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弟子姜维有多厉害?他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在的哪里?
三国后期随着诸多诸多名将谋士的去世,可以说大局已定了,然而在蜀国的诸葛亮弟子姜维却还在为蜀国努力,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诸葛亮的弟子姜维有多厉害?他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在的哪里?
宋朝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剑门感蜀亡事》写道:自惜英雄有屈伸,危机应变亦逡巡。阴平穹寇非难御,如此江山空负人。
这首诗写的是姜维在蜀汉和曹魏最后一场战争,姜维兵败蜀汉灭亡。诗中陆游将姜维看成是英雄,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为了不辱使命,能屈能伸,希望将来可以恢复大业,只可惜英雄气短。
历史上传言姜维带领蜀汉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我们不妨聊聊姜维十一次北伐的大致过程和最远一次打到哪里。
承继师命,开启北伐
姜维的北伐是从诸葛孔明承继而来,关于诸葛亮一生中"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宏伟目标相比已是妇孺皆知。诸葛孔明生前的那些北伐,虽然名气很大,场面很隆重,客观地说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殚精竭虑的诸葛亮也因为操劳过度累垮身体,建兴十二年(234)已经五十四岁的诸葛亮,终于在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病情恶化,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离世后,姜维作为得意门徒深受器重,临危之际接过的诸葛亮的遗愿,开启艰难的北伐之旅。,光复中原。他在诸葛亮死后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这二十多年之间,曾参与主持了十一次北伐。
(1)公元240年:姜维出陇西,与郭淮交战。在《三国志-满田牵郭传》中说是郭淮追击姜维,姜维退兵。但在公元244年蒋琬写给刘禅的奏折,改变驻军策略时提及此时时,如下说法:
“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是郭淮被破走。我更倾向于蒋琬的说法,因为一,这是给皇帝的奏折。二是因为这是蒋琬的战略基础之一。就是因为曾经打败过郭淮,才认为要坚持姜维为凉州刺史骚扰陇西的策略。所以我认为郭淮与姜维的首战,因是姜维获胜。但因某些因素,只是击败了郭淮,但没进一步扩大战果。
(2)公元246年:汶山平康夷叛乱,姜维讨平;
(3)公元247年,凉州一带少数民族叛魏降蜀,姜维带领少于一万的部队接应这批胡王。在郭淮、夏侯霸的夹击战于洮西。姜维中郭淮计谋,攻打夏侯霸,在郭淮夹击下被逼退。后来郭淮扫荡反叛的少数名族部落。
(4)公元248年,胡王治无戴继续作乱,姜维北上接应,留廖化在要道铸城坚守,郭淮派遣夏侯霸追击姜维,追击攻打廖化部队。但最终姜维将胡王接回蜀汉境内,姜维也回师救下被郭淮攻击的廖化部队。此战达到了所有的战斗目标,可以说是胜了郭淮。
(5)公元249年,司马懿叛乱杀死曹爽。姜维借此变乱,仍旧领不到一万的大军北伐。姜维在曲山建城,继续诱羌胡归降。让牙门将句安、李歆守城,自己联合羌人部队攻击附近郡县。郭淮、陈泰领军对抗姜维。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命陈泰、徐质、邓艾(全明星阵容啊!)包围曲城,切断水源。曲城部队顿时陷入困境,姜维被迫回军救援,兵进牛头山,被陈泰阻挡不能前进。又听闻郭淮打算截断自己部队的退路,无奈之下只好退军,放弃曲城部队。郭淮见姜维退兵,就打算讨平配合姜维的羌族部队。但邓艾认为姜维还有可能杀个回马枪,于是郭淮留下邓艾防备。果然姜维派遣廖化沿白水对岸驻兵,自己却攻向洮城。邓艾认为自己部队少,但姜维部队(实际是廖化部队)居然不急着进攻,看来是姜维要廖化来挟持住我的部队,自己去攻打洮城了。于是邓艾连夜潜行赶到洮城,姜维看到邓艾已赶到洮城不得已退军。这次算是姜维和邓艾斗法下,输给了邓艾。至于和郭淮等人的对决,实在是兵力差距过大,非战之过。
(6)公元250年,姜维联合羌人再次进攻西平,没能攻下,反倒带回了神秘男子郭修。因未记载曹魏方的将领是谁,权且算为雍州刺史陈泰。
(7)公元253年,费祎去世当年。诸葛恪北伐,姜维为了呼应诸葛恪,第一次带领数万人马出石营,围攻南安。陈泰前来救援,但还没等陈泰到来,姜维就粮尽撤退。
(8)公元254年,因狄道长李简举城降投降,姜维为了接收物资而北上伐魏。进围襄武,斩杀了此前刚杀了张嶷的魏将徐质,魏军败退。姜维乘势追击,将河间关、狄道、临洮三县的居民带回蜀汉充填人力。
(9)公元255年,司马师病亡。姜维率领夏侯霸、张翼等出狄道攻魏,大破不听陈泰命令的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退保狄城,姜维围城。最后司马昭诏令陈泰、邓艾、司马孚并力,在陈泰阻止了邓艾错误的谋划后,及时赶到,击退了姜维的部队,姜维驻军钟堤。但姜维也因大破王经而升任大将军。
(10)公元256年,姜维打算出其不意,再次出兵,并且为了提速以轻兵出击。在邓艾处处料敌先机的情况下,姜维步步受制,在就要山穷水尽前,姜维向汉中都督提出邀约,希望在上邽一带合军和邓艾野战。但没想到胡济未能及时赶到,蜀汉大败,惨烈程度甚于街亭之败。于是姜维自贬三级,以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此时的姜维便开始走向权力的下坡路,开始逐步败光之前的政治积累。
(11)公元258年,休养两年的姜维为了趁诸葛诞叛变,出兵秦川。当时曹魏长城积谷颇多,但守兵很少,魏军知道姜维要来都很害怕。司马望和邓艾帅军驻守长城。姜维数次向司马望和邓艾挑战,都不应战。到了第二年,诸葛诞兵败,姜维无奈退回成都。因本次作战未分胜败,姜维被官复原职。
(12)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出兵侯和与邓艾交战,被邓艾击败,退回沓中。
