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绝艺酥油花 后继无人令人忧
每年一度在青海的塔尔寺展出的酥油花,目前已成为青藏高原旅游的一大特色,吸引着十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瞻。然而这一经历了400多年风雨的藏传绝艺,目前却面临着艺僧越来越少、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有专家学者指出,只有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出佛学深院,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才能使酥油花艺术保持长盛不衰。
酥油花,神奇的藏传绝艺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一种花只在寒冬腊月盛开于佛坛之前,这就是酥油花。它的奇异和冷艳吸引着许多游客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一睹芳容,成为了青藏高原旅游的一大亮点。说是“花”,其实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粗看则像放大了数倍的面人。
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产生于西藏的苯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大约公元1600年,酥油花制作方法开始传入塔尔寺。
每年的元宵节,塔尔寺都会举行正月祈愿大法会,艺僧们会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陈列展出,供各族群众观瞻。塔尔寺的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故事等。细细观赏,其工艺之精巧、形象之逼真、色彩之绚丽令人叹为观止。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毫米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其姿态无不栩栩如生,再配以鲜艳夺目的花朵,涂以金粉银饰,显得富丽堂皇。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教授先巴对塔尔寺佛教艺术颇有研究。他告诉笔者,虽然酥油花制作传入塔尔寺只有几百年,但经过几代僧人苦心钻研,塔尔寺酥油花的工艺水平已经远远超过酥油花的发源地,居各寺院之冠。
独特的艺术芬芳,吸引着各地的艺术家
酥油花散发出的独特的艺术芬芳吸引了中外画家、艺术家纷至沓来。他们不顾高原反应,坚持要来青藏高原一睹酥油花这个由僧人创造出的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瑰宝。有人这样说道:研修绘画,不能不去敦煌,不能不去塔尔寺。塔尔寺的酥油花和敦煌的壁画一样,是每一个画家的艺术之魂、灵感之源。
待人至诚至善的僧人们见到远方的来客,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披肝沥胆,把酥油花的制作过程向来访者讲解了一遍又一遍;访问者则虚心请教,将有关细节问了又问,详记在册。在这有来有往的相互交流中,双方对题材、构图、线条、着色、粘合等专业问题的切磋越来越深。
在这些摩肩接踵的艺术大家中,有一个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他就是画家张大千。1934年,张大千从来过塔尔寺的朋友口中知道了塔尔寺的大名,也知道了酥油花的绝妙。于是,他或徒步跋涉,或骑高头大马,携带大量的宣纸、笔墨以及丰厚的盘缠,昼夜兼程来到塔尔寺这一宏伟的艺术殿堂淘金。
面对塔尔寺丰富的艺术矿藏,他贪婪地求索酥油花、壁画、堆绣和砖雕的创作秘诀,特别是对色彩的运用和线条、构图,尤其投入了精力,并把所见的精美图案一一临摹在册。后来,塔尔寺的5名功底扎实、颇具灵性的艺僧跟着张大千去了甘肃的敦煌,专门临摹壁画,为我国的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藏佛学深院,后继无人令人忧
说酥油花是最残酷的艺术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一种技艺高超的艺术品,酥油花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而又十分艰难。因为酥油遇冷即凝、遇热即化,所以艺僧们选择一年之中最冷的天气,在最冷的房间中制作酥油花。“酥油的熔点很低,15摄氏度就会变形,为了防止手指温度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冰水中,然后进行工作。一旦手温回暖,必须再次浸泡”。从事22年酥油花制作的塔尔寺艺僧罗藏昂秀说,和所有的老艺僧一样,他全身落下了许多疾病。罗藏昂秀告诉笔者,塔尔寺现在的酥油花艺僧不足40人,而过去,塔尔寺能制作酥油花的艺僧有100多人。他认为塔尔寺酥油花人才出现青黄不接,一方面是寺里制作酥油花的老艺僧大部分去世了,而现在这一代人对于酥油花的制作艺术还没有完全领悟,另一方面,酥油花的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艰辛,让一些年轻僧人望而生畏。塔尔寺有每年正月十五举办酥油花展的传统。观赏酥油花,对外行来说,感觉“年年岁岁花相似”,一样绚丽多彩。但塔尔寺的僧人们却明显感觉到如今的作品已大不如前了。
艺僧华藏坚赞告诉记者,过去老艺僧带领他们做酥油花时,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创新,做出不同的花色,但随着老艺僧们逐渐圆寂,他们明显感到了能力不足,只能按照传统去做,很难有所突破。而且愿意学习制作酥油花的僧人越来越少,酥油花制作人才已经出现了断档。为使酥油花艺术保持长盛不衰,每年花展后,塔尔寺会评鉴上、下两院制作的酥油花,分出优劣,力图以这种比赛方式提高僧人的制作技术。
尽管这一做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专家认为,要使酥油花艺术永葆青春,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同时,还需要更多的人来了解它,就如同唐卡艺术一样,走出寺院,走向世界。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教授先巴认为,数百年来,塔尔寺的酥油花之所以独具特色、享誉海内外,与一代代僧人的苦心钻研和不断创新分不开。所以,除了保持传统,还需推陈出新,才能使酥油花长开不败。同时,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也是使酥油花保持长久生命力的一种方式。
据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酥油花的制作题材较为广泛,除佛教故事之外,不少作品取材于凡人的真实生活。文成公主进藏、花木兰从军以及天安门城楼、当代英雄人物都曾经由僧人用酥油花的形式加以展现。而近几年来,塔尔寺酥油花展的题材大多局限于佛教故事。先巴说,同样是藏传佛教艺术,唐卡绘制艺术现在在青海就保护和发展得很好,而这与它的知名度和受关注的程度是分不开的。虽然酥油花对制作环境的要求很高,但现代技术已经能使酥油花保持较长时间,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寺院方面应该想办法使酥油花能够真正走出寺院,走出青海,在国内甚至海外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艺术,这样才能促进它的发展。
塔尔寺寺管会办公室主任君尼告诉笔者,为了促进酥油花的发展,寺院也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增加制作酥油花的经费,在寺院里选拔一些年轻僧人,由老艺人进行系统指导等,他们也在和老艺人商讨如何在酥油花艺人的培养方式上进行一些新的探索。藏族学者完玛冷智认为,酥油花艺术源于佛教供品,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作为藏传佛教艺术品已成为青海冬季旅游的一大品牌。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专家更多地发掘其艺术内涵,使之走向社会,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延续它的艺术生命力;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寺院进行体制改革,成立专门的艺术学院,使酥油花艺术保持长盛不衰。
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海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他们也正在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