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晁错上疏论农耕
2022-05-19
文帝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休兵养息的安民政策,使汉朝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库也日渐丰盈。重视农耕政策是由大臣晁错首先提出的。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晁错上疏对文帝说:英明的君主在位时,百姓不会受到饥饿、寒冷的折磨。这并不是说君主能亲自耕种供给百姓食物,亲自织 布供给百姓衣服,而是君主为百姓开辟了生存之道。所以尧虽然遇到九年的大涝灾,商汤虽然遇到了七年的大旱灾,而全国并没有被抛弃的病饿者,其原因就在于积 蓄财物多并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海内一统,土地广阔而人口众多,这都不亚于商汤和夏禹之时,再加上没有持续几年的旱涝灾害,但蓄积却没有上古时多‘原因何 在?这是由于土地的余力没有被完全利用’百姓还有余力没有发挥,适合耕种的土地还没有全部被开垦,山林川泽的财富还没有全部被开发,不从事生产而消耗粮食 的游民还没有全部回归农耕生产。
严寒之时人们急需衣服,不会要求衣服要轻柔暖和;饥饿难忍急需食品时,人们不会要求食品香甜可口。饥 寒临身,人们顾不得讲究廉耻。一天吃不到两餐就会饥饿,一年不做衣服穿就会挨冻,这都是人之常情。如果饥饿却得不到食物,寒冷却得不到衣服,即便是慈母也 无法保住她的儿子,君主又怎能控制得住广大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引导百姓从事农桑,辛勤耕织,少征赋税,多搞蓄积,用这些方法来充实府 库,防备旱涝灾害,这样才能稳定对百姓的统治。百姓的善恶,就看君主如何去引导他们;百姓追求财富就如同水只会向下流而不会选择流动方向一样。
珠、玉、金、银等物品,饿的时候不能拿来吃,冷的时候不能拿来穿,但是大家都把它们视为宝,原因就在于君主喜欢使用它们。这些东西轻便易带,只要拿在手 里,就可以周游天下而不受饥寒之苦。这会导致臣子轻易背叛他的君主,导致百姓轻易离开故乡。又刺激了盗贼的贪欲,使逃亡者得到轻便的资财。粟、米、布、帛 等物,由土地生产,依时成长投入很多人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生产出来的。重达数石的粟、米、布、帛,一个体力中等的人就已无法搬运,它们不会是盗贼想要掠夺 的目标,而人们一天得不到它们,就会遭受饥寒。所以英明的君主应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一个五口的农民之家,为官府服徭役的不少于 两人。能耕种的土地不过一百亩而百亩土地的收获量不超过一百石。农民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砍柴修缮官府房屋,服徭役,加上民间的人情 礼节如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赡养父母、哺育子女等,也得从一百石的收获物中支付。农民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暑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严寒, 终年劳碌没有休息的日子。如此勤劳困苦,再加上遭受旱涝灾害,官府政令严厉苛刻,赋税沉重,赋税不按规定时间征收,政令早上发出,晚上又有了变化。农民家 中有资财的,以半价折卖,家中贫穷的,只好去借双倍利息的高利贷,于是就有人卖土地房宅、妻子儿女以偿还债务了。那些大商人积聚钱财发放双倍利息的高利 贷,实力小的坐在市井中做买卖,依靠手中囤积的物品,每天游荡在都市之中,趁着某种物品急需,就把价格提高到两倍以上。所以商人家庭男的不去耕耘,女的不 去养蚕、织布,但穿的却是华丽的绸缎,吃的是上好的米肉。商人不必遭受农民那样的辛苦,却可以得到他们那样的收获。商人依仗手中大量的钱财,与王侯显贵结 交,势力超过了一般官吏,于是以财利进行倾轧。商人到千里之外旅游,车子在路上排成了首尾不能相望的队伍。他们乘坐着坚实的车子,驾驭着良马,穿着丝制的 鞋子和精美的绸缎衣服。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破产流亡的原因。
“当务之急,没有比鼓励百姓从事农耕更重要的了。要想让百姓从事农 耕,关键在于使全社会重视农业生产;使全社会重视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朝廷把粮食作为奖惩手段。朝廷可以招募天下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用以购买爵位,免除罪 名。这样的话,商人可以拥有爵位,农民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被私人屯积。那些能够缴纳粮食换取爵位的人,都是有大量剩余粮食的。收取余粮供给国家使 用,就可以减少对贫困百姓赋税的征收,这就是所谓‘损有余,补不足’,政令一公布就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现在的规定:有一匹战马的人家,可免除三人的兵 役。战马,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装备,所以给予免除兵役的优待。神农的教令说有高达十仞的石砌城墙,有宽达一百步的护城河,有一百万全副武装的士兵,但如果没 有粮食,也无法守住城池。由此看来,粮食是君王的重要资本,是国家政治稳定的根本。现在规定百姓缴纳粮食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能免除一人的兵役,这与 对有战马的人的优待相比较,其间差得太远了。爵位是君主所专有的,由口而出可以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所耕种的,生长于土地而不会匮乏。得到高等爵位和免 除罪名,是天下百姓最大的愿望。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到边境地区,凭这和方式来换取爵位、免除罪名,这样不到三年时间,边塞的粮食储备就必定会很充足了。”
