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改革变法?赵武灵王:我倡导的胡服骑射难道不算

2022-05-19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新的剥削方式开始出现,出现了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也要跟随变化。

于是这时期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的运动,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力量壮大后的必然要求,而在变法运动中逐步确立的封建制度,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说起这时期的变法改革运动,不少人只会想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虽然名气最大,但却并不是唯一的变法。

此外,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齐国有邹忌改革,燕国有燕昭王改革,由此可见,强大诸侯国的君主,都意识到了变法改革是强国的有效途径。

说到这,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上述罗列的进行变法改革的诸侯国只有六个,但是当时强大的诸侯国有七个,是为战国七雄,难道少的那个赵国没有变法改革的运动吗?

当我们带着这个疑问隔着时光隧道看向2000多年前的赵武灵王时,他却义愤填膺地说:我倡导的胡服骑射难道不算?

本篇笔者就赵武灵王即位后的“国际环境”说起,聊聊胡服骑射产生的影响。

赵武灵王即位之后的“国际环境”。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战国策·中山策》

马陵之战后,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被齐国拉下了马,而齐国就此崛起,成为了东方不可一世的大国,此时西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过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国力大增,虎踞关西,时时刻刻准备东出函谷关,称霸天下,此时的战国也演变成了齐、秦东西两强对峙的格局。

处在秦和齐中间的赵、韩、魏等国也成为了这两国积极拉拢的对象,正如上述引用所说,有同样欲望者互样憎恨,有同样忧虑者互样亲近,处在东西两大国之间的弱国们,在同样的忧虑下,也有了联合起来抵抗两强的愿望。

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继位,成为了“弱国”联合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组织者,公元前319年,魏国丞相公孙衍,联合韩、赵、魏、楚、燕组成了五国抗秦,虽然这次合纵的计划并未取得成功,不过却为山东诸侯指出了一条对抗秦国的明路,合纵。

而公孙衍合纵能成功,赵武灵王的支持相当重要,因为公孙衍“实赵任之外相”,而《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臣(公孙衍)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也更一步指出了公孙衍和赵武灵王之间有很深的交情。

或许这还不足以表明赵武灵王在合纵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张仪出使赵国的时候曾说:大王收率天下以宾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赵王曾率领天下诸侯来抵制秦国,使得秦国的军民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由此可见赵武灵王确实是合纵的重要参与者。

但是合纵毕竟不是强国之根本,赵武灵王也意识到了这点,此外与其接壤的中山、林胡、娄烦等游牧民族也常常扰边,对此,赵武灵王是忧虑的。

《史记·赵世家》曾记载了赵武灵王的这种忧虑,他说: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

也就是这种忧虑让赵武灵王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继续卷入大国之间的纷争将对赵国不利,于是他决定从中原的纷争中抽身而出,把首要作战目标转向了中山、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然后积极加强军队建设,巩固边防和扩充大后方,所以赵武灵王决心改革变法。

赵武灵王发布了向胡人学习的总动员。

故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便于事,何俗之不可变?——《战国策·赵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君主,想要变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一种制度会造就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既得利益者就是旧贵族和奴隶主,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势必会阻挠变法,不过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可不会向守旧派妥协。

赵武灵王撤消原阳军队的旧编制,建立骑兵时,牛赞就向赵武灵王进谏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今王破原阳,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的法令不能变,军队的准则也不能变,现在赵武灵王在原阳建立骑兵,这就是改变法令和抛弃准则的做法。

赵武灵王听到牛赞的话,就说了上述《战国策·赵策》中的话,也就是以“兵器不适用需要改,习俗不便于行事也必须要改”的理由把牛赞说得心服口服。

说到这,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很熟悉,没错,这和商鞅在秦国变法前夕与守旧派的甘龙等人辩论时,说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如出一辙,这种豪迈之气充分展示了赵武灵王改革的决心以及作为一个变法家无所畏惧的气概。

赵武灵王在边境推行学习胡人还被大臣质疑,那么在朝中呢,赵武灵王的改革会一帆风顺吗,当然不会,赵武灵王在朝堂受到的阻力更大,尤其赵国贵族中的公子成、赵文、赵造、周袑、赵俊,那是坚决地反对赵国进行改革变法,“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

《史记·赵世家》记载了公子成等人反对的理由,他们认为: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华夏是文明的中心,华夏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而胡人所有的东西都代表了野蛮,要文明的赵国人向野蛮的胡人学习,这简直就是开玩笑,想也不用想,不过赵武灵王却不用国君的威势压迫这些不接受改革的臣子,而是反复对他们陈述赵国面临的困境以及胡人服装的便捷和骑兵的优势。

这些贵族毕竟不是赵国的国君,再加上武灵王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些人总算接受了赵武灵王改革的想法,于是赵武灵王向全赵国发布了向胡人学习的总动员,中心就是穿胡服、练骑射。

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邯郸命吏大夫迁奴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適子(嫡子)戍吏皆貂服。——《竹书纪年》

赵武灵王在赵国的改革,以颁布胡服令彻底揭开了序幕,正如上述引用所述,在赵武灵王的要求下,赵国上下臣民包括赵武灵王和嫡子都穿起了胡服。

而对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少人也有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就是简单的学习胡人穿衣,然后练习骑马仅此而已,其实并非如此,“胡服骑射”简单的四个字后面,所包含的改革内容有很多。

我们先来说说胡服。

首先是帽子的变化。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赵武灵王贝带鸡而朝,赵国化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赵武灵王佩着贝带、戴着砫砮冠上朝,整个赵国人都被他同化,说的明白些,就是赵武灵王学着胡人用野鸡的羽毛进行装饰王冠上,而后来被赵国人所效仿。

