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人格,铮铮的傲骨,三国才子杨修,因何而死?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哪些启迪
三国时期有许多惊艳的才子谋士,然而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才华就陨落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独立的人格,铮铮的傲骨,三国才子杨修,因何而死?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哪些启迪。
才女蔡文姬为之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句题词“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却在片刻之间悟出乃“绝妙好辞”,令众人称羡不已。杨修的敏慧于此可见一斑。连以七步诗著称于世的少年才子曹植亦师从杨修,杨修的才情与人格魅力便不言而喻了。
历来都有“文人相轻”之说,可是在杨修身上却是个例外。且看张永年反难杨修那一场,虚心的杨修是怎样热切地盛赞张松,而后又是怎样在曹操面前为冒犯曹操的张松极力开脱,才使张松保全性命。对待同类,杨修何其热诚!
至于说到写诗作词不过是小丑的杂技,不知道那些一味媚主求荣的奴才们可曾听说过,开创豪放词一派的辛弃疾20岁时便参加过山东的反金起义,以《岳阳楼记》闻名于世的范仲淹亦曾被誉为“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更不必提大义凛然的文天祥了。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身怀济世之才,他们的诗文便是自身人格有力的佐证。
当文学沦落为媚上的工具时,才是文学真正的堕落与悲哀。试看曹操大宴铜雀台之时,那些阿谀、溢美的言辞中有没有杨修的诗句?
生在乱世的杨修有着犀利的目光,正是这种“举世皆醉我独醒”使他在曹操所杀侍卫的墓前道出惊人之语: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才招致杀身之祸,只是当时的曹操苦于没有借口罢了。
杨修并非不通人情世故,只是高洁的品性使他不屑为之。同样,胸中的块垒不吐不快,即使为之丧生亦在所不惜。曹操炮制了一出梦中杀人的恶作剧,众谋士心知肚明,但为明哲保身起见,都不愿加以点破。杨修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犹能坚持说真话,这是何等的可佩可叹!杨修的真性情是划破暗夜的一道炫目的强光,令众士子的虚伪圆滑相形见绌。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一直处在两个时代: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2。暂时做称稳了奴隶的时代(请允许我在此将“奴隶”擅自改为“奴才”)。在三国那样一个乱世中,每个人都岌岌自危,神色仓皇地寻求做个安稳的奴才。那位被杀的侍卫可谓一忠心耿耿的奴才,然而即使如此,仍不免死于非命(又想起曹操因自身错误杀掉粮官借头一事,可见他早有前科;而小人物的命运又何其悲惨,永远摆脱不了动辄被杀之虞),何况是杨修这样一个耿直、没有媚骨与奴性的真人,其结局自然更为可悲。
杨修的死一直伴随着很多争议,曹操到底是嫉妒杨修的才华、还是因为杨修太聪明、或者说杨修做了跨界的事情,才导致最后招来杀身之祸呢?可能这些原因都有,实际上杨修在当时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而且非常受到曹操的重用。
杨修自幼出名,不仅为人好学而且做事颇有大将之风,小小年纪的杨修就展现出了成熟的一面。杨修早年在曹操身边担任主簿,相当于曹操身边的秘书,帮他处理内外之事,也算是曹操当时的得力助手之一。在三国志中记载,当时曹操都觉得自己的才华不如杨修,不过很难想象这会是曹操说出来的话。杨修非常清楚在曹操身边做事需要掌握哪些技巧,曹操是一位爱才之人,如果你是真材实料的话曹操起码绝不会亏待你,所以只需要把自己手上的事做好就行。
后来杨修结识了曹植,还帮助他多次通过曹操为立嗣设置的考验。在军师联盟当中,似乎杨修表现出来的气势要比曹植更加强势,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如此。曹植在通过了曹操设置的重重考验后,也变得心高气傲起来,杨修本来还想疏远曹植,但是却不敢这样做,如果曹植在曹操身边说他几句坏话,那杨修就地位不保了。但是等曹操得知杨修帮助曹植通过考验的事情后,也感到十分气愤,至此杨修就被夹在了中间,谁都得罪不起。
