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秦琼到底有没有随李世民参加玄武门兵变?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为什么养了十二年的伤?

2022-05-19

秦琼是隋唐时期的名将,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秦琼到底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为何养了十二年的伤?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经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的长安百姓,并没有多少留意。四天之后的早晨,事情真的发生了。秦王李世民,带着秦王府麾下十员骁将,在玄武门设伏,杀兄、屠弟,夺取了太子之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的谜团

仔细阅读唐代的历史,在《新唐书》中对于玄武门事变的描述似乎被作者有意识的支离,我们很难从哪一个人的传记,或帝王本纪中去通透了解事件的全貌。与之相关的很多事件与细节都被散布于不同的人物传记当中,如果不通读全书,似乎很难将整个事件梳理得清清楚楚。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对于这样的一个重大事件,作者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去记载,似乎在有意无意之掩饰着什么,似乎只是想告诉人们有那么一件事而已,至于其他就不要太认真了。作者的这种态度其实也在表明他并不认为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而言有多么光彩,多么正确。而事实上,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在那天早上,李世民唯一的亮点,就是一箭射死了自己毫无准备的哥哥。在这之后,或者是因为眼看着自己亲生哥哥死于自己箭下的强烈刺激,李世民的表现就和沙场之上百万军中的英明神武判若两人了。他甚至不能驾驭好他的坐骑,被飞跑的战马,扔了下来,差点被自己的弟弟勒死。

如果不是彪悍的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射死了李元吉,那么玄武门之变的结果真的很难说会怎样。在那一天的玄武门之变中,主角更像是尉迟敬德,先是射杀了李元吉救了秦王,然后又拿着两位皇子的脑袋,喝退了前来救驾的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卫队,接着又身着重铠、手持兵刃以保护李渊为名,从李渊手里拿来了兵符印信,剿灭了太子和齐王的余党。那么在这样一场你死我活的兄弟相争中,号称秦王麾下第一勇将的秦琼,秦叔宝,却没有出现在那一天关于玄武门之战浓墨重彩的记载中,这是为什么呢?

百战名将秦叔宝

秦琼成名很早,他最早是隋朝名将来护儿手下的一名下级军官。秦琼母亲去世的时候,来护儿专门派人问候,这使得来护儿手下的很多高级将领很不理解,不过是一名下级军官,何必如此。来护儿说:秦琼这个人,文武双全,志节完备,必成大器。而后果不其然,在以后的多次战争中,秦琼勇武过人,声名鹊起。后来秦琼投奔了瓦岗军,当时的瓦岗军领袖李密大喜,立刻委以帐内骠骑,代之甚厚。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的黎阳之战中,李密中箭落马,而追兵又至,多亏秦琼以一当十死死捍卫,才保住李密脱离险境。

后来,乱世之中的秦琼又寄身于王世充帐下,王世充立刻委以龙骧大将军的职位。但文武兼备的秦琼很快就发现王世充为人诡诈,做事喜欢装神弄鬼,绝非拨乱之主,于是决定和程咬金一起投靠长安的李氏政权。离开王世充的时候,秦琼并不是偷偷溜走,而是明明白白的告辞,王世充慑于秦琼的威名竟不敢威逼强留。

这样秦琼投靠李唐,最终成为了李世民手下的右三统军。在李世民的手下,秦琼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著名的尉迟敬德就是被秦琼击败并最终投靠李世民的。史书上说:秦琼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每战身先鏖战,前无坚对。每当对手阵营中有骁将锐士震烁出入以夸众者,秦王则名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心目中,秦琼是夺取帝位的最大威胁之一。李建成曾想方设法的要把秦叔宝调离秦王府,李元吉更明白地说,一旦能杀了李世民,第一个要杀的就是秦琼。

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勇冠三军,令人敬畏的人物,为什么在对于李世民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中,史书中却没有记录他任何勇武过人的事迹。在史书中我们找不到秦叔宝,积极帮助李世民谋划玄武门之变的只言片语,在《新唐书》中,他和玄武门之变唯一的一段有关记载只有一句话,是说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被赏赐了封邑七百户。

是因为他参与玄武门之战,表现突出的奖赏吗?未必,因为那位玄武门之变中除了秦王之外的第一男主角——尉迟敬德,在事变之后得到的封邑是一千三百户。比较有名的张公谨侯君集得到的封邑是一千户,比秦叔宝多得多。《旧唐书》中说秦琼那天确实随从秦王到了玄武门。那么从封邑的多少,似乎不难判断出,公元626年的那个夏天,秦叔宝在玄武门事变中的表现和战场之上的勇猛无敌一定判若两人。这是为什么呢?

