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北魏贵族遗留下的艺术瑰宝
太和十八年(494年),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元宏,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北方地区,缓和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毅然决定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了洛阳,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孝文帝和他的文武大臣们崇信佛教,他们首先选择了龙门山作为开窟造像的佛教胜地。从此以后,历经北齐﹑隋﹑唐﹑宋等朝代的不断开凿,共造就了两千多所洞窟与佛龛,大大小小的佛教人物雕像共有十万多尊,还有两千八百多块古代的碑刻作品,是中国的祖先们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
宾阳洞(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宾阳洞(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窟一天下:北魏造像折射出的北魏风情龙门的北魏石窟,有宾阳洞、莲花洞、古阳洞等八个较大的窟和另外四个小窟。北魏时期的洞窟形制,前段主要是继承云冈石窟中昙曜五窟的马蹄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如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火烧洞等。后段则是一种方形平面,穹窿顶(雕出大莲花)﹑后壁凿高坛,坛上置主像,在左右壁开凿大龛的形式,如普泰洞﹑魏字洞﹑皇甫公窟等。后一种似乎已成为龙门石窟北魏末期的独特形制。这一时期的造像,多为面容削瘦的“秀骨清像”。佛多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褶层迭稠密,衣裙垂蔽方台座,或束腰须弥座。菩萨所披的帔帛交叉下垂,大裙下摆两角尖长。飞天动作潇洒,多呈跪姿,手捧果盘或持各种乐器,长裙及帔帛飘向身后,端部多呈尖状。这清丽洒脱的造像风格,更多地得益于孝文帝汉化改革后被推崇的南朝文化。孝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并迁都洛阳,以南朝为榜样,制定礼乐制度,大力吸收南朝文化。当时的南朝,族和文人雅士在政治﹑经济和上层社会中享有优越的地位。那种潇洒不群﹑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已成为当时流行的风尚。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顶礼。这种风尚在绘画和雕刻领域里的表现,则是讲求“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秀骨清像”的造型风格,起始于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戴逵,形成于南朝刘宋时期的陆探微。顾恺之的作品留传至今的有摩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到“秀骨清像”的画风和“褒衣博带”的衣冠服饰。南朝刘宋时陆探微深受顾恺之画法的影响。唐张怀环评论他的人物画是以“秀骨清相,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历代名画记》)为特征。这种秀骨清像的艺术特色即成为当时所尊崇的风尚,并影响于后代。
古阳洞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古阳洞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龙门石窟掀起的造像热:贵族们的行为艺术龙门石窟古阳洞四壁布满佛龛,充分代表了北魏末期贵族社会中崇尚佛教的风气。古阳洞北壁上方有丘穆陵亮夫人为自己已死的儿子造像的铭记,是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这只是高级贵族的私人活动。丘穆陵亮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及迁都洛阳之举的有力的助手。自丘穆陵亮夫人开始凿造一龛以后,比丘慧成发动之下修成了全洞,并为自己死去的父亲修建一龛。于是,古阳洞就成为北魏高级贵族们发愿造像最集中的一个洞窟。他们在所修造佛龛旁,凿刻上“造像铭”,记录了自己的姓名、年月,及造像的动机。从造像铭中可见,在古阳洞发愿造像的北魏高级贵族,有北海王元祥(孝文帝的兄弟)及其母高氏,齐郡王元佑(文成帝的孙子,孝文帝的堂兄),广川王元略的妃子高氏(孝文帝的从叔母),安定王元燮(他的父亲元休是太武帝的孙子,是孝文帝的亲信),以及元洪略、杨大眼等人。也有很多佛龛是一般的贵族官吏等发愿修建的。北魏后期,开窟造像的风气风行于贵族中间,各地也都出现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峡(在县城西北九公里,大凌河北岸,共十一窟)是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营州刺史元景所创建,大约是在公元500至520年前后完成的;河南巩县石窟寺(在城西北三·五公里,洛水之滨,邙山之阳)共有五窟。修建时期大约在公元500至530年之间……此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大小石窟,因了贵族们的愿景,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莲花洞(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莲花洞(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无心插柳柳成荫永远的艺术瑰宝艺术,尤其是贵族化了的艺术,永远和政治相伴相生。就像龙门石窟之于北魏的最本初的意义,不过是为宣传特定时代的宗教思想服务的。但也正因为这最本初的意义,使得龙门石窟“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了其在中国雕刻、绘画、书法史上无法取代的地位。龙门北魏石窟是公元500至540年间雕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这些造像具有自己的地方性,也表现出一般的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如宾阳洞的佛像和菩萨像的厚重,古阳洞的菩萨立像的优美,壁龛中佛像的清秀,宾阳洞供养人行列浮雕的构图的紧凑,莲花洞的拱门火焰和窟顶的莲花,以及古阳洞的各种龛楣装饰,也表现出建筑与雕塑表达统一的主题的设计意图。这些都为后世对中国雕刻艺术的发扬光大提供了完美的样本。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是了解当时绘画艺术水平的重要参考品,可以了解绘画艺术的构图和线条的表现力,以及装饰性的设计。维摩文殊,作为南北朝流行的艺术题材,龙门石刻和云冈石刻一样,时常在一些佛龛的上部或有空隙处加以表现,而宾阳洞的浮雕幅面较大也最完整。维摩洁的形象以现实生活中人物为依据描绘的。须达那本生及萨埵那本生,在敦煌壁画中很多,在内地却不是十分流行的。宾阳洞的浮雕是用独幅的画面加以表现的,不是敦煌壁画的连续性的形式。仅此一窟,就如同一部绘画史,承接了当时中国的绘画脉络。让身处其间的游人产生穿越历史画卷的感觉。此外,书法界的神作之一“龙门二十品”也是借了贵族们的“行为艺术”而诞生的。北魏贵族们当时纷纷依托古阳洞发愿造像,为了记录自己的姓名、年月,及造像的动机,在佛龛旁凿刻了各式的“造像铭”。这些凿刻的字迹,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的最好的标本。于是被收集编制成“龙门二十品”,成就了书法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