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永安话的特点

2022-05-19

永安话作为一种方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些特点。下面,从语音、词汇、句式几方面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语音方面。永安话以面舌音为主,元音占多数,有辅音、檫音、塞音,送气多,声调高,声音洪亮,鼻音较重,没有翘舌音。如:“去哪里?”永安话为“去哈地?”其中的“去”和“地”读音很重;轻声少,儿化几乎没有,因此,永安话的音变现象很少,缺乏弹性。

(二)词汇方面。永安话中的词汇很丰富,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单音词占比例较大,很多的词汇构成方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普通话中双音节的筷子、斗笠,永安话却说成单音节的词“箸”“箬”等。下面着重谈谈其他的几个明显特点:

1、古老性。永安话带有明显的古中原语音,留下了大量的古中原的词汇。如:今天普通话中的我、你、我们,这些人称代词,永安话分别讲为“俺”、“汝”、“俺侪”;再如今天、眼睛、脑袋,永安话依次讲做“今朝”、“目珠”、“头壳”;还有,像锅“鼎”(锅)、“箸”(筷子)、“踣”(摔倒)、“瓯”(杯或碗)、“厝”(房屋)、“旺相”(人长得强壮、精神旺盛)“书斋”(学校)等等普通话已不用的古词汇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着。

2、简约性。如讲人的心情高兴,生活得快乐、幸福,永安话习惯地只用一个“乐”来讲;例如,普通话中的“不知羞耻”,永安话常常用“没皮”就可以表达意思。

3、地方性。如普通话的“美丽”、“漂亮”意思,永安话讲“爽丽”,“这个姑娘真漂亮”,拿永安话就讲成“这个姑娘真爽丽”;再如,“扁担”、“走廊”,永安话讲成“板担”、“弄头”;动词“做”,永安话一般都用“弄”字,如:弄(种)田,弄(锄)草;还有,永安话中词缀现象也颇多,在人们日常的称呼时,人称前面往往加一个“阿”字,如:阿公(爷爷)、阿嬷(奶奶)、阿爸、阿妈,在人称中对小辈进行亲昵的称呼,常常用“崽”或“仔”代表,如儿子叫“阿崽”,对别人的儿子叫“阿弟”,女儿有叫“阿妹”的,也有人叫“娘”的;对人和动物的雄雌性别,永安话常用公、嬷、牯等,而且构词的顺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公牛、母牛、中猪、中牛这些词,永安话习惯地讲做牛公、牛嬷,猪牯、牛牯。

4、外来词。永安话受外来词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国进口货物的旧词,如:火柴、缝纫机、小刀、煤油,这些物品虽然我国早已自己能够生产了,但是永安人还是习惯地讲成洋火、洋车、洋刀、洋油;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新的名词给永安话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如:责任制、外资、电脑、席梦思等等;同时永安话也派生出不少的新词,如治虫有人说成“喷虫”。奇怪的是,永安虽然不断有外地移民入迁居住,长期相处中永安话不会受外来人语言同化,只是有个别词汇受到影响,他们不少人能够讲福州话、闽南话或者汀州话等。

(三)语法方面。永安话的语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构词紧凑、简练,短句多。如“来去”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词,其实,它有时是“来,一起去”的紧缩句;这个词还体现了永安话一词多用的现象,比如“你跟他有来往啊!”永安话习惯讲为“你跟他有来去啊!”

(四)修辞方面。永安人有着正直、质朴、粗爽的品质,但是有的人说话还是很有讲究的,

在日常生活说话时常常会用一些修辞。

1、比喻。比喻是永安话当中最常用的修辞之一。

明喻:“那个人瘦够(得)共(像)猴一般。”

暗喻:“他呀,大水流饭蒸的人。”(比喻做事慢吞吞)

“你看到蛇操索,那就走时(运)了。”(这里的“操索”比喻两蛇的性交配。)

2、拟人。

“菩萨都会站起来说话。”“没不吃臭腥的猫。”“老虎都有倒暝(睡觉)的时节(候)。”

3、夸张。

“阿娘婆(女人),煽起来二十四面大锣。”这句话意思是指女人们坐下来聊天时很会说话。

“那个人怎么讲呢,天上识一半,地下全识。”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个人很会吹牛。