秦琼避战

今天的人们大胆揣测一下。那么,最大的可能是秦琼一定很不愿意搅入到这场为夺帝位的骨肉相争当中,所以表现失常。事实上,唐代早期最著名的军事将领李靖和李绩,对于李世民与太子建成的帝位之争都采取了严守中立的态度,不做任何政治投机。这使得李世民对他们更为敬重。而秦琼本身是秦王府的将领,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帝位之争中,他不可能像二位李将军那样可以置身事外,保持中立。他只能站在秦王一边。

可是他一定知道,这场帝位之战一旦打响,那么长安城内,必定是血流成河,这样的杀戮和在战场之上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完全不同。在这样的一场不是为了大唐,而是为了秦王帝王野心的血战中,志节完备的秦琼所能做的恐怕只能是消极避战。这样的一场骨肉相残,日后却成为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起点。或者也正因为贞观之治的辉煌斑斓,玄武门的血腥气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的淡漠。玄武门事变中,秦王手下的刀手尉迟敬德等人,更成了英雄被人崇拜。

但是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在那一天,唐高祖李渊,失去的不仅仅是三十八岁的长子——李建成,二十四岁的四子李元吉,还有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个未成年的孙子和他们的家眷亲信上百人。那一天,太子府与齐王府一定是血流成河。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那个你死我活,众人都在用杀戮和屠灭,追求功名的日子里,在大唐的将军中,总还有一位志节完备的秦琼,在血色的悲凉中仍能尽可能的谨守着做人的良知。这种坚持的勇气,恐怕更值得一千三百年后的我们深深的敬重。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为何养了十二年的伤?其实他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后世的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李世民此时已经错过了这个机会,于是他只好暂且忍耐,做出一副宽容大度的样子,实则慢慢化解这些开朝元老手中的权力,将王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事实上,很多人一位唐太宗是一个仁慈的君主,实际上大家不要被历史给骗了,他对待秦琼和李绩的做法,现在看来都令人后怕。

伴君如伴虎,坐酣之榻岂容他人酣睡?身为君王,李世民怎么会容忍这些人掌握着足以动摇他的统治的权力?更不用说有些人自诩为唐朝的顶梁柱,认为自己为唐朝的建立,为李世民登上王座付出良多,仗着自己有功在身,干涉皇帝的决策。这一点,李世民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哪里有不多疑的皇帝呢?李世民是一代明君没错,他求贤若渴,也能听从臣子对自己的批评,但是他也会猜忌这些掌握了巨大权力的臣子。对于君王来说,权力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令人放心的。

秦琼秦叔宝在一开始就看穿了这一点,于是他聪明地称病在家,不是说在养伤就是说旧伤复发,甚至不用李世民动手,就主动地将权力交了出去,顺理成章地远离权力中心。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他将自己手中的权力白白交了出去,这一举动太过愚蠢,但事实却证明他才是聪明人。

这一点,对比一下同样为李唐立下汗马功劳的李靖和李绩就明白了。李世民在后期招募到魏征等人进入朝堂,一方面他需要更多的文臣来辅佐自己,现在他需要的是守国而不是开疆扩土,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是在通过招募大量的文官来限制这些武官的权力,李靖手中的权力就这样大大被削减。

而李绩更加悲惨,李世民先是故意贬谪李绩,将他外放出京,让他驻守边缘地区。同时他嘱咐自己这些年培养起来忠诚于自己的手下,暗中跟踪李绩,看他有什么反应。如果李绩乖乖听从旨意去了边关,那么李世民就可以架空他在京城的权力,远离了权力中心。如果李绩抗旨不从或是胆敢拖延的话,李世民就有充足的理由除掉这一心头大患,还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威慑那些老臣们。同时李世民还嘱咐他的儿子李治,在李治登基之后,就可以将李绩调回京城,卖一份恩情给他,让他对唐朝更加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