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亡皆女人 两人经历相似但结局相反
清朝兴也女人,亡也女人。在清朝统治史上,初期的孝庄太后和末期的慈禧太后,都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可以说,二人的存在,都直接决定了清朝争取长达四五十年的命运。这两个女人,虽时隔两百余年,然而政治经历又何其相似,但结局大相径庭。
孝庄影响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代,见证了清朝日益兴盛;而慈禧联系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陪伴着清朝走向衰亡。
先说孝庄太后。孝庄,原名布木布泰,来自蒙古科尔沁部,13岁嫁给皇太极。皇太极即汗位后,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又称西宫福晋,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后来的顺治帝福临。
《孝庄秘史》中刘德凯版皇太极和宁静版庄妃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驾崩,庄妃得小叔子睿亲王多尔衮妥协、力助,扶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与其姑母、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十八年世祖驾崩,皇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尊为孝庄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病逝。
[page]而慈禧太后呢?慈禧,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叶赫那拉氏,16岁年入宫,咸丰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生后来的同治帝载淳,封懿妃,次年晋懿贵妃,居西宫。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驾崩,与孝贞显皇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后联合慈安太后,得小叔子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1875年同治帝崩逝,绝嗣,慈禧择其侄载湉继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慈安死后慈禧独专大权。1908年11月,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3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去世。
孝庄虽没有像慈禧那样进行垂帘听政,但在顺治一朝、康熙前期,她都是两任皇帝最好的政治导师。孝庄和慈禧二人都是由西宫偏妃得力于小叔子帮助,母凭子贵,走上皇权顶点,由圣母皇太后变太皇太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决定了清朝的走向。
不仅如此,她们在做妃子时,便显示出了充分的政治才干。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将洪押至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皇太极自知,数十万清军、数百万清人是无法完胜数百万明军、数千万明人的,要想赢得这一场战争,就必须收服洪承畴这样的大才。谁料,洪不屈,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
[page]永福宫庄妃主动请缨,亲自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此事广为流传,后世也多有作品演绎,有小说《清史演义》称庄妃用美人计把床下办不了的事情床上办,有电视剧《江山风雨情》说庄妃借学习儒家经典拜师洪承畴套近乎的,但详细记载并不见于正史,真实性学术界尚有争议。
而慈禧工于书法,为其干政准备了先决条件。咸丰帝时,南有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北有英法联军入侵京津一路向西,内忧外患,让本来体弱多病的他心力憔悴。于是,咸丰帝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且允许她发表意见。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一役失利,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为此触怒咸丰,差点招来杀身之祸。奕䜣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只因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不仅如此,孝庄和慈禧在后世之君任期内,体现的政治价值越大。
对于孝庄,后世的评价可以说话。清史专家杨珍说:“孝庄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历史名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page]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康熙,对祖母的评价更有说服力:“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此话款款深情,见诸《清圣祖圣训》卷一《圣孝》。
皇太极驾崩后,以其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的“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32岁的孝庄与皇太极孝端皇后多方斡旋,使多尔衮得摄政王称号和实权后,改为支持皇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位高权重,依然觊觎皇位,不断迫使幼主加封自己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甚至皇父摄政王,追封自己的生母为皇后,这是皇帝才干的事情。
孝庄全力辅佐顺治,又对多尔衮施展谋略、软硬兼施,纾解其野心欲望,巩固了顺治的帝位。后来,8岁的康熙登基,孝庄再次辅佐,授以治国安邦方略,一边与索尼、鳌拜四大顾命大臣斗智斗法,一边支持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亲征准噶尔。康熙前期许多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都是同孝庄的筹谋擘画密不可分。
而慈禧,要用事实来做说明。慈禧太后从铲除肃顺顾命阵营开始,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她能让奕䜣这样能干亲王执政多年,也能用奕劻那样的贪腐草包总理军政。她一边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一边支持保守派实力壮大制约洋务派。她可以在列强入侵时激发义和拳调转枪头“扶清灭洋”,也可以突然改变主意和洋人合作向义和团磨刀霍霍。
[page]慈禧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花巨资从西方买来一流的军舰枪炮,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操练新军,甚至暂时支持维新派的百日改革。当其经历庚子这一场大祸之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不论后世之人如何拿所谓委身洪承畴、下嫁多尔衮的事情给孝庄泼脏水,但她对清朝的兴盛厥功甚伟。她生活俭朴,不事奢华,戡乱“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
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病危,康熙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率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page]赵尔巽修《清史稿》评价孝庄:“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
而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该上耻辱柱。1885年,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慈禧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不平等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于此,左宗棠曾直指主和的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但没有慈禧拍板,李鸿章再有声威,也是无济于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的《马关条约》、1900年庚子拳乱导致的《辛丑和约》,也都是李鸿章为首席谈判大臣,但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人,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甲午海战前,慈禧明晓日本动武倾向,但对内务府挪用北洋水师添置装备的军费,为其办万寿大典兴奋不已。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而对当时官场上下贪腐成风,慈禧洞察而不制止,甚至对言官弹劾也是一百个不高兴,从而彻底地蛀空了满清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