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顺治皇帝因董鄂妃而死 表妹甘愿陪葬?

2022-05-19

顺治17岁那年,废黜皇后博尔济吉特。但在孝庄的安排下,前皇后的小侄女绰尔济博尔济吉特成了新皇后。废黜表妹皇后战役,看起来是顺治赢了,可实际上他输得极惨。表面上,皇太后孝庄从谏如流,但实际上这是孝庄柔韧的政治手腕使然。

这一招,用在多尔衮身上是奏效的,但是用在顺治身上,那就开错了药方。因为多尔衮是一个人格已然成熟的成年人,但小顺治还只是个男孩,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这时候的顺治,是通过向外界权威的挑战,以期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如果孝庄跟儿子大吵一架,事情反倒好办了,但是孝庄以退为进,顺治面子是有了,可人格没有形成,这就让他更加的茫然而无法适应。

其时,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带着自己的爱妃董鄂氏进宫。史书上说,这董鄂氏乃清初第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尽管宫里的粉黛们也不缺姿色,但她们对顺治来说只是简单的泄欲工具,缺少雄性对雌性的征服过程。而董鄂妃跟她们不一样,她是自己弟弟的爱妃,活到18岁,顺治第一次找到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

得知顺治撇向董鄂妃展开了炽烈而狂猛的爱情攻势后,孝庄大骇,不过最终从顺治那里落荒而走。顺治终于赢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他的人格就此迅速地成形。

[page]

成熟的顺治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来到襄亲王处抢走了弟媳董鄂氏。史载董鄂氏被顺治撬走后,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觉得很失败,愤然自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八岁的董鄂妃,从前的襄亲王福晋,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紫禁城。当然,在她的背后,也少不了“红颜祸水”的骂名。要知道,在阴冷森严的紫禁城里,还有许多双嫉恨的眼睛在黑暗中紧盯着她,因为她的到来,一群人将失去皇帝的宠爱——后宫其实就是一个刀光剑影的竞争场,她们的后面,都有着很多外戚力量的支持。

董鄂妃是个聪明人。她知道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完美,甚至有世人所不容的“污点”,但在三百五十年前,她也无权选择这两次婚姻,也只能“恨不相逢未嫁时”!虽然董鄂妃和顺治在一起两情相悦,但前夫的死亡还是给了她深深的负罪感,让她在宫里必须要谨慎做人。

正因为如此,董鄂妃在宫中并没有因为顺治的宠爱而骄横,反而对自己的前后左右是一个也不敢得罪。对于皇后的地位,她不敢有丝毫非分之想。当皇后生病的时候,董鄂妃日夜照顾,五个晚上都没合眼;对于其他的妃嫔,董鄂妃也一视同仁,如恪妃患病,她就亲自端汤喂药;在孝庄太后的面前,董鄂妃更是小心翼翼,谨慎伺候,生怕有所得罪。孝庄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往往是废寝忘食,朝夕侍奉。

[page]

孝庄太后

进宫不久,董鄂妃怀孕产下一子(皇四子)。新生儿的到来给董鄂妃带来全新的生活和无尽的欢乐,也让顺治感到由衷的欢喜。大家都认为,这个皇四子将是皇位当然的继承人。但是,命运多舛的是,这个小生命竟然不到三百天,甚至还没来得及取名,就永远地消失在幽静隐秘的紫禁城中。这把董鄂妃推进了无尽的痛苦深渊。

尽管顺治很快追封他那夭折的儿子为荣亲王(第一个得到亲王封爵)并为之专修了陵寝,但这并不足以安慰受此严重打击而失落无神的董鄂妃,加之董鄂妃产后失于调养,竟然丧失了生育能力。在深宫之中,她再次感到了墙角里那些幸灾乐祸的目光,而此时的顺治为了宽慰董鄂妃那颗受伤的心,正打算废掉他的第二个皇后(第一个皇后因为是多尔衮亲信之女,被废),让董鄂妃入主正宫。

但是,顺治的第二个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虽然她也算是品貌双全,但顺治并不喜欢她。废后的举动引起了孝庄太后的警觉,深知其中厉害的董鄂妃“长跪顿首固请”,并以“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相威胁,逼迫顺治放弃废后之念。

