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雕刻佳品: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

2022-05-19

蓟县观音寺白塔(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观音寺地处天津蓟县,开始建筑的年代不详,寺旁白塔则建于辽代。据《蓟州志》记载,清高宗乾隆六○年(公元1795年)曾重修,重修时仍保留原有形制。

白塔平面为八角形,基址每边长4.58米,塔高30.6米,立面造型较为奇特,其最下为花冈石基,基之上为砖砌覆枭混及其它线条数层;其上则为栏干。栏干之上为莲座;此全部为塔之基坛。基坛之上则为塔之第一层,上冠以檐,第二层略似第一层而矮小。第三层则较第二层高,檐短浅,最上则喇嘛式之一“圆肚”塔也。

基坛上之各部,与观音阁所见极相似。其做法盖以基坛当平坐做,故上绕以栏干。其斗拱则按平坐斗拱做法,华拱两跳,计心造。每角有转角铺作,其间置斗拱两朵。每朵之间,柱头慢拱皆连拱交隐。斗拱各件权衡,较观音阁者略肥硕,盖以砖仿木形,势必然也。

平坐之上为栏干,其形制与阁中者完全相同,每角有圆望柱,每面之地袱、束腰、蜀柱,唇盆、瘿项皆如木制,惟巡杖方而不圆耳。各档束腰,皆用直线几何形花纹,其类数略同观音阁上层内栏干束腰纹样。而以一曲一竖联成者为最普通,各瘿项间空档,则雕种种动植物纹样,如狮子、宝相华等等。平坐斗拱普拍方(平板枋)之下,每角上有“硬朗汉”,挺胸凸腹,双手按膝,切齿睁目,以头顶转角铺作,为状殊苦;以百尺浮屠,使八“人”蹲而顶之,挣扎支持,以至千载,无乃不仁?每面其余两朵斗拱之下,则承以肥短之檄,檄雕种种动植物纹。檄之间,作唐代几案之“腿”形,如壁画及唐代造像座上所常见者,其形式线路,颇为刚劲,而其上所雕“舞女”,姿势飘飘,刻工清秀,尤为可爱。

第一层为塔之主要层。其八角上皆铺以重层小八角塔。小塔座圆如球,球上为莲座,下层之檐如穗下垂,上层亦有莲座,在下檐之上。上檐作瓦形,上刹如小圆肚塔。此八个小塔,在日光之下,反光射影,不惟增加点缀,且足以助显塔形,设计至为适当。

此层之东西南北四正面,皆为门形,惟南面为真门,可入塔内,其余三面。则皆假门形耳。门为圆拱,挟以凸起之门框,其顶圆部,则刻花纹。门在拱内,上槛高及圆拱中心。门扇皆起门钉。每门上有门簪二,其形方,与清代之四个六角形者异,而与应县佛官寺木塔所见者同,盖亦古制也。门拱上两旁,挟以“飞天”,飞翔门上,颇有娇趣。

其四斜面则浮起如碑形,每面大书偈语十字: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东南)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西南)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其因(西北)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东北)

碑头则刻小佛像一尊。

此层檐以一极大仰枭混做成,中夹以线条,足以减小其过笨大之现象。檐上覆瓦,角悬铜铎。

此二层似第一层而矮小,无门窗及其他雕饰,其檐制亦无异。

第三层亦八角形,但较高于第二层,上无远出之檐,亦无其他雕饰;盖顶上谇图坡之座也。

蟀图坡之最下层为迎莲座,座上为“圆肚”,肚上浮出悬鱼形雕饰,共十六个。圆肚之上又为八角者一层,颇矮小,檐以砖层层叠出,檐下有悬鱼形雕饰,再上则炮弹形之顶,印度制也。

按塔于嘉(嘉靖)隆(隆庆)间茸之者再。盖在晚明,塔之上部必已倾圯,惟存第一、二层,而第三层只余下半,于是就第三层而增其高,使为圆肚之座,以上则完全晚明以后所改建也。圆肚上之八角部分,或为原物之未塌尽部分,而就原有而修砌者,以其大小及位置论,或为原塔之第六层亦未可知也,房山云居寺塔,亦以辽塔下层,而上冠以喇嘛塔者,其现象与此塔颇相似。

塔之内部,随塔外形,南面为门;北面小孔,方约一公寸,自孔北窥正见观音阁。内壁皆有壁画。盖明画而清代加以补涂者也。塔内佛像数尊,多已毁,佛头及手足,散置遍地。像皆木刻,颇精美,皆明物也。

塔前正中,有经幢残石立香炉座上。座八面,每面一字,曰“塔前供养金炉宝鼎”,惟无年月,然就手法观之,必为梁肯堂重修时所置无疑。座旁倚立残幢之半,字迹模糊,不复可辨。其他半则在寺旁道中,现已作路石之一矣。座上及原幢之座或冠,皆刻佛像,精美绝纶。其顶上奏曲诸侍者,尤雕刻之佳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