文帝采纳晁错的意见,传令天下:百姓输送粮食到边境地区,依据输送粮食的多少,分别授给高低不等的爵位。
晁错又上奏说:“陛下下诏,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并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担心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所以让天下屯粮大量输入边塞地区。 如果边塞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老百姓向内撼备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内地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辫上,就可以随时下诏书,免收农民的赋税了。这样的话, 陛下的恩泽遍及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于农耕生产,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文帝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引导百姓的 正确方法是让他们从事农耕生产。朕亲自率领天下百姓务农耕种,到现在已有十年了,但荒地的开垦没有增加,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有饥饿之色。这是因为从事农 耕的人还不够,而官吏并没有重视农业发展,屡次颁下诏书,每年都鼓励百姓耕种,至今未见成效,这是官吏没有认真地执行诏令去勉励百姓,向他们解释清楚农耕 生产的踅要意义。况且朕的农民生活艰苦,而官吏并不担心他们,他们、照顾他们,又怎么能勉励他们。从事农业呢?今年只向农民征收税的一半。”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二月,文帝下诏说:“朕亲自率领天下臣民进行农耕供应宗庙祭祀的粮食,皇后亲自采桑、养蚕以供应祭祀用的祭服。请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此事的礼仪!” 文帝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休兵养息的安民政策,使汉朝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库也日渐丰盈。重视农耕政策是由大臣晁错首先提出的。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晁错上疏对文帝说:英明的君主在位时,百姓不会受到饥饿、寒冷的折磨。这并不是说君主能亲自耕种供给百姓食物,亲自织 布供给百姓衣服,而是君主为百姓开辟了生存之道。所以尧虽然遇到九年的大涝灾,商汤虽然遇到了七年的大旱灾,而全国并没有被抛弃的病饿者,其原因就在于积 蓄财物多并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海内一统,土地广阔而人口众多,这都不亚于商汤和夏禹之时,再加上没有持续几年的旱涝灾害,但蓄积却没有上古时多‘原因何 在?这是由于土地的余力没有被完全利用’百姓还有余力没有发挥,适合耕种的土地还没有全部被开垦,山林川泽的财富还没有全部被开发,不从事生产而消耗粮食 的游民还没有全部回归农耕生产。
严寒之时人们急需衣服,不会要求衣服要轻柔暖和;饥饿难忍急需食品时,人们不会要求食品香甜可口。饥 寒临身,人们顾不得讲究廉耻。一天吃不到两餐就会饥饿,一年不做衣服穿就会挨冻,这都是人之常情。如果饥饿却得不到食物,寒冷却得不到衣服,即便是慈母也 无法保住她的儿子,君主又怎能控制得住广大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引导百姓从事农桑,辛勤耕织,少征赋税,多搞蓄积,用这些方法来充实府 库,防备旱涝灾害,这样才能稳定对百姓的统治。百姓的善恶,就看君主如何去引导他们;百姓追求财富就如同水只会向下流而不会选择流动方向一样。
珠、玉、金、银等物品,饿的时候不能拿来吃,冷的时候不能拿来穿,但是大家都把它们视为宝,原因就在于君主喜欢使用它们。这些东西轻便易带,只要拿在手 里,就可以周游天下而不受饥寒之苦。这会导致臣子轻易背叛他的君主,导致百姓轻易离开故乡。又刺激了盗贼的贪欲,使逃亡者得到轻便的资财。粟、米、布、帛 等物,由土地生产,依时成长投入很多人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生产出来的。重达数石的粟、米、布、帛,一个体力中等的人就已无法搬运,它们不会是盗贼想要掠夺 的目标,而人们一天得不到它们,就会遭受饥寒。所以英明的君主应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一个五口的农民之家,为官府服徭役的不少于 两人。能耕种的土地不过一百亩而百亩土地的收获量不超过一百石。农民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砍柴修缮官府房屋,服徭役,加上民间的人情 礼节如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赡养父母、哺育子女等,也得从一百石的收获物中支付。