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和亲制度害惨的女子?其中一位成和平大使,至今被人们传唱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封建社会的和亲制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历史上有哪些被和亲制度害惨的女子,其中一位成和平大使,至今被人们传唱。
汉与匈奴的和亲,要追溯到西汉立国之初。《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说明匈奴本是华夏子孙,秦汉时,崛起于北方草原,各部落组成统一联盟,对中原政权形成较大威胁,秦派蒙恬筑长城以御北胡(即匈奴)。秦朝二世而亡,楚汉争霸,刘邦胜出。汉朝继承了秦的遗产,包括与匈奴的争战。
公元前200年,匈奴给了新立的汉朝一个下马威,把汉高祖刘邦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大同马铺山)七昼夜。那时的匈奴,出了个有雄才大略的首领——冒顿单于,他趁汉朝未立稳之机,发兵越过长城,直扑马邑(今山西朔州)。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战国韩襄王庶孙韩信,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混淆,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望风而降,太原告危,刘邦只好亲率32万大军迎战,两军在长城一线对峙。汉军取得几场胜利后,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阻,结果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在白登陷入重围,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后来,陈平献计,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才得以脱险。白登之围让刘邦认识到靠战争无法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于是采用了刘敬的和亲建议,开创了汉与匈奴的和亲史。“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和亲这一创举,可以看作对军事防御之不足的补救,但它的意义非同凡响,其历史影响尤为深远,不只是消弭了战争,带来了和平,还让汉文化远播域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然而,汉初的和亲,是在汉与匈奴的力量对比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策。汉朝以和亲的方式,每年为匈奴贵族进贡大量财富的基础上,维持和平局面,对于汉和匈奴的民族交流作用不是太大。昭君出塞时,汉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与汉初的和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消极妥协的产物,而是民族团结和睦相处进一步加强的诗篇,是真正意义上的和亲。
汉朝时期的和亲王昭君,王昭君的出身并不是很好,家里不是那种富贵人家,所以在皇宫选秀时没有给画师行贿,这也就导致了画师没有给她好好画,画的奇丑无比不说,还点上了克夫痣,这可怎么让皇上能动心呢?所以当时的皇帝一看就没让她进宫侍奉,而是当一了个小小宫女。不过命运也是非常的有趣,就在她以为自己就要当一辈子宫女永无出头之日的时候,机会就来了。当时的大背景是汉朝和匈奴打的难舍难分,不过最近的战况比较好,汉朝大胜,匈奴式微,而且匈奴的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由于连年的战事也造成了匈奴内部的分裂,其中一个部落的单于被击败,于是想着,反正我在这里也混得不好,干脆投靠了强大的汉朝,还能保我平安。于是说干就干,还真的投靠了汉朝。不过他有一个要求,想要娶个汉人女子,这样就与汉朝永结亲戚,双方的关系也能更加牢固。这时派谁去呢?王昭君就站出来主动要求出塞。皇帝本来十分乐意的,但是一看王昭君的样子就不乐意了,这还是画像上那个丑八怪吗?分明就是一个大美人!但是话已经说到,也不好反悔,皇帝只好忍痛割爱,放王昭君去了匈奴之地。
昭君到了匈奴之后不仅维护了两国的友谊,而且还开化民智,教导当地的居民识文读字,而且从此之后当地人了解到汉文化越多,愿意交流的人也就越多,之后更多的匈奴人愿意臣服汉朝。昭君当了匈奴的皇后,还为当时的单于生下一个儿子。
好景不长,在结婚三年之后,这一任单于就死了,尽管他很爱昭君,也曾许下承诺让自己最小的儿子当下一任单于,但是奈何在草原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孤儿寡母怎么能够夺得大权。在此之后大儿子当上了新一任单于,根据古法,父亲的妻子也因该由他继承。因为当时草原上男子征战不休,寿命也很短,那天在出个意外,那就只剩孤儿寡母了,为了让这一部分人能够继续存活下去,就必须有人负责照顾起来,而且有了女人,才能够继续生育,不然只能灭族。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亲生母亲是不在这一规则之中的。
