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难以置信:纳粹德国和苏联对华援助远超英美总和

2022-05-19
1941:中国抗战最困难的一年<br/> 中国抗战始于1937年,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发生时,国民政府已经单独对日作战长达四年五个月。在此期间,尽管中国曾经不断要求西方列强给予外交、经济及武器上的援助,但西方列强都不理不睬或冷峻拒绝。更可恨的是,英法还因为担心日本对它们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进行报复,多次要求中国接受日本所提的和平条件。到了1940年夏天,西欧战局溃败之时,英法更进一步切断中国经过缅甸和越南通往国际的通道。<br/> 美国的态度稍微好一点。虽然美国人民对日军在华暴行时常发出抱怨,但是美国商人仍然把一批批战略物资卖给日本人,赚取暴利,间接支持了日本侵华战争。美国政府更是奉行一贯的孤立主义。虽然美国人也发出过一些谴责日本的声明,但无意为中国而与日本直接作战。美国多少对中国提供了一些贷款和军援,但数量却不足以真正提高中国的作战能力。其结果是,1941年中国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已经比1937年大为减退,不但缺乏先进武器如飞机、大炮、战车等,甚至缺乏步枪、机枪和弹药。<br/> 讽刺的是,在中国最需要外援时,给予国民政府援助最多的反而是蒋介石的两大“敌人”——与日本交好的纳粹德国和支持中共的苏联。纳粹和苏联对华军事或经济援助都远远超过西方民主国家的总和。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欧战爆发后先是德国抛弃了中国,逐渐亲近日本,与之结成轴心国同盟。不论中国如何苦苦哀求,希特勒终于完全停止它对中国的军事供应。苏联也因不愿意陷入两面作战危局,而与日本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从而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br/> 1941年成为中国抗战最困难的一年,德国和苏联已经停止了对华军售,英法自顾不暇,对中国避而远之。<br/> 日本偷袭珍珠港使中美两国一夜之间成为了“事实上”的同盟国。美国人惊讶地发现,远东竟有一个好大的盟友,与刚刚给了自己一记耳光的日本鬼子苦战了五年。美国人心里清楚,英法已经被德国人打得喘不过气来,不可能有力量支持自己,而中国人或许能!<br/> 在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曾大胆预言中国的抵抗不出三个月必将瓦解。当时大多数的西方观察家也不指望中国能够持久抗战。作为中国的敌人,日本历来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了解中国在各方面的弱点。但是日本人是见树不见林,过分低估中国能够不惜一切牺牲抵抗外侮的民族主义意识和情绪,民族情绪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相反地,当太平洋战争之初,西方人被打得满地找牙时,却过分高估了中国的作战能力,他们对中国众多弱点不够了解,以致对中国产生出各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就是说,当美日之间爆发战争时,美国人想到的不是如何帮助中国人,而是中国人如何协助美国。<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EF/8B/EF8BEBCE12D67F4F13C72E725F70DF0B.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难以置信:纳粹德国和苏联对华援助远超英美总和"/><br/><br/> 不受待见的次等盟国<br/> 欧洲战争爆发以后,中国领袖便逐渐把对日抗战看成是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开始对全球性军事合作提出各种主张。他们同时也认为,中国当然有权参与制定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大战略。但是当蒋介石天真地向英法两国提议加紧合作却被对方断然拒绝时,他就感到“无限之羞耻”。1941年4 月,当时蒋介石得知英、美、荷兰等国刚在菲律宾举行过会商,而中国并未被邀请出席。