农民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暑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严寒, 终年劳碌没有休息的日子。如此勤劳困苦,再加上遭受旱涝灾害,官府政令严厉苛刻,赋税沉重,赋税不按规定时间征收,政令早上发出,晚上又有了变化。农民家 中有资财的,以半价折卖,家中贫穷的,只好去借双倍利息的高利贷,于是就有人卖土地房宅、妻子儿女以偿还债务了。那些大商人积聚钱财发放双倍利息的高利 贷,实力小的坐在市井中做买卖,依靠手中囤积的物品,每天游荡在都市之中,趁着某种物品急需,就把价格提高到两倍以上。所以商人家庭男的不去耕耘,女的不 去养蚕、织布,但穿的却是华丽的绸缎,吃的是上好的米肉。商人不必遭受农民那样的辛苦,却可以得到他们那样的收获。商人依仗手中大量的钱财,与王侯显贵结 交,势力超过了一般官吏,于是以财利进行倾轧。商人到千里之外旅游,车子在路上排成了首尾不能相望的队伍。他们乘坐着坚实的车子,驾驭着良马,穿着丝制的 鞋子和精美的绸缎衣服。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破产流亡的原因。
“当务之急,没有比鼓励百姓从事农耕更重要的了。要想让百姓从事农 耕,关键在于使全社会重视农业生产;使全社会重视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朝廷把粮食作为奖惩手段。朝廷可以招募天下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用以购买爵位,免除罪 名。这样的话,商人可以拥有爵位,农民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被私人屯积。那些能够缴纳粮食换取爵位的人,都是有大量剩余粮食的。收取余粮供给国家使 用,就可以减少对贫困百姓赋税的征收,这就是所谓‘损有余,补不足’,政令一公布就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现在的规定:有一匹战马的人家,可免除三人的兵 役。战马,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装备,所以给予免除兵役的优待。神农的教令说有高达十仞的石砌城墙,有宽达一百步的护城河,有一百万全副武装的士兵,但如果没 有粮食,也无法守住城池。由此看来,粮食是君王的重要资本,是国家政治稳定的根本。现在规定百姓缴纳粮食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能免除一人的兵役,这与 对有战马的人的优待相比较,其间差得太远了。爵位是君主所专有的,由口而出可以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所耕种的,生长于土地而不会匮乏。得到高等爵位和免 除罪名,是天下百姓最大的愿望。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到边境地区,凭这和方式来换取爵位、免除罪名,这样不到三年时间,边塞的粮食储备就必定会很充足了。”
文帝采纳晁错的意见,传令天下:百姓输送粮食到边境地区,依据输送粮食的多少,分别授给高低不等的爵位。
晁错又上奏说:“陛下下诏,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并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担心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所以让天下屯粮大量输入边塞地区。 如果边塞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老百姓向内撼备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内地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辫上,就可以随时下诏书,免收农民的赋税了。这样的话, 陛下的恩泽遍及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于农耕生产,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文帝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引导百姓的 正确方法是让他们从事农耕生产。朕亲自率领天下百姓务农耕种,到现在已有十年了,但荒地的开垦没有增加,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有饥饿之色。这是因为从事农 耕的人还不够,而官吏并没有重视农业发展,屡次颁下诏书,每年都鼓励百姓耕种,至今未见成效,这是官吏没有认真地执行诏令去勉励百姓,向他们解释清楚农耕 生产的踅要意义。况且朕的农民生活艰苦,而官吏并不担心他们,他们、照顾他们,又怎么能勉励他们。从事农业呢?今年只向农民征收税的一半。”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二月,文帝下诏说:“朕亲自率领天下臣民进行农耕供应宗庙祭祀的粮食,皇后亲自采桑、养蚕以供应祭祀用的祭服。请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此事的礼仪!” 文帝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休兵养息的安民政策,使汉朝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库也日渐丰盈。重视农耕政策是由大臣晁错首先提出的。
- 上一篇:不为人知的历史:哪些参加解放战争的日本兵
- 下一篇:揭秘:隋炀帝陵:雷击三塘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