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战国名将吴起,爱兵如子,亲自为士兵吸毒疮,为什么百姓对他的评价却不好?概因他背叛了亲情和爱情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战国名将吴起,他爱兵如子,亲自为士兵吸毒疮,为何百姓对他的评价却不好?概因他背叛了亲情和爱情。

说到他可能很多人都会比较陌生,接下来我们说到关于他的一个故事相信大家都会想起来。

他是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将领,他对待他手下的士兵比对他的儿子还好,而且他还和他的士兵一起生活,从来不搞特殊待遇,所以吴起手下的士兵对他非常的信服。

在史记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吴起手下的一位小兵,他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感染上了毒疮,毒疮这种病是会传染的,所以很多的士兵也不愿意和他呆在一起,而且毒疮如果不吸出来的话,最后这个士兵一定会非常痛苦的死去,这个士兵认为自己已经没救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吴起竟然亲自来到他的帐篷照顾他,并且他不怕传染,还用嘴给士兵吸毒疮,最后这个士兵就被治好了。

士兵非常的感恩吴起的救命之恩,同时吴起手下的士兵看到吴起竟然冒着生命危险救这个士兵,他们也是非常的感动,所以打仗也是非常的卖力,后来这个小兵还写信将吴起给自己吸毒疮的事情告诉了他的母亲,可是他的母亲看到来信之后,竟然号啕大哭,非常不愿意吴起这样做。

原来这个士兵的父亲以前就是吴起手下的士兵,而且他的父亲竟然和他得了一样的毒疮,事情就是这样的巧,也许他们家遗传这种毒疮吧,当时吴起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救了他的父亲,后来这个小兵的父亲就非常的感动,他也没有什么报答吴起的,他能够做的就是在战场上努力杀敌,然后不幸的事情就发生了,小兵的父亲最后就牺牲在了战场上。

老人好不容易一个人将儿子抚养长大,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儿子的身上,老人非常害怕儿子也会和他的丈夫一样为了报答吴起的救命之恩就死在战场上,所以小兵的母亲在听到吴起救她儿子的消息之后,才会号啕大哭。

吴起在战场上被人们称为是战神,他的一生中有诸多的功绩:

吴起在政治、指导战争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可是人们对他的评价却不好,这是因为他背叛了亲情和爱情。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幼年生长在卫国左氏,典型的纨绔子弟。可惜吴起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十载。坐吃山空的恶果很快得到印证:仆从离去,老母体弱,兄弟无靠,年纪轻轻无所事事,整日花天酒地,不思进取。

他听说鲁国儒学大师曾子广收门徒,吴起欲取道鲁国,只是放不下家中母亲,愿先回家同母亲话别一番。本乡人看他衣衫褴褛,混了三五年一官未得,不由哂笑,街坊整日闲言碎语令他心烦意乱。一月后,吴起动身赴鲁,走之前他拟好计划,要“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然后“东出卫郭门”——从外城门往东面逃了。

噩耗传来,他母亲孤死,有人捎口信叫他回去吊丧。曾子不知他杀人,劝吴起返乡,吴起心虚,特别害怕回国被缉拿,就躲在庐舍里不出来。三番五次,注重孝道的曾子怒火中烧,横下心,认为他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的莒县,吴起认为时机成熟,便向穆公献策请缨,谋求鲁军统帅。 穆公知道吴起能谋善断,但当吴起要他封为大将军的时候,穆公又犯难了。齐国进犯,边境不保,吴起的妻子(吴起在鲁国结识)又是齐国名门闺秀。穆公对此心存疑虑,不愿重用吴起。没想翌日吴起上朝参见,取出一匣子,匣内装着一颗人头,那首级竟是吴起的妻子!朝堂哗然,穆公惊骇,一时不知言语。后吴起率军大破齐军,威震四方。后来鲁穆公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而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因懈怠宾客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

魏文侯是明智的,吴起在魏国二十六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同时“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值得一提的是,吴起任将期间,不穿战袍,一副卒子打扮,吃糟糠,枕粮秣。不是传令官先到,没人会认为眼前站着的是将军。吴起不仅心机深重,懂得“金蝉脱壳”,还会收买人心,教人替他战死沙场。比方前410年,吴起辅佐魏将乐羊攻打中山国,有个小兵患上毒疮,吴起二话不说用嘴吮疮排毒,士兵母亲听说后泪流满面,认为儿子一定会受吴起拉拢在战场上送命。老太缘何得出这种结论?因为士兵他爸也患过毒疮,一样受吴起的吮疮待遇,结果战死了。这毒疮真是遗传,看来在吴将军手下干活,横竖都是个死。中山国围了三年,满一年文侯就耐不住了,于是调吴起伐秦,任魏西河守将。据记载,吴起对抗秦军采用弓弩战,以万箭穿心的攻势使秦军不敢进犯一步,一再以少量兵力击退庞大的秦军。首据临晋(大荔东南),后克元里(澄城东南),次年“伐秦至郑,还筑洛阴,拔五城。”反观秦军惟有退守洛水,沿河修筑防御工事以抵挡吴起的进攻。至此魏国已完全占有秦国河西地区,文侯在此设西河郡,吴起任郡守。

黄河以西700里被魏国吞并,中山国被灭,魏国一跃上升至战国头强。前396年,魏文侯薨,魏武侯继位,时人皆以为武侯会拔擢吴起为相。但武侯认为,留吴起做西河郡守可防秦军进犯,故任田文为相,这使抱有极大期待的吴起大失所望。要说武侯的安排有他的预见性,土地被占了7年,秦国就打了7年,最后秦惠公出兵50万讨伐西河郡,于前389年打了场“阴晋之战”,魏国一方屯兵40万,吴起亲率五万步兵、骑兵三千攻向秦军,杀得秦军片甲不留,秦惠公大败而归。

田文死后,公叔痤任相。公叔谗言武侯:吴起功高盖主,意有所指,不如试探他忠心与否,再做决断。照他建议,魏文侯把公主下嫁给吴起,要是吴起想留在魏国,必定欣然迎娶;要是想走,他必然辞谢,武侯应允。吴起不知道公叔痤算计他,去了他府上,见公主也在,凑巧!正见得公主对着公叔破口大骂,公叔老儿一派气定神闲。吴起竟以为公主素质底下,却不知老头一旁暗暗叫好!遭这种女人,往后碰也碰不得,休谈要“一刀斩”了。武侯见秦大败,外患已除,“内患”又起,当吴起婉言拒婚之时,借机将吴起给罢了。

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 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吴起的一生为了权利,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他的母亲临死都没有看上他最后一面,从这两件事我们其实也能够看出吴起是一个冷血的人。也因此人们对于他的评价中包含了许多的负面,但是他的功绩却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