昭君毕竟骨子里还是一个汉人,受不了这样的古法,写信一封想要回到汉朝。但是皇帝没有让她回去,而是要求她按照匈奴的制度,继续嫁给新的单于。就这样,王昭君继续待在了匈奴,并且嫁给了这一任单于,生下2个女儿。不过草原人的寿命是真的很短,又过了11年,这一任的单于也死了,这下昭君又得改嫁,这次是嫁给了她第一任丈夫的孙子,简直可笑。但是在匈奴看来,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了。五年后王昭君受不了如此侮辱得抑郁症死了。
王昭君去世后,她在匈奴的两个女儿、外孙,以及内地的侄子王歙、王飒等,都继续为汉与匈奴的和平友好而努力。从昭君出塞到昭君去世,她与匈奴人民共同生活了13年,这13年时间为汉与匈奴此后60年的和平铸就了坚实基础。史载汉与匈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王昭君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文化成果带到了草原,如医术、纺织、种植术、养殖术、铸铁术、制陶、酿酒工艺等,提高了匈奴人民的生产能力,提升改善了生活水平。
王昭君化身和平使者,远嫁胡地,是一位弱女子的人生之不幸,却是民族之大幸。她不是简单地出嫁,而是为维持汉与匈奴的和平局面,身在异乡的她做了许多实事,换来了汉和匈奴人民几十年的安稳日子。在内蒙古多地出土的西汉鸳鸯砖、瓦当中,曾发现“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单于和亲、长乐未央”等字样,而纵观西汉末年,和亲事件仅只昭君出塞一起,因此,这些字样反映了当时人民对昭君出塞的颂扬。而王昭君墓的“青冢”出现在很多地方,也从侧面证明了历代人民对她的欣赏和颂赞。
到了唐朝时期,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比以前更加糟糕。那时,有一个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回族人,所以他们让唐王派一个真正的公主嫁给他们。面对这样的要求,皇帝非常生气,但他无能为力。此外,朝廷大臣也建议皇帝派一个真正的公主过去维持稳定。
因此,皇帝不得不费力地将他的八公主,咸安公主送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公主非常清楚。当她得知她要送她去和亲时,她并没有发出反对的很多声音,而是选择为她的国家承担责任。在公主结婚的那天,皇帝亲自送女儿告别并为她写了一首告别诗。
公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结婚后开始了她悲惨的生活。这个国家是好战的,有一种令人无法接受的习俗,当他们的首领去世时,他的妻子必须嫁给下一位首领。就这样,在公主结婚后不久,这位首领去世了,在这位首领的儿子成功之后,她被迫嫁给了下一任首领。后来,她被迫嫁给了首领的孙子,就这样,历史上最悲惨的公主,甚至嫁给了父子四个人。
正是因为在公主的耐心下,回族人民长期与唐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仅没有入侵唐朝,而且在唐朝遭到侵犯时也派兵去镇压它。 。通过这种方式,咸安公主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和平。
但在她结婚20多年以后,她独自在那里去世,没有亲人的陪伴。直到她去世,她也无法回到家乡。这是唐朝唯一一位结婚后无法回到家乡的公主。
这还不是最惨的,论到最惨的和亲公主,后周的千金公主绝对榜上有名。
在南北朝众多的君主中,北周武帝算是较有作为的一个。他即位后集中精力攘外安内,打算平定江南、一统华夏。经过一系列战争,北周终于在577年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578年,武帝出兵攻打突厥,因劳累过度,不幸病死。武帝的死,使北周由盛转衰,千金公主的命运也开始急转直下。
579年,突厥他钵可汗派使节求婚,宣帝是个花花公子,根本不懂带兵打仗,当然求之不得,选中堂妹千金公主下嫁。 千金公主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可君命难违,她只得接受。
几个月后,一个好消息传来:他钵可汗病死了,公主下嫁暂时被搁置起来,然而没等公主一家高兴多久,580年2月,新即位的沙钵略可汗派使节前来迎亲,这一次千金公主不能不走了,她含着热泪告别父母,踏上了北去之路。
沙钵略可汗很宠爱这位娇弱美丽的小妻子,在丈夫的帮助下,公主的心情平静下来并慢慢适应了新环境。
然而命运是残酷的,就在千金公主下嫁的第2年,宣帝病死,辅政大臣、国丈杨坚以“禅让”的形式废掉并毒死了年仅7岁的北周静帝,于581年2月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北周的宗室诸王被斩杀殆尽,千金公主的父亲赵王宇文招起兵反对杨坚,被诛灭九族。
噩耗传来,千金公主悲痛欲绝,她发誓要为父母报仇;正好杨坚因忙于内战,忽略了与突厥的往来,双方关系日益紧张,沙钵略可汗尽然对隋朝使节说:“我本是北周家的亲戚,如今杨坚灭了北周,自己当上皇帝,如果我袖手旁观,不是太无能了么?让我以后有何脸面再见我的王后?”