到后来曹操杀杨修是杨修自己不断积累出来的,只是杨修没能及时察觉出来。而且曹操和杨修的父亲杨彪在一些执政理念上也不和,这也加重了曹操对杨修的看法。最后曹操还是决定要除掉杨修,所以就以扰乱军心为理由杀了他,实际上曹操只要下决心要杀某人,一般随便给他安个杀头的罪名就行。在军师联盟里面,杨修被杀是因为说了一句“鸡肋\",因为他洞穿了曹操的心思,让曹操感到不安所以被杀,不过在正史当中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实际上杨修的死因还是比较复杂的。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杨修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曹操和杨修杨彪父子执政理念有冲突。
三、杨修太聪明让曹操感到不安。
四、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袁术是曹操的死对头。
五、杨修是坚定的儒家保守派。
六、是曹植想除掉杨修。
不过其中有些原因是可以被推翻的。曹操身边的有才之仕非常多,荀彧、郭嘉等人都比杨修聪明,而且他们在军事上对曹操的威胁可能更大,曹操没理由因为担心杨修的才智所以杀他。而且曹操有很多手下,他们的亲戚都是曹操的敌人,曹操也没杀他们,当时袁术曹操根本就不足为据,所以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杀他,感觉也有些站不住脚。
杨修被杀之后,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当上皇帝之后,为了收揽人心,搜罗当时的门阀士族和汉朝遗老,荣宠备至,其中就曾想过让杨彪担任太尉,但杨彪表示拒绝,其实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这才轮到了贾诩。贾诩当了太尉,孙权听到消息后就表示嘲笑。如果是杨彪当太尉,孙权当然就没话说了。
以曹操的政治智慧,对杨修这样一个出身背景都很特殊的人,当然不能随随便便说杀就杀了,如果不是有什么他认为必须杀的理由,他是不可能动手的。所以小聪明之说不可取,否则,曹操为什么不杀公然骂他、侮辱他的祢衡呢?
那么,让曹操决心不顾杨彪的面子,不顾及得罪弘农杨氏的可能后果,杀了杨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是杨修自己轻浮,在事关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曹操都还没决定立曹丕为嗣,还是立曹植为嗣,杨修却选择了站在曹植一边,支持曹植,帮助曹植夺嫡。而且,因为杨修有能力,应变能力又比较强,所以给曹植出了不少主意。
对比一下杨修给曹植出的那些应变的主意和贾诩给曹丕出的主意,就能看出来,和贾诩这种老谋深算的人相比,杨修虽然聪明,但是政治斗争经验实在是太贫乏了,完全没有搞懂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选择。贾诩给曹丕的主意很简单,让曹丕做一个好儿子就行了。而杨修给曹植的主意则是帮曹植应对曹操的考察,同时给曹丕挖坑。
再对比一下杨修和司马懿,也能看出来这种明显的差别。在曹丕和曹植夺嫡之争比较激烈的时候,司马懿始终保持中立,曹操让他站那边,他就站哪边。曹操不说话,他就不掺和曹丕和曹植的争斗。因为,这意味着司马懿忠诚于曹操,而杨修则是在曹操还在的时候,已经站到曹植那边去了,这就等于背叛了曹操。
这两个简单的对比就能看出,虽然出身于四代太尉之家的弘农杨氏,但杨修却没有学会作为一个政治家最需要的品质,也就是审慎,反而经常表现得很轻浮,不够成熟老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确实是死于自己的小聪明。
在曹操已经决定立曹丕为嗣之后,当然就要开始考虑让曹丕顺利接班,同时又尽可能避免曹植心怀不满,与曹丕发生正面冲突,导致两个儿子必然要死一个的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最保险的办法当然是剪除曹植的羽翼,让他失去威胁曹丕的能力。因为,仅靠曹植一个人,其实并没有能力反对曹丕。
而在曹操当时看来,在曹丕继位后,如果曹植有不臣之心,有能力帮助曹植反对曹丕的,最主要的就是杨修。因为杨修的家世和社会地位影响,也因为曹操知道杨修并不是一个只会耍小聪明的人,而是有切实的军事和政治才干的。所以,曹操选择了杀杨修来保全自己的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