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奏响直孔谷地的魅力“禅音”

2022-05-19

图为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传承人伦白(左)与僧人贡觉旺杰切磋长号吹奏技艺。本报记者杨正林

导读: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是西藏佛教寺院乐队最常用的、主要的、普遍使用的音乐,是西藏佛教寺院的修供仪式、迎请仪式等各种佛事仪轨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传佛教寺院器乐音乐的主要形式。直孔教派创始人觉巴吉天颂贡于公元1179年创立直孔噶举派后,陆续建立了直孔梯寺各大佛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水平的使用于佛事活动的音乐。如今,在传承人的带动下,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展现出不同的前世今生。“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秋日里的直孔河谷,远远地就能听到长号声长短相间、抑扬顿挫地在山间回荡。陪同我们采访的墨竹工卡县文化局副局长次仁朗杰告诉我们,那是直孔梯寺僧人在进行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排练。也许有熟人的缘故,我们顺利见到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的传承人、长号师伦白。现年42岁的伦白17岁就从那曲地区嘉黎县来到直孔梯寺当僧人,学习佛教音乐,主攻长号、唢呐。伦白说,直孔梯寺的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不仅有一个适用于各种不同内容、场合佛事仪轨活动的合理、多变、易于拆合伸缩演奏的乐曲系统,而且还有大量的专用和非专用的乐曲,共由14个乐章组成,大的乐章包括《贡觉日朗》、《梅朵斯列》、《斯顿(七律)》等,每个大的乐章都由10个小的曲目组成,这些乐曲是通过记录乐曲的“瑞次”乐谱和老乐僧的口传心授两种方法结合而传承下来。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乐器种类齐全,并且还有在其他藏传佛教寺院中少有的乐器苏尔纳、达玛鼓及小平锣等特殊的乐器,有完整的独特的演奏形式、高超的演奏技艺。“你来听听我的音乐?”也许是觉得和记者聊天中的“乏味”,此前在“一问一答”采访中仍然保持端坐姿态的伦白,主动邀请记者听听他们的吹奏。伦白和另一名僧人贡觉旺杰邀上我们,一同把长号从寺庙主殿里抬到直孔梯寺宽敞的广场上,先后试吹了3种不同旋律的长号。声音雄壮有力,似远山狮吼;回音美妙动听,像万马奔腾。看到我们很有兴趣,伦白和贡觉旺杰又给我们展示了“加林”(藏式唢呐),声音忽高忽低,一会儿似洪水咆哮,一会似百灵婉鸣,给人以说不出的惬意感受。在整个乐队中,“加林”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乐器,也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加林”是一种吹奏的乐器,形状有些像小号或唢呐,但是,其音色又有别于这两种乐器。“同样是‘加林’这种乐器,细分也有好多种。吹奏时发出的声音也各自不同。要掌握这些乐器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的。”伦白说。“20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直孔梯寺就组建了寺院乐队,那时候乐队仅有3个人。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乐队已发展到60余人。像他一样的师傅有5人,乐队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有30岁。”亲眼见证乐队发展壮大的伦白如数家珍。“每样生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太阳的光辉!”伦白形象地介绍。2011年12月,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次性给予90万元,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配备了乐器、服装等必要的器具,开办了乐器展厅,让音乐的传承逐步规范化。同时,政府每年给予20万元的活动经费,传承人每年还得到1万元的经费,每年乐队要参加60多场演出。“我们参加过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雪顿节、‘当吉仁’赛马节、恰青艺术节、嘉黎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现在的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已经在保护中得到较好的传承。”伦白自豪地说。不过对于如何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白有些揪心。他说,现在,能挑选出一个极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教学过程中,没有教材,只能靠口传身授,因此,学起来,难度自然增大了不少。目前,伦白有15个学生,学习唢呐的学生5个,学习长号的学生10个。学生们都是在业余时间学习,学上几年,也不一定能将所有的乐器都掌握。特别最难学习的是唢呐,呼气、吹起、指法……因为难于掌握吹弹技巧,多少年来,真正学成的不多。“就像一所学校,学生很多,但真正优秀的学生非常少。”伦白如是说。“不管怎样,我都会继续努力,将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伦白说。记者观察:目前,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总体向好,但因许多年轻的学生不愿意学,就存在着乐队队员年龄结构断层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引导,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中来,让和谐的“禅音”永远响彻直孔谷地,让美丽的艺术奇葩永远在雪域高原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