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明太祖朱元璋残暴杀戮功臣,他为什么如此的心狠?概因这点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的事件可以说是屡次发生,其中最典型的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残暴杀戮功臣,那么他为何如此的心狠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明祖朱元璋是事件中心人物,他从秃驴乞丐之流混到帝王之位,一路上手染无数鲜血,这里面有来自敌人的,也有的来自他的故交兄弟。

明王朝之草创过程中,一路夺江南、败陈友谅、灭北元,其势虽不能说是如风卷残云,但总体上也是一帆风顺。这体现朱元璋本人优异的领导才能,同时也体现各路英雄人物协心并力之结果。

在这其中,名臣谋士有刘伯温李善长等等,猛将豪帅又有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他们中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一方人杰,聚到一起就有了大明天下,只可惜朱元璋能与他们同患难却不能同富贵。天下大定之后朱元璋便把屠刀伸向了昔日战友,开国功勋中除了早早病死或陨于战阵的,其他人全部没得善终!他们被朱元璋以千奇百怪的手段或借口清除。

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是借助惟庸、蓝玉两起所谓的“谋反”大案,进行大肆株连。惟庸于洪武六年为相,因精明强干,又是老丞相李善长亲戚,深得朱元璋宠信。朱元璋甚至把早于惟庸两年入相的汪广洋贬为广东参政,让惟庸独居相位。这惟庸大权在握后,便有些得意忘形,经常当皇帝的家。时间一长,自然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洪武十三年,御史中丞涂节等上奏惟庸结党谋反,朱元璋随即诏令严加审讯,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招出之谋反人员,包括告密人涂节,一并处死。

功臣惟庸被处死后,案子未结,专案组继续搜集罪证。十年后,才认定大明开国元勋、时年77岁的李善长是这起谋反案的主犯。李善长遭处死,案才告结。期间,凡是朱元璋欲剪除的文武大臣,一个个被牵涉到案之中,成为“党”骨干。那早成鬼魂的惟庸之罪名,从起先的谋反变成私通日本、蒙古及串通李善长谋反等,牵涉面也越来越广。一旦认定涉及案者,一概予以灭族,前后累计屠杀三万多人,可谓血流成河。

案告结不足三年,又引出大将蓝玉谋反案。蓝玉本系常遇春麾下一员猛将,封凉国公。徐达、常遇春死后继任大将,手下聚集一批能征善战的骁将,由此亦成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密告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等企图谋反,朱元璋伺机将蓝玉一干人等捉拿审讯,结果遭株连被屠杀者多达一万五千多人。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开国公常升、都督黄辂、汤泉等一批高官,皆枉死于蓝案。

蓝两案,朱元璋残酷屠杀掉近五万人,如此血腥恐怖,冤魂遍地,也只有这位古代“第一屠夫”所能为之。除此两案之外,朱元璋还相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德庆侯廖永忠、永嘉侯朱亮祖父子、江夏侯周德兴、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一批公侯。就连自己的亲侄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亦难逃一死。相传位列明朝开国元勋之首的徐达,背部生痈疽时,被迫吃下朱元璋特赐蒸鹅一只,便痈疽发作而死。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朱元璋如此的心狠呢?

从政治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实际掌权者,可以不是同一个人,但至少得是一个位置上只有一个人。那种一国两帝的局面,带来的便是诸如北魏的分裂,隋末的割据。因而对于一个新生的政权而言,要使得自身快速走上正轨,那么其内部的各种职权就得确立并巩固。

然而这样的目标,在新生政权中其实又是极难迅速而合理的实现的。政权之中,有多少人是无功之人呢?上至将帅谋臣,下至步卒伙夫,那一个人不是在政权建立期间为政权效力的呢?下层还好,遍赏便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然而越往上,越靠近政权中央,权力的分配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上层人士多是有大功的人,然而谁能排出一份众人心服口服的功劳表?文、武官,参与不同战役的将帅,其种种功劳都是难以量化的。谋臣运筹帷幄,可武将才是作战策略的实施者,甚至论军功,许多将帅斩杀的人头远多于皇帝本人。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新王朝虽然建立,封赏虽然已经成为白纸黑字的诏令,可是人心还有不服。

这种不满情绪,小的,还是臣子针对臣子,可往大了去,就是臣子针对帝王。当初刘邦初称帝,他手下不也因为封赏问题聚集起来准备再次谋反吗?因而对于朱元璋而言,他为了确保皇权不受威胁,统治阶级上层不发生大规模内斗,便只有彻底地除去某有他觉得"心怀不轨"的旧功臣。如从,大明初便又有了一场腥风血雨。

而从朱元璋个人角度来看,他本人的性格在极大程度上促使这次大清洗变得极其血腥,波及范围极广。中国历史上的"草根帝王",至少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三位。前两位,刘邦为人处事极其圆滑,能屈能伸,很擅长动小心思去缓和,处理人际关系里的矛盾。而刘秀,三观正,也经历过普通人家的生活,重感情,且很能体谅人。然而朱元璋却与他们都不相同。

朱元璋在幼年痛失双亲之后,由于天灾人祸,家中无法谋生,便连继续和亲戚一起生活的机会都没有。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去到寺庙做一个终日受人役使的负责洒扫打杂的小行童。如此不幸的幼年遭遇,让他即使在后来坐拥天下以后依旧缺乏安全感。

后来寺院濒临关门,朱元璋更是只得独自流浪。然而一个流民能受到怎样的待遇?他只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灰暗和泥沼之中摸爬滚打,谋求一处容身之地。而这样的生活,朱元璋一过就是三年。社会教会这个少年何为残忍,何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而这些记忆,一直被朱元璋保留到了他登基为帝。

怀着不安全感,回忆着过去自己亲身感受过的人性的阴暗面,朱元璋如何能和蔼地对待一众"功高震主",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呢?况且他的功臣们,有很多也是和他一样从民间一步步爬上去的,谁又能保证这些人能够安安分分的,不对其他东西有不该有的渴求呢?朱元璋不能保证,所以他必须做点什么,以绝后患。而在他眼中,最彻底的解决方式,便是把人都杀"干净"了。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