但从此,董鄂妃便一病不起,在病痛中挣扎了三年后,终于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不治身亡,年仅二十二岁。虽然和顺治只有四年的姻缘,但悲痛欲绝的顺治仍旧追封董鄂妃为“端敬皇后”,并亲笔为她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哀悼之心,透于纸背。

[page]

董鄂妃魂归西天后,顺治由于过分悲痛,开始精神恍惚,身体也每况愈下。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冬天很冷,但顺治没有按常例去避痘(满族人从关外来,对中原的流行病抵抗力甚差,皇族经常在秋季和初春到南苑去避痘),只为了董鄂妃的葬礼能够办得更加隆重,最后顺治被弄得心力交瘁,身体虚弱,天花病毒也就乘虚而入。迭遭打击的少年皇帝这时也早已是意志消沉,痊愈基本无望。在第二年(1661年)正月初七的凌晨,二十四岁的顺治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最终驾崩于养心殿,随他的爱妃同游西天,而这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不过间隔四个月多一点。

自古皇帝都只有色情的自由,而没有爱情的自由。顺治和董鄂妃死后都被火化,因此孝陵里只存放着两人的骨灰坛,而不是传统的棺椁,这也算是殊途同归吧。

清朝最后一位殉葬的妃子

顺治在董鄂妃去世后的那年冬天染上了天花,没过多久就不治身亡。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在顺治弥留之际,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奉命赶到皇帝病榻旁撰写遗诏。

王熙在自撰的《王熙自定年谱》中说,自己为顺治写的遗诏都经过了皇帝的认可,“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当晚,顺治即驾崩归西。王熙在官方的遗诏公布后,便将当时所有和遗诏有关的东西全部付之一炬,此后对遗诏一事便一直保持沉默,再无只言片语。

很奇怪的是,在这份遗诏中有这么一句,“端敬皇后(董鄂妃)于皇太后恪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未能以礼止情,诸事窬溃不经,朕之罪一也”。

“未能以礼止情”,这句话虽然说得很委婉,但无疑是对董鄂妃间接的谴责。王熙声称自己写的遗诏已经过顺治的同意,但以顺治的个性,他应该不会在临终前有如此对董鄂妃不利的话语,因为这完全是对他们爱情的一种否定。

[page]

那遗诏是怎么变成罪己诏的呢?

从顺治死亡到公布遗诏中间有四个时辰(古代一时辰等于现在两小时),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推测,“其间必有太后及诸王斟酌改定之情事”,而把对董鄂妃的葬礼逾度写进遗诏,显然是有意而为之,估计是反映了孝庄太后对董鄂妃的怨恨。事实上,孝庄太后从一开始就对顺治和董鄂妃的结合并不满意,而顺治的早死,很自然就归罪于董鄂妃。孝庄太后在丧子之余,其脑海里浮现的想必是对“红颜祸水”的一腔怒火吧!

正如《红楼梦》的元春一样,每一个后妃的后面都关系着其外戚家族的命运。孝庄太后的愤怒使得另一个女人,贞妃董鄂氏(董鄂妃的堂妹),感到了来自内心的极大恐惧。为了浇灭孝庄太后的怒火,保全自己的家族,贞妃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为顺治殉葬,以换取孝庄太后对董鄂妃家族的宽恕。

是年,贞妃才刚二十出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和丈夫。更可悲的是,贞妃从来就没有像堂姐一样获得过顺治的爱情和所赋予的显赫地位,但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她却要为顺治和董鄂妃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付出代价,做他们爱情的殉葬品。贞妃的死亡,历史上只把它叫做“从殉”,是中国历史一种极为丑陋的古老制度。

从殉的贞妃,后被康熙追封为皇考贞妃,埋葬在孝陵东边的妃嫔陵寝里。后来康熙为嫡母营建孝东陵地官的时候,发现在地宫中与顺治合葬的只有董鄂妃和康熙的嫡母孝康章皇后。为先帝殉葬的贞妃死后依旧备受冷落,名分及合葬的哀荣都与她无关——她只不过是葬在孝东陵的众多嫔妃之一,仅此而已。值得一提的是,董鄂妃和顺治骨灰所放的地宫是清东陵中唯一没有被盗过的,这让多情的天子和他的爱人得到了长久的安宁。

由于顺治得天花暴死,惊恐之余的皇族后来选中了皇三子玄烨作为王位继承人,因为他已经生过天花并且死里逃生,这就是后来的康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诏禁止殉死的行为。从此以后,“从殉”便在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