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插花的佛教品格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说:“我最喜欢的老师就是佛陀。佛陀一生没有著作,一生都在讲课。最后一课,他什么都没有讲,只拿了一朵花给大家看,说自己这一生所讲的课都在这一朵花里了,如果你懂得这一朵花,你就懂得了我讲的课。”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起源于佛前供花。佛经上记载了许多天王持花、天女散花来供养佛陀的事迹。以花供佛,有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如《贤愚经》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舍卫国中有一位豪富长者,家中一位男婴出生时,百花像雨一样缤纷散落,于是男婴就被命名为“华天”。有人问佛陀这是为什么?佛陀慈悲地告诉他们,在过去毗婆尸佛出世时,华天曾到野泽采集许多花草,用花草诚心供养毗婆尸佛,所以华天在这一世出生时,才会“天雨众花”。中国古代祭祀多以三牲、酒及其他食物为主,极少使用鲜花供奉。佛教的传入,将“花供”的习俗带入了中华。早在南北朝时期,宫廷中便已流行以花供佛。《南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齐武帝的第7个孩子——萧子懋自幼孝顺。子懋7岁时,母亲重病,家中就请来僧人设斋祈福七日。斋会期间,有人献来莲花供养佛陀。众所周知,莲花采摘后极难保存,往往当日便会枯萎。萧子懋便痛哭流涕,诚心拜佛,发愿说:如果母亲身体能痊愈,愿诸佛令鲜花在斋会结束时也不要枯萎啊。七日之后,祈福法会结束,佛前所供莲花果然没有枯萎,反而更加鲜红,并且长出了些许根须。于是,世人皆称赞萧子懋,认为是他的孝诚感动了诸佛菩萨。从这个故事可以推测,在南北朝时期,宫廷中的人们已经使用鲜花供佛,并将“花供”作为表达虔诚信仰的一种方式,礼拜、供养诸佛在那时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所结合。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从北魏时期便开始开凿,石窟中也有不少“持花上佛”的佛教造像:或是姿态曼妙的飞天手持鲜花,飘于空中;或是众人手持莲花,依次供奉……以香花供养诸佛,可以说蕴含了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对于来世幸福的祈盼。在一般的信仰者看来,供养诸佛香花,可以获得端正的容貌以及殊胜的福报。对于佛教修行者,以花供佛也是一种修行方式,可以远离生死轮回,最终证得涅槃。“花供”自古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供插花、禅房插花等与宗教直接相关的传统插花花艺,则融摄了佛教精神,从而具有独特的宗教特质和品格。在花材的选择上,佛前的“清供”一般主要选择花色富丽、花形端严、清香怡人的时令鲜花,如莲花、牡丹、百合等等;禅房插花则主要选用色彩淡雅、形态精巧、花香若有若无的四时鲜花,如山茶、兰花、小菊等等。因为佛前供花者,多希望能以鲜花庄严佛身及道场,所以佛前供花往往采用色彩鲜艳、花朵繁丽的花材作为焦点花。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牡丹象征富贵,百合象征和合,莲花则常与花瓶共同寓意“平(瓶)安连(莲)年”,这些吉祥的寓意不仅应用在中国传统插花花艺中,也广泛应用在供佛插花花艺中。除了传统寓意,许多鲜花还具有独特的佛教意义。例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着清净、无染、光明、自在、解脱。又如,浪漫传奇的曼殊沙华(彼岸花)花朵柔软,多为红色或白色,见到此花则象征着可以断离恶业。其实,在诸多经典之中,也提到了不少供佛花材。如《大般涅槃经》中提到,天龙、鬼神等众生,散各种花供养佛陀和僧众,包括天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曼陀罗华等等。这些鲜花名称各异,很难了解得详细清楚。相传,这些鲜花多是天界之花,非人间所有,其中的优钵罗华可能是青色莲花,芬陀利华可能是白色莲花,拘物头华则可能是红色或白色的睡莲。相较之下,禅房插花注重意境,具有更多中国文化的品格。禅房插花以“简静邈思”为原则,在花材的选择上多为清雅别致的花、枝、草、叶,花器多使用沉静古朴的碗、瓶、盘等。所谓“一花百态,一蕊千情”,中国古人尊崇自然,视花木皆为有情之物,一枝一叶皆可入禅房插花。在选择花材时,要着重于花材的整体态势与走向,而不能注重那些迷惑人的细节。例如,挑选山茶花时,最重要的是整枝的姿态,尤其是叶子,而不是花朵。与西式插花或者供佛插花不同,除了对花朵本身的欣赏,禅房插花也注重布局的高低疏密、容器的形态质地、枝条的骨势、配花(草、叶)的色韵。倘若将禅房插花视为一种哲学的冥思,那么其创作必经花艺师的取舍与参悟,将纷纭的世俗琐事沉淀,将浓艳的五色繁杂沉淀,取材自然,删繁就简。“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一幅好的插花作品,必无一叶可减,一花可增,意态天然,了了常明。《瓶史》云:“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陋室之中,若设一几一榻一花,不须远涉山涧,亦可怡然自得也。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插花已融铸了释、道、儒三教的宗教精神与文化品格,插花可谓与“道”相近。一位真正的花艺师,对待一朵花的态度,犹如对待一个弱小的生命、一颗柔软的心灵,温柔而严肃。唯有对微小予以重视,才能让哪怕一片叶子在手中诞生生命的能量。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插花一度有失传之忧。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新老花艺师的恢复和传承,中国传统插花虽不见古时“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亦不至于后继无人。中国的花道虽然已经简化为瓶插花,但在我国宋时东渡日本的传统插花,却发展成超越自然的花“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象征语言和装饰概念。而在中国传统插花的发展史上,流传下来关于插花的著作亦不少,包括唐朝的《花九锡》,明朝的《瓶花谱》、《瓶史》、《瓶花三说》,清朝的《花镜》、《浮生六记》等等,这为中国传统插花的恢复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而传统插花中蕴含的文化品格与宗教精神,则跨越历史的断裂和时空的限制,传承至今。中国传统插花在融摄佛法大意和参禅之风时,常常针对四季的变迁、世界的流转进行冥思和体悟。正如这样一句话,“花道的宗教根源和它与生老病死自然周期的紧密联系,使得花道具备了深刻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