582年,突厥正式向隋朝宣战,40万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延安、天水等6城,长安震动。杨坚采取长孙晟的建议,以离间计挑动突厥各部落。隋朝的离间计取得了极大成功,沙钵略可汗的叔侄纷纷反叛,沙钵略腹背受敌,陷入困境。
千金公主此时不到20岁,然而过往的经历早已经使她认识到命运的残酷与无奈,她早早地成熟了。她明白杨坚最希望看到突厥内部自相残杀,万般无奈下,千金公主决定暂时将自己的国恨家仇放在一边,先帮助丈夫走出绝境。
她向杨坚写去亲笔信,表示自己虽是北周公主,却十分钦佩杨坚的圣明,请求做大隋皇帝之女。杨坚此时也没有足够精力打败突厥,于是顺水退舟,赐公主杨姓,收为养女,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希望她深明大义,为隋和突厥安定做出贡献。此后,两国来往不断,取得暂时的安宁。
当然,这样的安宁只是暂时的,杨坚表面上对公主恩宠有加,心中却无法信任;公主忍辱负重,为两国的友好交往也确实做了一些事,但对杨坚灭其宗族的仇恨始终无法释怀,双方都只是利用对方,各藏心机,只要有机会必将对方一口咬死。
587年,沙钵略病死,其子即位。大义公主按照突厥的风俗,又嫁给沙钵略的儿子都蓝可汗。
589年,杨坚灭掉南朝陈国,为表示恩宠,将后主陈叔宝一面华贵的屏风赐给大义公主。公主久居塞外,许久没有见过如此华丽的东西了,睹物思人,国恨家仇一起涌上大义公主的心头,激动之余,她忘记了谨慎,挥笔在屏风上提诗一首: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这首诗笔力不俗,所以流传了下来。诗中有一句“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不知道公主诗中的‘虏廷’指的是突厥还是隋朝,或者两个都指,但杨坚却是认为指的是隋朝。大义公主居然敢把隋朝形容的如此不堪,她的国恨家仇是如此强烈,杨坚大怒,暗想大义公主随时可能挑动都蓝可汗与隋朝宣战,他决定除掉这个隐患。
593年,有个流浪到突厥的汉人杨钦声言:自己是大义公主的姑母西河公主派来的心腹,西河公主与丈夫打算与突厥联合发兵,灭隋复国。报仇心切的大义公主信以为真,并说服都蓝可汗同意发兵。其实这杨钦很可能是隋朝派出的间谍,因为杨坚不久便得知此事,派长孙晟前往突厥捉拿杨钦,虽然都蓝可汗拒不承认,大义公主也怒骂隋使,但杨坚还是借机下诏废除了大义公主的公主封号。
失去了封号的大义公主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陷如困境,然而更大的灾难还在等待着她。
几乎就在同时,统治突厥北方的突利可汗为争取隋朝的支持,偷偷向隋求婚。隋文帝派人告诉来使:“设计杀了大义公主。隋朝立即许婚’。
然而大义公主毕竟在突厥生活多年,即使没了公主的身份,却依然是都蓝可汗的王后。她既然有能力能挑动都蓝可汗与隋朝开战,说明她和都蓝可汗关系还是不差的,在突厥军国大事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要让都蓝可汗杀掉她,并非易事。
可是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要用心,就不愁找不出错来。
大义公主在突厥虽然贵为王后又先后有2位丈夫,但都是利益关系,很难说有爱情与幸福,在极度的苦闷与寂寞中,她与一个叫安遂家的小官慢慢好上了。
突利可汗买通大义公主的左右,得知此事,心中大喜。他派人四处散布大义公主与安遂家私通的消息,国人得知大哗,因为突厥一向禁止通奸,公主所为,已成死罪。都蓝可汗得到安遂家的供词,再加上突利可汗等人的挑唆和鼓噪,不由大怒,他冲入牙帐,一剑将公主刺死。此时是公元596年,公主年仅33岁。
在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千金公主是命运最为悲惨者之一。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 上一篇:鳌拜是好人还是坏人?鳌拜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 下一篇:汉朝名臣窦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