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南朝私学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2022-05-19

南朝私学在东晋私学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呈现出较为繁荣的局面,一方面一大批私学家勤于教育,淡于功名,另一方面南朝私学内容也极广博,除儒家私学外,还有佛、道私学,甚至三者兼容的私学。

南朝不少私学家逃隐山林,乡居不仕,但是却热心于教育。如刘宋的沈道虔隐居乡里,州郡府十二次让他做官。他皆不应命,但却出资使"乡里少年相率受学"①。关康之精通《左氏春秋》,隐居山林传授弟子。又如齐臧荣绪"纯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书,纪录志传百一十卷。隐居京口教授"②。吴苞"善《三礼》及《老》、《庄》。宋泰始中过江,聚徒教学。冠黄葛巾,竹廛尾,蔬食二十余年。与刘。。俱于褚彦回宅教授。。。讲《礼》,苞讲《论语》、《孝经》,诸生朝听。。,晚听苞也"③,沈麟之"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他拒绝为官,"隐居余不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闭门教授居成市'"①。徐伯珍和娄幼瑜"亦聚徒教授,不应征辟"②。南齐著名的私学家刘。。,"少笃学,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常有数十人",他素无宦情,生活穷困,但是"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③。再如诸葛琚"性勤于诲诱,后生就学者日至"④,以至屋狭难容。南朝诸多的隐逸之士为南朝私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南朝还有不少官吏也重私学教育,虽身在官场,但也聚徒授业。如宋中散大夫伏曼容家在建康瓦官寺东,"施高坐于听事,有宾客,辄升高坐为讲说,生徒常数十百人"⑤。梁中军参军事伏挺"居宅在潮沟,于宅讲论语,听者倾朝。挺三世同时聚徒教授,罕有其比"⑥。齐骠骑司马何佟之"常集诸生讲论,孜孜不怠。"⑦崔灵恩虽身为国子博士,却仍然"聚徒讲授,听者常数百人"⑧。陈国子助教沈德威"每自学还私室讲授,道俗受业数百人",南朝私学兴办的相当普遍,规模也较大,动辄数百上千人,兴办私学的人的层次也较复杂,有隐逸之士,有官吏等等。私学的教学内容也很丰富,其中以经学为主,特别是对礼学尤为重视;《老》、《庄》在私学中也有讲授。甚至包括天文历算、风水占卜、音律、医学等。私学家根据自己研究和喜爱的重点不同而各有差异,如刘。。偏重于《礼》,而吴苞偏重于《论语》、《孝经》;沈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①;臧荣绪的私学则偏重于史学,这种突破儒学一统教育的私学,对文化发展是有益的。

①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页。②《南史》卷75、76《沈道虔传》、《臧荣绪传》、《吴苞传》、《沈麟之传》、《徐伯珍传》。③《南史》卷75、76《沈道虔传》、《臧荣绪传》、《吴苞传》、《沈麟之传》、《徐伯珍传》。

①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②《南史》卷75、76《沈道虔传》、《臧荣绪传》、《吴苞传》、《沈麟之传》、《徐伯珍传》。③《南齐书》卷39《刘。。传》。

④《南史》卷76《诸葛琚传》。

⑤《南史》卷71《伏曼容传》及附《伏挺传》,《何佟之传》《崔灵恩传》。⑥《南史》卷71《伏曼容传》及附《伏挺传》、《何佟之传》、《崔灵恩传》。⑦《南史》卷71《伏曼容传》及附《伏挺传》、《何佟之传》、《崔灵恩传》。⑧《南史》卷71《伏曼容传》及附《伏挺传》、《何佟之传》、《崔灵恩传》。

①《洛阳伽蓝记》卷二。晋太康寺,北魏重建后更名灵应寺。塔仍为三级。除儒家私学外,南朝道教私学也有发展。经过东晋葛洪对五斗米道的改革和重新解释,使道教不仅在庶族中广为传播,而且也风行到上层士族乃至皇室之中,道教在南朝非常流行。《宋书·自序》说杜子恭传道,"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在三之敬",以至于"愚者敬之(孙泰)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求福庆"②。在这种浓烈的气氛下,道教私学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吴郡杜京产(其高祖为杜子恭),"闭意荣宦,颇涉文意,专修黄、老",他开始"于始宁东山开舍授学",后又"于会稽日门山聚徒教授"③。虽然他曾请名儒刘。。去始宁山讲学,但可以肯定他传授的是道教。又如张讥"性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闲逸。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周易》、《老》、《庄》而教授焉。吴郡陆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门法才、清云寺沙门慧拔、至真观道士姚绥,皆传其业"④。他的私学也属于道教私学性质。

佛教私学在南朝也出现,这是因为佛教在南朝传播十分迅速,特别在梁武帝一朝甚至达到了"国教"的地位。就佛教本身来说,南方佛徒在沙门敬不敬王者(即行跪拜之礼)这个问题上最后向皇权作了让步,这是佛教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徐孝克"居于钱塘之佳义里,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每日二时讲,旦讲佛经,晚讲《礼》、《传》,道俗受业者数百人"⑤。他的私学至少有一半是佛学性质。又如赵僧岩"与刘善明友,善明为青州,欲岸为秀才,大惊,拂衣而去。后忽为沙门,栖迟山谷,常以一壶自随。一旦谓弟子曰:'吾今夕当死。壶中大钱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蜡烛一挺,以照七尺之尸'。至夜而亡。时人以为知命。"①又如马枢被南徐州刺史、梁昭陵王纶引为学,"令枢讲《维摩》、《老子》、《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②。

南朝私学在教学内容上大都兼容并蓄,儒、释、道可并存,教学或讲学时不重派别,而关键是看是否有新意,立论是否能站得住脚。前举马枢,同日跨三个学科讲授,萧纶还要听众发问,并对听众说:"与马学士论文,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③,由于马枢确实学识广博,众人才不得不服。这种学术争论的空气在南朝较浓,如梁武帝和诸多王公并不服范缜的《神灭论》,但是并未用政治势力来压他,而是数次与他辩论。又如徐伯珍,是一个地道的儒者,但却"好释氏、《老》、《庄》,兼明道士"④。再如周续之通《五经》、《五纬》,号称通十经,"既而闲居读《老》、《易》,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⑤,后开馆讲学,被称为"名通",很显然他的学校是儒佛并重的。这种自由的学术空气,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值得继承。就学术渊源来说,隋唐"尊崇儒术、兼重佛老"的文教政策,受②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③《南史》卷25《杜京产传》。

④《南史》卷71《张讥传》。

⑤《陈书》卷26《徐孝光传》。

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6页。②《魏书·释老志》。

③《陈书》卷19《马枢传》。

④《南史》卷76《徐伯珍传》。

⑤《南史》卷75《周续之传》。

南方学术影响较大。而这种风气,主要在南朝的私学中盛行,故其意义不可低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