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西藏壁画的艺术流派及特征

2022-05-19

 

千手观音(白居塔壁画)

壁画的艺术流派

任何事物的出现,随着时间车轮的滚动,都会出现分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等,都在这一自然规律中发展变化。

西藏壁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同样走过产生、发展、分野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著名的有三大流派。

一、卫孜画派:又称勉塘画派,即勉拉顿珠嘉措画派,流行于卫地即前藏拉萨一带,以三大寺和罗布林卡的绘画为代表,其风格特点为质朴简练、刚劲有力、对比强烈、刻画细腻、轻松自如,跟敦煌壁画一脉相承。

萨迦壁画中的守护之神

二、藏孜画派:流行于后藏日喀则地区一带,以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壁画等为代表,其特点是人物造型丰满,运用浑染技法,线条简括流畅、富有自然之美。也有以夏鲁寺或白居寺为代表者,这些寺庙大多建于元代和明代时期,颇受内地画风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藏孜画派是汉式风格的。也有的学者认为,白居寺壁画有明显的尼泊尔、印度风格。还有的学者则认为,藏孜画派在西藏传统画风的基础上融合了印度画风而独树一帜。

三、噶孜画派:流行于藏东一带,以昌都地区的强巴林寺、类乌齐寺等为代表,勾画多用铁画,色彩淡雅,善画山水草木、山石瀑布,佛像通常以自然风景为背景。

罗布林卡壁画局部

西藏壁画的特点——世俗性

藏民族的壁画集中在寺庙,但就其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却并非完全宗教化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一、位于山南地区乃东县雅砻河东岸公路边的昌珠寺,是文成公主修建和住过的寺庙,它的壁画反映了吐蕃止贡赞普时期“烧木为炭,熬皮做胶,开发银、铜、铁矿……垦平原为田,引海水入渠、播种于田”等劳动生产的场面,壁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增加了历史故事等内容,从历代圣贤法王、高僧大德、圣人居士等的传记,到农民种地、工人做工、牧民放牧等等,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各寺庙都有反映历史重大事件的壁画,如大昭寺、布达拉宫的《文成公主进藏图》、《五世达赖进京晋见顺治皇帝图》等等。

二、造像并非仅是束缚人的清规戒律,其中也有不少宝贵的绘画经验结晶。如众生,草木有殊异,行为动静面目性状,各就实像去描绘,故而把它叫“画像”。它并非把有关度量的规定视为亘古不变的教条,而是服从于画像的功能而发挥的,并认为如果体态不完美,只按尺度又有何用,尊重艺术应按美的法则来创造的法则。

三、题材的世俗性是壁画的本质,世俗乃壁画的源泉和市场,壁画要不断地充实丰富、繁荣发展,为世俗群众所接受,就必须打开寺院的红门,反映世俗群众熟悉和喜爱的世界。而就题材本身来说,就是佛本身的故事,也必然关涉到世俗生活。

四、从绘画队伍的发展看,随着寺庙的扩建,壁画日益繁荣,仅靠寺庙培养的画师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而不断聘请民间画师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寺院壁画世俗化的进程。由于绘画地位的崇高和西藏社会的特点,民间画师很快形成世袭,父子相承、子孙执业,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和经验的积累,而在大城市里又出现了画坊或行会组织。这种绘画队伍的良性发展,使藏民族的壁画不断丰富充实,流派纷呈,风格多样,逐步提高,终于成为艺术瑰宝,吸引着众多的欣赏者。

五、从壁画的社会功能看,壁画在执行宗教的职能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社会化,画师们为迎合信徒的心理,不断地丰富壁画的世俗化内容,执意地追求美学效果,这也影响到纯粹宗教内容的壁画。

壁画在其发展中不断地世俗化,并吸收多方面的营养,从而形成了将藏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融合一起,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的艺术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