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别具情调的辽国石窟

2022-05-19

 内蒙古赤峰后召庙石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契丹族是生活在辽河和滦河上游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游牧和渔猎。唐朝时候,今河北、山西等地的汉族人不断迁入契丹族的居住地区,给这里带来了农业生产技术和唐朝先进的思想文化。到了公元916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各部,在临潢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自立为皇帝,建立了政权,公元947年,契丹贵族把国号改为“辽”。直到公元1125年被女真人的金国消灭为止,辽国共立国200多年时间,国土包括大漠南北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在幽州(今北京市)到云州(今大同市)一线与北宋接壤。由于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辽国的统治者始终是崇信佛教的,今天仍可以看到的辽国寺院和石窟,就是很好的历史见证。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的南面,就是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上京城临演府的遗址。在这座城址的周围,有四处辽国的石窟寺群,其中要数后昭庙石窟保存得最完整。在辽国上京城以南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袋形山谷,谷中绿树成荫、庙宇密布,后昭庙石窟寺就位于谷内西北方高约50米的峭壁下方。这里有三所石窟比较完好,它们坐西向东,南北向排列着。窟的前面是清代修建的喇嘛庙。中窟的口部敞开着,宽约6米,深约5米,地面上中央横卧着一尊释迦牟尼的涅槃像,像的前部两边排列着两身菩萨和15身作哭泣之状的弟子像。环绕这组偶像可以行走一周。在后壁与左右两壁表面,各分三层浮雕了共100尊高约50厘米的罗汉坐像。因此,这是一所反映佛祖涅槃场面的庄严洞窟。中窟两侧的南窟和北窟的外室较小一些,大致都是方形的平面,地面中心都设置了一个倒凹字形的佛坛,坛上都安排了坐佛像和骑狮的文殊菩萨、骑象的普贤菩萨。窟门的两侧是浮雕天王像。

赤峰后召庙石窟释迦牟尼涅槃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这三所石窟,实际上都是属于佛坛窟一类,它们的基本构造和四川广元千佛崖盛唐时代的佛坛窟很相似,看来,这里仍然保持着一些唐代佛教文化传统。但从它们强调表现中窟的罗汉情况看,似乎又同辽国南部的北宋稍微有点接近。北窟的后室也是方形平面,正壁的下方有一条横向的佛床,佛床上的壁面正中是浮雕的主尊佛像,它的两侧分别是浮雕的弟子和菩萨立像,二弟子身前还刻着蹲跪姿势的供养人,手捧果盘正献向主佛。左右两侧壁上,各浮雕了一身形体高大的天王像,它们脚登高靴,双手握着金刚杵。这种环绕壁面安排佛、弟子、菩萨、天王的方法,很可能是受到了唐代列像窟的启发,但在正壁下方有佛床以及所有大像都用浮雕的形式,应该是这里的地方特色了。除主佛以外,这六身浮雕立像都是笔直地站着,并且身体粗壮,造型雄浑有力。特别是那两尊天王浮雕像,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契丹武士们粗旷豪放的勇武气概,是不可多得的真正契丹风格的雕刻作品。辽国被金国攻灭以后,契丹人就逐渐同汉人、蒙古人、女真人相融合了。今天我们从后昭庙石窟中的雕刻人物身上,还能折射出一些这个古代强大民族的英姿。

内蒙古鄂托克百眼窟石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百眼窑石窟浮雕喇嘛塔(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百眼窑石窟双身修法明王(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缘,还有一处百眼窑石窟,因为那里原来有100多眼石窑,所以人们就起了这个通俗的地名。长期以来,这处石窟是鲜为人知的,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美术工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它,它的确切位置在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公卡汗乡西南30公里,乌兰镇西北130公里的地方。这里有一座高约40多米,东西宽300余米的红砂岩构成的圆形小山,百眼窑石窟就开凿在山间的峭壁之上,分成上、中、下三层来排列,共有49所石窟和9座浮雕佛塔。这些石窟有大有小,以方形平面的居多,有的窟顶很平整,刻着莲花。在石窟的墙壁和顶部,一般是画满了题材多样的佛教壁画和装饰图案,从内容上看,与西藏传来的密教艺术有很大关系,其中有双身男女相抱的欢喜金刚像,脚踏恶魔的愤怒明王像,佛经故事画,和某些护法神王像等。不过也有一些与汉族地区供养菩萨、弟子相似的壁画形象。小山的顶上开阔平坦,残存着一些建筑遗址,原来这里很可能有一座寺院。百眼窑石窟的开凿时间可能在明朝中期到清朝初年,因为石窟里的那些西藏喇嘛教风格的壁画,也只能是在这段时间之内,黄教传入以后才会出现。这是内蒙古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群,虽然它的资料还没有系统地发表,但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