通过以上姜维的十一次北伐经历可以看出,打的最远的一次是延熙十八年(255)第八次北伐,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涨打到狄道城(今甘肃临洮县)。
临洮县古代称为狄道,今天是甘肃省定西市的一个县城。大概位置是甘肃省中部和定西市西部,因黄河上游最大一个支流洮河流经此地而得名。《汉书·高后纪》,高后七年(前181)"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东汉遂改为狄道县。
此处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兵家要地。秦献公元年(前384),秦国消灭西戎部族设置狄道县。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重新化设为陇西郡,狄道设为郡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狄道一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由于此处在西部边陲,一直都是中原汉文明和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的汇集地,经过塞北三朝、元朝、清朝的经营,使得狄道民族种类更加多元化。
临洮也正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经历,呈现出多民族杂居的特点,进而表现出文化多元化,每年这里都会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包括花儿、拉扎节等等。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足足有五十公里的长度。同时,临洮文物遗迹非常繁多,其中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全部都出自此地。
通过姜维一生中的十一次北伐经历,虽然身负使命,志在匡扶汉室,但即使姜维倾尽全部的心智和体力,最终难以逃脱屡屡失败的结果。这失败的原因总共有以下几点。
首先第一就是刘禅后期的昏庸。
要说起来这里刘禅,大家对他可以说是都不太陌生,可以说这个人作为蜀国的最高统治者。在正史当中虽然前期表现得尚且还算可以,无论是任命官员,或者是治理国家都还算是及格线以上,但是这到了蜀汉的后期,可以说刘禅就是蜀汉最后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刘禅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过于信任宦官黄皓。要知道这宦官可以说是皇上身边的人,而黄皓因为刘禅的宠信,可以说是欺上瞒下,给蜀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据《华阳国志》描述: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可以说黄皓在当时已经成为了蜀汉政治系统当中,最大的毒瘤,而刘禅对于他的宠信,可以说也是导致蜀国败亡的重要原因。
其次就是蜀国本身实力不如魏国,看似蜀国地盘和魏国差不多大。
但是要知道的是,当时来说,全天下的政治中心显然是在北方地区。纵然蜀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是单看人口还是比之曹魏相差了不仅仅一点。
更何况人口基础决定了军事能力,相对比于人口数量接近五百万的曹魏,人口只有百万的蜀国显然在兵源方面就要差了不止一筹。要知道在三国时期的战争,基本上就是比拼人数。毕竟兵马越多,胜算越大。而蜀国当时据史书记载,兵马仅仅是十万多人。而曹魏则是有着五十万以上的兵马。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诸葛诞作乱时司马昭所上表有云:
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先生又案曰:合此外将士计之,当不下六七十万人。
显然魏国兵马应该是不少的。至少是达到了六十万左右的常备军队,而这些军队的战斗力,显然是非常的不错的。不过与此同时相对应的,曹魏需要防范蜀国,吴国外加上辽东和北地匈奴鲜卑。
但是就算是这样,在曹魏和蜀国对峙的前线的汉中地区,显然也是魏国的兵马比较多,而处于弱势的蜀国,显然不能选择与魏国拖发育。毕竟人口基数在那里摆着,蜀国肯定是拼不过魏国的。而且蜀国缺乏一个很重要的战略资源,那就是战马,因为大家都知道,北方的马比较高大适合骑兵骑乘,而蜀国地处西南,马匹矮小,战马质量堪忧。可以说在军事实力上面,相对比于魏国,又可以说是落于下风了。
最后就是姜维本身战略目的完成的失误。
这并不是代表姜维北伐战略的失误,前文已经说过,如果蜀国跟魏国拖发育肯定是输了的。所以姜维的战略是没毛病的,但是在完成的过程当中,显然没有能够达到把魏国打痛的状态。
据《三国志》记载:
进围襄 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狄道、临洮三县 民还。这可以说是姜维数次北伐的当中的一次大胜,但是也不敢过占据了三县之地,可以说对于蜀国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而姜维一共北伐十一次,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持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如果看这个水平的话,其实姜维完全就是非常优秀了。毕竟蜀汉后期将星凋零,而且魏国出现了一批名将。姜维可以说硬生生靠着自己一己之力,把蜀国和魏国的僵持地点,从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与此同时还把魏军卡在了秦岭附近。
但是,虽然姜维面对魏国可以说是稍战上风,但是这种攻击水准对于魏国可以说不痛不痒。最多有点心疼,但是富庶的关中地区基本上没什么影响。不过就算这样,仍旧要肯定,姜维他本身这种谋划对于蜀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