蒋介石指示宋子文去探听会议内容,并向美国表达中国对于未被邀请参加一事感到失望。<br/> 如果说在珍珠港事变发生之前,中国领袖只能“诉请”西方以平等方式对待中国;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他们认为中国无论在道德上或是法理上,都已经赢得了参加同盟国所有最高层次政治军事会议的“当然权利”。中国如果仍然被摒除于门外的话,其含义就不再是西方的疏忽而已,而是西方国家明目张胆地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次等盟邦和一个次等民族来对待。<br/> 事实上,中国对于受到西方国家排挤而产生的反感,早在珍珠港事变之前就已经被拉铁摩尔看出。拉铁摩尔作为罗斯福推荐给蒋介石的政治顾问,他在 1941年8月2日写信给白宫助理居里时指出:“很多中国人早已开始担忧,他们的国家不会得到西方国家平等和公正的对待。而这偏偏又正是日本及汪伪政权所极力渲染的主题之一,因为他们强调西方国家只不过把中国当作傀儡来耍弄,绝不会以朋友之道对待中国。因此,中国将来在和平谈判桌上必定重蹈1919年凡尔赛和会时同样的悲惨命运,难逃被出卖牺牲的下场。”这种情绪很可能动摇中国抗战的决心。<br/>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就急急忙忙告诉英国人,“日本随时可能攻击香港和新加坡”,并建议中英两国应尽速拟订联合防卫香港的计划。然而蒋介石不久即发现,原来美国、英国和荷兰三国早在1941年中期就已经安排了共同防务,但对中国却秘而不宣。这个发现使蒋介石大为不满,他在日记中写道: “是其对我各种轻蔑之行为,视中国为无足轻重,徒利用之以消耗日本之经过事实,更无足为叹也。国际间本是利害为主,决无为人牺牲之国,若以此为怪或为愧,则痴矣。”当得知中国愿意主动出兵协同作战防守香港、缅甸和越南等地时,英国大使受到感动而为英国在珍珠港事变前拒绝中国协防一事道歉。蒋介石则宽宏大量地加以安慰:“请勿客气,贵国事即我国事,我等皆在同一阵营中。”事实上,此后英国人仍然没有把国军当真正的友军,他们宁可把缅甸让给日本人也不想叫中国人占有,甚至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时单方面撤退,把十万中国军队置于危险之中,害得远征军差点覆灭。<br/> 先欧后亚:又把中国人晾在一边<br/>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中国领袖和民间舆论一致鼓吹“先亚后欧”的战略。蒋介石不但是这个战略思想最积极的推动者,也提出了几个颇具说服力的理由:(1)日本已是当前对美国本土(Alaska, 阿拉斯加)安全威胁最大的敌人,美国只有在除去这个威胁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它作为“世界民主国家军火库”的功能,支持盟国在欧洲作战。(2)德国的优势在陆军,而日本的优势在海军。美国的海军实力明显超过日本,然而陆军则未必超过德国。因此美国应该先发挥自己优势的海军,摧毁日本较弱的海军,再来对付德国陆军。(3)鉴于日本已经大量搜刮了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充实其后备作战能力,如果不赶紧将之消灭,那么日本便可能在两年之内变成另外一个类似德国一般强大的敌国。<br/> 可美国人并不这样考虑,美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从全球大战略出发,认为在德日两大强敌中,德国最强大,是法西斯轴心国“主力中的主力”、“轴心中的轴心”,日本则相对较弱。盟国如能先集中力量击败德国,则打败日本就不成问题。相反,如美国先打日本,分散了力量,致使德国成了气候,再要战而胜之就困难多了。因此,他向罗斯福总统献策,主张美国在亚太平洋战场取守势,集中力量投入欧洲战场,全力支持苏、英等国对德作战,先消灭法西斯德国,再回头收拾日本。罗斯福接受了马歇尔的计划,把日本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在太平洋方向取守势,集中主力于欧洲战场。<br/> 这种“先欧后亚”的战略使得中国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得继续孤军奋战,租借法案送往欧洲和北非战场的物资数以万计,可给予中国战场的物资却每月只有几千吨。即使是这一点点可怜的物资也常常临时被抽调到其他战场。蒋介石加入盟国的头两年,可谓是充满了又苦又甜的感觉,但经常是“苦”远远大过于 “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