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通过中期试验验收 或4月开始全面修复
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的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塑像因高速风化,损坏严重,于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2011年1月22日,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国内一流科研单位的3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在现场勘察评估后通过“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中期修复实验”验收,大足石刻或将在2011年4月启动全面修复。
国宝危在旦夕
近年来,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塑像进入高速风化期,很多造像表面出现层状剥落、粉末状剥落、空鼓、龟裂、起壳等现象,而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的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塑像病变尤为严重。
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千手观音”修复工程确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国内外十数家科研单位最顶尖的文物保护专家都将目光聚焦到千手观音身上。
2010年4月至5月,科研人员历时两月,采用x射线无损探伤的方式,对观音内部裂隙分布、风化分布、补接修补进行测试,调查的141只手中,涉及手指、手掌、手臂及法器495处。
1032张表、297张手绘病害图、335幅病害矢量图、1300余张照片,结果出来了:目前,千手观音的各种病害多达34种,众多病害中仅金箔病害面积就占据了整个观音塑像展开面积的66.84%,千手观音急需“救治”。
然而修复工程一次又一次将难题摆在了修复专家的面前,病害种类多、塑像风化情况严重、国内外尚无此类石质文物保护成功先例可借鉴、当地整体自然环境复杂、缺乏专业修复人员。
大漆加金箔,如何让修复效果更持久?
2010年9月,继前期试验修复12只手后,千手观音塑像修复项目组又选取了千手观音造像顶层左右风化情况最严重的20只手和4个彩绘法器。对岩体风化的加固工艺和材料,彩绘加固修复方法,多层金箔揭取、清洗、回贴方法工艺和材料、本体表面各种污物清除方法等内容进行千手观音彩绘及金箔加固中期试验。
金箔回贴需要粘结剂将将金箔与塑像岩体粘结起来,被誉为“涂料之王”的天然涂料大漆,因具有漆膜坚硬、富有光泽、耐久耐磨、耐水耐腐蚀、耐高温及绝缘体、修复效果表面平整、光泽自然、稳定持久的特点,一直是最佳粘连剂。
传统修复一直采用在天然漆加入桐油的方法来调制大漆,但负责修复材料工作的敦煌研究所所长苏伯民发现,除了岩层风化外,大漆中桐油的老化成为金箔脱落的重要原因,若选用其他大漆配方,则需要在目前上百种大漆调制配方中作出选择。
在多次探访试验后,松节油走入苏伯民的视线,“同样都是天然材料,光泽度没有影响,最重要的是抗化能力远远强于桐油”,于是,松节油替代桐油与生漆调和成的大漆成为金箔和岩体间最好的粘结剂。
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程博介绍,大漆工艺是在中国人数千年发展完善中形成的一整套工艺体系,川渝地区有数以百计的大漆贴金造像,采用大漆作为修复材料特别适合于西南地区的环境,通过本次的贴金试验,大漆的修复工艺已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工艺复杂,熟手修复一只手最快需6天,熟手仅3人
“10厘米大小的样块回贴就需要1.5小时,”“最初修复的2只手花费了整整3个月功夫。”“目前熟手修复一只手最快也需要6天的时间”“因为无相关成功经验,目前能够熟练进行修复的仅三四人”
在众多问题中,最困扰修复试验项目组的问题是:缺人
在修复过程中,需要将表面的残存金箔小心揭取下来,进行分层、清理、烫平、编号、压型等处理,将不能利用的部分去除,保留可利用的部分,然后回贴。
虽然工序复杂,但这样可以较为全面地从根本处理千手观音的病害,修复后耐久程度强,且最大限度保存了旧金箔这一历史文物,因此旧金箔清洗回贴成为众多专家一致的选择。
培养一批能熟练使用新材料、掌握多种修复技能、修复经验丰富并能根据温湿度变化采用相应修复工艺的专业人才成为重中之重。工程项目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告诉记者,目前仪器往往无法检测岩层内部风化、手指断裂、漆层与岩体层间风化情况,只能凭修复人员的经验判定合适的修复方法,仅这一点,从事修复工作较短的人就难以做到。
通过中期试验验收或今年4月展开全面修复
1月22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国内一流科研单位的3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在现场勘察评估后得出意见:大足石刻观音塑像中期修复试验通过验收,同时要求尽培养当地石窟寺保护修复工艺技术人员。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童明康在验收会上表示,修复试验项目组在试验中进行的种种探索值得充分肯定,要把这一文物保护项目,打造成一项国内外前所未有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
据相关专家介绍,此次成功试验为今后展开的全面修复工程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与经验支撑,千手观音的全面修复工程有望于今年4月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