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揭秘:荀彧之死的真相,为什么曹操送得空盒后,荀彧看见后就死亡了呢?

2022-05-19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军师以及谋士,说到曹魏势力中著名的谋士,那么除了郭嘉,最为出名的非荀彧莫属了,而关于他的死也是史说纷纭,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荀彧之死的真相,为何曹操送得空盒后,荀彧看见后就死亡了呢?

荀彧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谋略家,懂得审时度势,投靠明主。在他投奔曹操以后,便开始为其出谋划策,曹操能够迅速的统一北方,与他和家族的支持有着不可或缺的因素。荀彧出身于名门望族,是一个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叔父都在地方上做过官员。在看出天下即将大乱以后,为了亲友的安全,便辞去了官职返回了故乡。

乱世到来以后,曾率领族人投奔过袁绍,但是却发现袁绍外宽内嫉,处事优柔寡断,这样的人难成大事。在得知曹操击败黑山农民军以后,发现这个人雄才大略,多谋善断,于是毅然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一夜详谈之后,曹操非常高兴,把他评价为张良一样的人物,这时的荀彧还不到三十岁,就被封为奋武司马,协助曹操管理军务。

在196年迎回汉献帝以后,荀彧和曹操更是配合默契,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因为曹操常年征战在外,所以国家管理上的政务基本上都是由荀彧进行处理的。更难得的是荀彧还不断为曹操举荐人才,包括郭嘉、荀攸司马懿王朗等数人都是由他举荐。这些人才也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因为荀彧的神机妙算,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

更是趁着袁绍大败而劝说曹操乘胜追击,从而彻底的平定的北方乱局。荀彧和曹操两个人私交深厚,一直互为犄角,相互信任。曹操更是主动把自己的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结为秦晋之好。在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建议曹操进爵位国公,从此以后拥曹派和保汉派便开始争论不休,斗争也就开始了。

也因此许多人都猜测他是被曹操所赐死的,甚至传出了空盒赐死之说。

指的是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荀彧觉得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曹操写了一封信劝说之后,荀彧才接受了万岁亭侯的封爵。

然而曹操、荀彧两人的亲密无间最终因道不同而破裂,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五十九岁,年近花甲,时日无多,又新立平定关中之大功,于是董昭就劝曹操,以汉初诸侯王制,进魏公,立社稷,并让赐九锡,这下可触及到了一些人的政治底线,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站出来表示反对:

(明公)兴义兵,除暴乱,本为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不宜如此。

说好的一起匡扶汉室,明公你这是要闹哪样?荀彧是朝廷的老臣、重臣,又向以德行周备名重天下,他的意见态度相当重要,曹操很愤怒,就将荀彧调离尚书令之职,还借口让荀彧到伐吴前线劳军,荀彧到了之后又被扣留在军中,封荀彧为光禄大夫。

荀彧见曹操如此,也知道两人是渐行渐远,心越来越冷,因此生病留在了寿春,曹操命人给荀彧送了一个食盒,荀彧接来一看是个空盒,转身就服毒自尽了。

除此之外还有三种说法。

《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又道出了另一件隐情:衣带诏泄密后,董承被诛,伏皇后给父亲伏寿写密信,想要寻求外援。伏完曾将此信交给荀彧看,但荀彧默不作声,既没有站在伏完一方,也没有告知曹操。可是,伏完的妻弟樊普得知此事后,随即告知了曹操。

曹操和荀彧都是极为聪明之人。在曹操暗中防备的时候,荀彧也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下大错,赶紧跑去补救,想揭发此事,同时建议废黜伏皇后,将曹操女儿许配给汉献帝。结果,曹操突然接连发问,逼得荀彧哑口无言:

这几个回合的问答,使得荀彧哑口无言,只能悻悻而回。按《献帝春秋》之说,此后曹操已经开始厌恶荀彧,只是表面上还装作无事罢了。同样,荀彧经此一事后,心中也十分警觉,一直都非常忐忑(按:此番问答之语裴松之不甚赞同,但亦暗示曹操与荀彧之间存有嫌隙,详参后文)。

