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离奇驾崩 即位人并不应该是宋太宗赵匡胤
根据史料的记载,当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传到京城后,赵匡胤的老婆都吓傻了,全家都惊慌不已。唯独这位杜太后,她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的儿子心中一直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今天果然干了,大家担忧什么?”
能够泰然自若到这个份上,这位杜太后的身体里,得有一颗多大的心脏呀。
后来,等赵匡胤登基称帝,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后,在文武百官的祝贺声中,这位老太太却不高兴了,史称杜太后“愀然不乐”。
看见母亲这样后,赵匡胤就得问问是咋回事。杜太后这才说道:“哀家知道为君难的道理,天子统治着天下百姓,若治世有道,则受百姓尊崇,反之,若治世无道,就做不回一介匹夫了,所以哀家担忧不已。”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古人所谓的“镇定自若”者,也就不过如此了。
这个老太太,她还真是一个“人中龙凤”呀!
当然了,这么一个有胆有识的狠角色,临死前除非得了脑溢血啥的,否则只要剩下一口气,就一定会留下一个非同凡响的遗言,且内容意义深刻、耐人寻味。
只有这样,才能不枉此生!
果不其然,根据宋朝的官方记载,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在弥留之际,她宣布要召见赵匡胤和赵普。借着回光返照的力量,杜太后在临死前突然问了赵匡胤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儿子,你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一听这话,赵匡胤真是哭笑不得,他只能说了一堆官方的套话,这是祖宗积德,以及您的福分之类的话。
听完后,杜太后一边摇头,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道:“不对,儿子呀,我来告诉你这个答案。”
“你能当上皇帝,只有一个原因,周世宗的儿子太小,这才让你有了可乘之机。要是后周有一个年长的君主,这个天下还能轮到你吗?因此,等你百年之后,一定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这样才能江山永固,不再给别人可乘之机。”
史料记载,听完母亲的这番临终教导,赵匡胤哭泣着叩头拜谢,并发誓道:“一定不会忘记太后的教诲。”
当然了,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这是赵匡胤敷衍了事的推辞,还是他发自内心的誓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对于他的这个回答,杜太后也貌似不信。
看见皇帝答应后,杜太后毫不放松警惕,她立刻趁热打铁,马上来了一个“双保险”。
但见这位太后转身对赵普说道:“赵普,你立刻把刚才的话写下来,让皇帝签字画押,不得反悔。”
这一下子,赵匡胤彻底没招了。
后来,赵普在太后的授意下,他在太后的床前将誓书写好,并在末尾签上了“臣普书”三个字,然后他们把这封太后懿旨打包,装进了皇宫专用的盒子,也就是“金匮”里,最后由谨慎可靠的宫人代为保管,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宣读这份懿旨。
以上,就是北宋初年两大疑案之一,即“斧声烛影”后另一个疑案“金匮之盟”的全部内容。
那么,在宋朝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故事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都会给您一个不同的解释。
首先是宋朝,在漫长的两宋期间,没有一个人怀疑这件事情,即使是当时最著名的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人,也对这件事情深信不疑。
后来,历经了元、明两朝,不管是多么较真的史学家,也对这个故事视若神明,且从无异议。最后,等到了清朝中叶时,学者恽敬在读完这段故事后,他终于提出了异议,并给出了自己的质疑。
随后,在后世学者的不断研究中,这个历经了千年、从来没有一个人怀疑过的“金匮之盟”,它终于从一个根深蒂固的事实,变成了一个错漏百出的故事,还真让我们找出了不少破绽。
如今,学者对“金匮之盟”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杜太后让赵匡胤书写遗诏的时间,非常不合理。
- 上一篇: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 下一篇:贵州方言入门基础是什么?贵州方言入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