念,为国家考虑的人物却是非常少见的,像霍光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个忠心、谨慎的稀有珍品了,正是因为稀少才更加珍贵。历史上辅佐君王留下千古美名的,无人超过周公和霍光。成就他们美名的就一个字:忠。因为他们手掌大权,却无反意,从来不曾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武帝不愧是一代明君雄主,眼光很准,霍光也能够不负重托,始终保持着一个正面形象,是难能可贵的。霍光绝对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每走一步,他都将自己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不越半步,但也不退半步。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但不是自己本分的事,他坚决不会参与。同样地辅政,霍光与有明显的区别,霍光守成而王莽篡位,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并不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自的背景影响和制约。昭帝死后,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霍光实际上就是在行使皇帝的权力。如果他有非分之想,汉家天下不说唾手可得,至少是很容易的。但他没有这样做。
一代帝师身后凄凉
霍光就是这样一位有大恩于皇室,有大功于王朝的重量级人物,但在去世不久,夫人毒杀宣帝许皇后的事被揭发,宣帝削夺霍家权力。死后两年,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七月,霍氏密议谋反,谋划废宜帝立自家人,结果阴谋败露,被宣帝灭三族。整个家族遭遇灭顶之灾:夫人被“弃世”,儿子遭腰斩,贵为皇后的女儿被逼自杀,受霍氏家族株连的数十家皆被杀,即使和霍氏有些交情的人都因此而免官。富贵至极的霍氏家族覆灭了。霍家的命运再一次印证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霍家显贵如果从元狩四年霍去病始封侯算起,到汉宣帝地节四年霍氏灭门,前后不过53年。是什么原因让霍家遭遇如此大劫?问题是在哪儿呢?出在他的家族宣帝即位后对霍光又进行了嘉奖。霍光依然忠心耿耿地辅佐年轻的宣帝,教他如何才能做——个贤明的君主,继续履行他作为好老师的职责。内部,出在他自己身上。同历史上任何有作为的政治家一样,霍光也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摆脱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缚,也摆脱不了身为将相,子弟封侯的腐朽传统。在他在位时,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显贵,霍氏势力也已“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霍光历仕三朝,权力过大,整个家族的欲望也跟着膨胀起来。到宣帝时,霍家权势,如日中天,这种情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甚至做了第一夫人——皇后。上官女是霍光的外孙女是太皇太后。霍光的长子霍禹,封博陵侯,右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霍光的侄孙霍山,封乐平侯、守奉车都尉领尚书事(相当于皇宫机要秘书长)。霍光的侄孙霍云,封冠阳侯、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部队副司令官)。霍光的长女婿邓光汉,长乐卫尉(相当于长乐宫防卫司令官)。霍光的次女婿任胜,诸吏中郎将羽林监(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部队司令官)。霍光的三女婿赵平,散骑常侍将屯兵(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队训练司令)。霍光的四女婿范明友,封平陵侯,度辽将军未央卫尉(相当于现在的北方军区司令官兼未央宫防卫司令)。霍光的侄女婿张朔,给事中光禄大夫(相当于皇宫机要秘书)。这些官职有多少是皇上赏赐的?有多少是霍光本人提拔的?又有多少是同僚们为讨好霍光而推荐的?现已不得而知。在这些人中,有多少是胜任其职,并且忠于职守的?有多少不是忠于职守的?也不得而知。但是,其整个家族荒淫无度,横行不法,却是记录在案,成为霍氏遭遇灭顶之灾的祸根。
霍氏之祸,也集中反映了皇权与权臣的矛盾,而皇权与权臣的矛盾,始终是专制制度下反复出现、不绝如缕的问题。说:“霍光辅佐汉室,可谓忠心耿耿。但是死后却不能保全他的宗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霍光掌握朝中的大权时间太长了,不知道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又在朝廷上下安置了自己太多的亲信,这样对上使最高统治者感到危机重重,在下又和底下的人结怨很深,上下都不讨好,危险就在身边啊。霍光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保全自身,但是他的后世子孙仍然不知道收敛,所以遭到祸患是很自然的事情。”
霍光执掌汉朝政权前后达30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且又果敢善断,知人善用,的确是一位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由此可见他的政治胆略;他改变武帝横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与民休息,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这也说明他以国家为重,以民生为本的治国思想。他与匈奴恢复和亲,不仅减少战乱,而且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和平共处,有利于多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团结互利、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是与汉武帝所创立的业绩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汉武帝时期奠定的基础,霍光在政治经济上都很难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否认他的才略和努力。虽然他有一些缺点如对家人要求不严,但是也不能掩盖他的伟大的功绩和卓越的才能,他不愧为一代帝师。
参考文献:
《汉书·霍光金日口传》
《武王子传》
《霍光列传》
《三晋历史人物霍光》(作者:易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