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东汉文坛盛景:文学体裁“全面开花”

2022-05-19
>   东汉文坛,要是不算上末年的“三曹”,则虽不像西汉那样有几大泰斗级的人物:(中国史传散文第一大家)、司马相如(两汉辞赋第一大家)、贾谊 (公元前200—公元前168,河南洛阳人,两汉政论文第一大家,博学能文,主张改革,屡遭谗毁,曾任长沙太傅,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 贮疏》等;他也是西汉辞赋大家,前文曾提及)、晁错(著名政治家、政论家,代表作有《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等),但诸体皆擅,群星闪耀,全面发展, 为后世文学开创了很好的局面。
  辞赋。在第八章《汉赋》一节中,我们已有所了解,此处从略。东汉的辞赋大家,主要有班固及其《两都赋》、《终南山赋》,及其《二京赋》、《归田赋》等。
   散文。东汉散文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代表作有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的《自叙书传》、桓谭的《新论》、王充的 《论衡》等。后期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既富于激情,颇有气势,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代表作有王符的《潜夫论》、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等。 此外,史传散文以班固的《汉书》为代表,上一节已有详细讲解。
  文论。大哲学家王充也是杰出的文论家。他在文艺理论上的几点主张 是:1,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美丽之观”。2,强调文章形式要服从内容,与 内容相统一。3,主张征实,尖锐批判“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4,主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为文。5,重视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
   乐府。在第八章《汉乐府》一节中,我们已从音乐的角度讲解过。乐府本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而两汉为盛。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 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演变成一种诗体名称。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著作,辑录了陶唐至五代 的乐府诗100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有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等。汉乐府民歌真切传达了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 社会现实。艺术上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其性格特征;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语言朴素自 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并渐趋五言。代表作有《陌上桑》(属相和歌辞),通过叙述罗敷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她坚贞的 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孔雀东南飞》(属杂曲歌辞)最早见于《玉台新 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作于东汉末年,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 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此外还有《上邪》、《东门行》、《长歌行》、《十五从军征》、《江南》等。
   诗歌。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系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东汉中后期,创作者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古诗十 九首》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最早载于萧统所编《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且非一人一时之作,泛称为“古诗”。创作 时代为东汉末年桓帝、灵帝年间,作者是中下层文人,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是饱含着生命意识觉醒之初对人生易逝的感伤;艺术上浑然天成,长于抒 情,浅近平淡,语短情长,言近旨远,耐人寻味。名作有《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生年不满百》等。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 时期,北方文坛曾异常兴盛。它从黄巾起义到景初末年,大约50年。建安(东汉献帝年号)文学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稳定的产物。在东汉末 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 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远大的抱负、积极通脱的心态,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慷慨悲壮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 一个新局面,并确立了特有的“建安风骨”美学风范。其代表人物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曹操(公元155—公元220),杰出 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其诗歌《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 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豪迈悲凉;此外还有《龟虽寿》、《短歌行》 等。其散文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清峻简约,朴素自然,情真意切。
  (公元187—公元226),文学家, 字子桓,曹操次子,后为魏文帝。其诗作以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之作为主,体裁多样,形式上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燕歌行》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 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散文名作《与吴质书》含蓄深情、情文并茂。《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提出“文章经 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予以很高评价,并指出各种文体的特点,提倡“文以气为主”。
  曹植(公元192—公元 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遭兄猜忌,郁郁而终。建安文学时期才华最高的大诗人,19岁即作《铜雀台赋》。其诗歌前期多为描写贵族游乐生活和应酬赠答 之作,也有一些追求政治理想、向往建功立业之作,还有少数反映汉末战乱、社会残破的篇章;后期主要表现政治上受压抑的遭遇和苦闷心情,在暴露统治阶级内部 斗争上有一定意义,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杂诗》、《七步诗》等,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语),对五言诗从民歌向文人 诗的发展很有影响。又工辞赋,《洛神赋》笔触细腻,文辞艳丽,刻画惟妙惟肖。其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如《求自试 表》等。
  “建安七子”。以王粲(公元177—公元217)成就最高,其《七哀诗》、《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精神。前者写他由长安 避乱荆州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后者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有感人力量,是抒情 小赋的名篇。徐干的《中论》被曹丕称为“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外还有孔融(《杂诗》和散文《荐祢衡表》)、陈琳(诗歌《饮马长城窟》)、 阮(章表书记《为曹公作书与》)、应(长于文赋)、刘桢(诗歌《赠从弟》)等。
  蔡琰,即蔡文姬,生平不详,东汉末年陈留人, 中国古代著名才女。著名书法家蔡邕(下节有详细讲解)之女,博学能文,善音律。初嫁河东卫家,夫亡无子;后为乱兵所掠,又嫁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居留匈 奴12年;为曹操遣使用金璧赎回,改嫁同郡屯田都尉董祀。著有《悲愤诗》、《胡茄十八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