此外,赵武灵王效仿胡人在王冠前垂两条貂尾,以示尊重,《汉书·舆服下》记载,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这种帽子特征在后来游牧民族中依然很盛行。

其次是鞋子的变化。

赵武灵王“胡服”之前,中原人的鞋子一般穿的都是“履”,这种鞋子在平地走路很实用,但是骑马打仗则十分不适用,于是武灵王就仿照胡人的靴子,在赵国推行改履为靴。

正如《学斋占毕》记载曰:古时有履而无靴,故靴字不见于经,至武灵王作胡服,方变履为靴,起初赵武灵王推行的靴子是短靴,后来慢慢发展成为长靴,不过现在靴子似乎成为了女士们的专利,殊不知一开始靴子在中原被推行,只是为了骑马打仗的方便。

最后是士兵的上衣下衣的变化。

赵武灵王推广胡服之前,士兵的穿着那都是全副武装,外面所穿的铠甲基本都是用铜或者铁打造的重铠甲,这在步兵的决斗中那是有优势的,但是面对胡人的骑兵,就成为了缓慢移动的“活靶子”,而且穿那么重骑马也非常不方便。

此外,即使能骑马,马也很吃力,根本跑不快,别说穿过险要的地形和胡人短兵相接了,估计还没追上胡人,马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了,正如《战国策·赵策》记载赵武灵王所说:今重甲循兵,不可以踰险,于是武灵王就把士兵的重甲改为了轻甲,而下衣也效仿胡人穿上了双腿分开的裤子。

赵武灵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对于士兵来说,是为了适应骑马和打仗的需要,对于王族大臣来说,是为了革除旧的观念,以便让底层士兵更好地接受这种改革,毕竟自以为站在文明顶端的中原人,却向落后的胡人学习怎么穿衣,这显然是一种“离经叛道”,不过庆幸地是,赵武灵王做到了。

我们再来说说骑射。

首先,招骑射。

上文我们曾提到牛赞在劝谏武灵王时曾说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其实这样也说明了武灵王“骑射”之前赵国的兵制,那就是民众按照固定不变的兵籍,到了年纪就要去服兵役,军队按照地区进行编制,这也是当时中原征召战车兵和步兵的募兵方法。

但是骑兵并不是战车兵和步兵,骑兵不仅要讲究马术好,而且马上的搏杀技术也很重要,这样一来,原来的那种兵制很显然难以组建一支像样的骑兵,所以武灵王提出了要“打破固籍”,不分地区,招募会骑马射箭之人组建骑兵。

其次,收编胡兵。

《史记·赵世家》记载: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主父(即赵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於西河而致其兵,颜师古注曰:致,谓引而至也,这也就是说赵固曾在代地招募胡兵,而赵武灵王也收编了一部分楼烦士兵。

赵武灵王吸收胡兵入编,其军事意图也相当明显,那就是想要以胡制胡,扩大自己的骑兵队伍的同时,亦能提高骑兵的实际作战水平。

最后,配备胡马。

冷兵器时代,骑兵对于战马的要求很高,善跑和有耐力则是最基本的,但是在当时中原的马更像驴,和胡人养育的战马那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后来赵武灵王就把靠近胡人的代地和原阳作为训练骑兵的基地,也是因为这两地更靠近胡人,当然也更容易得到胡马,当然在后来赵国的骑兵中,胡马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后来代马就成为了北地所产的良马的称谓,正如曹植的诗,曰: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倐忽北徂。

此外,根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的赵武灵王和牛赞的对话,我们还能得知,赵武灵王还把步兵改编为了骑兵,进行集中训练,后来牛赞不付武灵王所托,成为了一命可以独当一面的骑兵将领,关于牛赞的取得成绩,我们后面还会提到,此处暂不细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产生的影响。

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史记·秦本纪》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大增,于是与赵国接壤的游牧民族的噩梦就来了,正如上述引用记载,在胡服骑射的威力之下,赵武灵王灭了中山国,而中山的国君逃跑了,最终死在了齐国。

此外,赵武灵王还向北进攻了三胡,战争的结果是驱逐了林胡,大败了东胡,而把楼烦大部分士兵也给打散,并且对这些骑兵进行了收编,而在这些战争中,骑兵的作用凸显,说到这还不得不再次说下牛赞。

《战国策·赵策》记载:(牛赞)至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踰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意思是说武灵王让牛赞穿上胡服,并且率领训练好的骑兵攻入胡地,牛赞打出了为赵国“拓地千里”的战绩。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强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从而扭转了对胡人作战不利的局面,进而使得赵国的国力大增,这也是战国中后期,赵国成为唯一能和秦国相抗衡的诸侯的“底气”所在。

结束语:

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有变法改革?当然不是,赵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就是重大改革,他倡导穿胡服,学骑射,组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骑兵部队,以抵抗游牧民族的骑兵,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做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说,这一创举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历史上的新纪元,

此外,经过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也改变了战国七雄之间原本的力量的对比,打破了东西齐秦两强的格局,一度形成了“秦、齐、赵”三足鼎立的局面,后来赵国的实力渐渐地超过了齐国,这也导致了战国末期,华夏大地演变成为了秦、赵两国相互交锋的舞台。

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毕竟只是侧重强大了军事实力,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的革新,这和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全方位强大起来的秦国,在综合实力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最终秦国打败赵国,其实亦在情理之中。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竹书纪年》、《淮南子》、《学斋占毕》、《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