《三国志·荀彧传》与《献帝春秋》的说法虽有不同,但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在荀彧临死前,已经得罪了曹操,而且惶惶不安。只不过,按照陈寿的说法,荀彧是在忧愤中病逝的: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三国志·荀彧传》

同样认为荀彧死于自杀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又是另一番表述:

“曹军向濡须,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司马光:《资治通鉴》

另外,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则又称: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于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以上关于荀彧的四个版本,大体可以分为病死说(陈寿《三国志》)和自尽说(《魏氏春秋》、《献帝春秋》和《资治通鉴》),而在自尽说中,又以《魏氏春秋》的记载更为生动,即曹操馈赠荀彧食物,而荀彧打开后发现乃是一件空器,便服毒自杀了。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显然,这是一桩公案,而且仅凭有限的史料来明辨真伪,已经十分困难了。不过,根据陈寿和裴松之的记载来看,似乎荀彧是抑郁而终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曹操并没有用计逼死荀彧。

陈寿在《三国志·荀彧传》中的记载,已经有明确表达,即荀彧是在反对曹操爵国公、用九锡一事后,引发曹操不满,在困病中忧愤而亡,只字未提曹操赐荀彧空食盒之事。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虽然称荀彧“饮药而卒”,却也未曾采用《魏氏春秋》的“故事”。

另外,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广览群书,对各说均做过明辨与取舍。裴松之对《献帝春秋》之说,特意做出过分析。此说提到,荀彧死于寿春后,从寿春逃往东吴的人向孙权说,曹操命荀彧杀伏皇后,荀彧不从,便自杀了。对此,裴松之指出:

在裴松之看来,《献帝春秋》对于荀彧告发伏皇后一事的记载当不可信,是作者袁暐误将民间讹传当做史事记载了。仔细忖度,以荀彧的机警和才智,也确实不会愚笨至此。事实上,类似“出自鄙俚”的传闻,还是在于丑化曹操的奸雄形象。袁暐在《献帝春秋》中刻意以“寿春亡者”的口吻称曹操逼荀彧杀伏皇后,以至于荀彧自尽,也是这个道理。再经历代演义,荀彧之死的文本表述,便也就成了曹操以奸计逼忠臣自尽了。

再看成书较晚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对于荀彧之死,似乎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叙述:“饮药而卒”。当然,司马光在前文中基本采用了陈寿的说法,但又未曾全然否定《魏氏春秋》的阴谋说,只是剔除了曹操馈食于荀彧的细节。由此分析,司马光对《魏氏春秋》的表述是不敢深信的。

荀彧因“无汉禄可食”而自尽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再次将荀彧之死的四个版本予以总结:

第一种:以陈寿为代表的“忧薨”说,曹操并未逼荀彧自尽;第二种:以《魏氏春秋》作者孙盛为代表的阴谋说,即曹操用一件空盒逼荀彧“饮药而卒”,此说又被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采纳;第三种:袁暐在《献帝春秋》所载的“出自鄙俚”,即荀彧不愿奉命诛杀伏皇后,自尽而亡;第四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的“饮药而卒”,虽认为荀彧是自杀,但也未明言是曹操暗示或逼迫所致。

就可信度而言,以上涉及荀彧之死的四个版本,当以陈寿的“忧薨”说最为可信,以《献帝春秋》之说最不可信。至于孙盛在《魏氏春秋》中所讲的故事,则也当是一种演义,连司马光也不敢全然采纳,后来被罗贯中再次演绎才流传开来。

正如开篇所讲的,荀彧对汉室的忠贞,导致了其势必会同曹操产生裂痕,而随着矛盾的尖锐,于困病忧愤中离世,原本并不为奇。只是在史家和文人的不断演绎附会下,才制造出了以空食盒逼死荀彧的故事,以烘托曹操的奸雄形象。

那么对此你怎么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